中医如何诊疗看病的?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传统的中医大夫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诊断疾病的。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巧”,这句话把诊断的境界分成了神、圣、工、巧四个层次,其中最高的就是通过望诊即可知道患者的病情大概,古人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诊断。古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表现了名医扁鹊通过望诊而知道疾病深浅的境界。


中医如何诊疗看病的?


望诊一般包括望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的色泽、形态等,通过观察其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望诊中又最重望面色及望舌。

我国人民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红黄隐隐是指面部红润之色隐现于皮肤之内,由内向外透发;明润含蓄是指面部皮肤光明润泽,神采内含,是精气内含不外泄的表现。病色是人体在生病时面部显示的色泽,或晦暗枯槁,或真脏色外露。面色晦暗无光泽、形容枯槁是脏腑精气衰败,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常见于慢性疾病的后期;真脏色外露,即五脏主色(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外现,如肾病患者出现面色黧黑。因为季节、气候等的变动,人的面色又可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春季可面色稍青,夏季可面色稍赤,长夏可面色稍黄,秋季可面色稍白,冬季可面色稍黑。人的主要面色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天生面色白,有的人天生面色黑,这就是你的主色,判断一个人的面色变化应该以其主色为参照物进行,但是不管你天生面色如何,只有做到面色有光泽、含蓄不外浮,才是正常的面色。这也提醒我们,去找中医看病的时候不要化妆,否则就干扰了中医诊断。

再说望舌,也叫舌诊,一般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而言,正常的舌头应该做到:舌质润泽,颜色淡红,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舌苔干湿适度,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的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精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但是由于人的禀赋并不相同,体质差异会导致舌象出现不同。临床常见体胖之人舌体胖大色淡,而体瘦之人舌体瘦小而色偏红,还有一些裂纹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外有相应病理表现者,多无诊断意义。舌象的生理改变还和年龄性别、气候环境等的变化有关,如小儿处于生长代谢旺盛阶段,舌多淡嫩少苔;女性于经期可出现舌乳头充血而致舌质偏红;夏季暑湿盛行,舌苔多厚,或呈淡黄色等。排除舌象的生理改变,得出病理的舌象,具有重要的中医诊断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患者就诊时应该注意避免。


中医如何诊疗看病的?


闻诊是指通过听声音和闻气味来了解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现在多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和医学检验来替代,对比传统的检查方法,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更加精确、全面和高效,弥补了传统医学检验的不足,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中医如何诊疗看病的?


问诊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这不仅要求医生能进行有意义的询问,也要求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在询问过程中应做到抓住重点、分清主次缓急、避免诱导或暗示,同时态度要和蔼可亲;患者在回答询问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描述清楚,根据医生的询问情况依次作答,切忌不遵循医生问诊步骤,喧宾夺主。


中医如何诊疗看病的?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按诊是指医生通过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叩患者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如急性阑尾炎时通过按压麦氏点辅助诊断。

中医诊断的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中的按诊,在西医诊断的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中皆能找到相互对应的部分,唯有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独一无二之处,这也是为什么说起中医,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把脉”的原因。

中医脉诊博大精深,自西晋王叔和撰著《脉经》以来,脉学有了系统的论述,后世医家继承发挥,使脉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典的诊脉法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提出“切脉独取寸口”。寸口诊法是指根据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他在《脉经》二十四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三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二十七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其中,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现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耳听、鼻闻、口问、手摸等方法,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得到准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加以施治。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了,中医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合理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检验技术来辅助诊断,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诊断方法,这也是医学文化交流融合、中西合璧的一大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