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溼、體寒的區別(實用健康自檢)

體溼的症狀


體溼、體寒的區別(實用健康自檢)

體溼即為體內溼氣,其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溼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脾臟能運化水溼。脾喜燥而惡溼,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化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溼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痠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

體溼、體寒的區別(實用健康自檢)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寒、熱都好辦,寒則溫之,熱則寒之;有風咱就驅風,有燥咱就潤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溼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溼邪還是除不去,所以中醫裡除了燥溼,還有利溼、化溼、滲溼等對付溼邪的方法 溼是最容易滲透的。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因為他們體內有溼,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溼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怎麼能判斷自己體內是不是有溼呢?
每天早上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可判斷體內溼氣很重。中醫裡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體寒的症狀

體溼、體寒的區別(實用健康自檢)

“體寒”,以中醫看,大部分叫做“虛寒”,就是體質虛且寒。中醫對於病情,可以用“八綱辨證”法說明,分成“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個八綱辨證,虛跟寒都在同一個人身上表現,所以我們就說這個人虛寒。寒體質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虛就更怕冷了。長期處於寒性體質,女性會影響到生育、月經等,男性就會引發性功能障礙。
體寒是由於體質和生活習慣的交錯而引起的症狀,要想徹底治療體寒,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意,並且長久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地防治體寒。身體中的熱量大部分是由“肌肉”產生的,特別是通過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體熱的效果。平日裡,可儘量用腳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環流暢了,體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預防。
輕度體寒症狀:
1)怕冷,手腳冰涼;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復期長;3)生理期經痛嚴重,腹部有垂墜感;4)面色暗淡,無血色;5)易疲勞,關節部位易痠痛;6)睡眠質量差,睡眠淺。
符合以上3項即可視為輕度體寒。
中度體寒症狀:


1)口腔內易發炎,易長口瘡;2)容易便秘,經常覺得肚子漲;3)生理期紊亂,天冷後易延期或量少;4)皮膚乾燥易乾裂;5)腳後跟易乾裂,腳部血液循環差;6)愛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為中度體寒症狀。
重度體寒症狀:
1)尿頻尿液不易排出;2)下半身水腫嚴重;3)睡一夜手腳都仍冰冷;4)起床時手腳發麻;5)經常感到疲倦,四肢發酸,沒有精神;6)經常感到胃脹氣。
符合以上3項以及以上,為重度體寒患者。
無論體質如何,認清事實,調理身體是首要的,如果是肥胖人群,先把脾虛調理好,身體也會跟著慢慢瘦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