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關注美國2.5萬億經濟刺激,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經濟危機嘛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週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週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產生根源

經濟危機的原因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繫的。

在生產方式危機才變成了現實。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發展,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每個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複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

由於生產資料私有,生產從屬於企業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佔有。而企業生產的唯一目的,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而是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經濟學原理》第25卷,第288頁)。

重要表現之一,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於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係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係的失調,是私有制所造成的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企業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產能增長與有效需求不足,即總供給與總需求或生產與消費。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結果是有效需求落後於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直接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以及市場無序競爭,作為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再生產週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部變革和對外擴張兩個階段的經濟危機表面看都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但是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原因不同,內部變革時期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人們相對太窮,對外擴張時期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資本相對太富,前者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外應力性質的,後者是國際有效需求不足、內應力性質的。

注:市場需求不足性經濟危機以及土地產出不足性經濟危機,從根本上都是私有制持續作用的結果。土地產出充足的情況下(更確切的說是有充足的土地用於耕作或者放牧)以及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私有制的生產資源所有者(地主、工商企業主及銀行家)會傾向於擴大生產,這是私有制社會價值觀決定的。當土地產出最大化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時封建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當市場需求最大化也不能滿足擴大化的生產能力時資本社會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另外,天災人禍會加速經濟危機爆發,儲蓄則能延緩經濟危機爆發。

主要特徵

經濟危機所暴露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真正超過實際需要。要使現有的人口都能夠富裕地生活,充分滿足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生活資料並不是生產得太多了,而是生產得太少了。但是,相對於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又的確是生產得太多了。就生產資料來說,要使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都能夠充分就業,促進生產的迅速發展,各生產部門還要進行大量的設備投資。生產資料同樣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是,要使生產資料按一定的利潤率起作用,現有的生產資料又的確是週期地生產得太多了。由此可見,生產過剩並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在市場經濟社會以前的各個社會形態裡,由於戰爭、瘟疫、天災等各種原因,以及上層社會的荒淫腐朽,也會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內使生產和社會生活陷於嚴重的苦難和危機之中。但這種危機的特徵是生產嚴重不足,而經濟危機則是生產過剩。

都在關注美國2.5萬億經濟刺激,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經濟危機嘛


都在關注美國2.5萬億經濟刺激,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經濟危機嘛


都在關注美國2.5萬億經濟刺激,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經濟危機嘛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

經濟危機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戰前或戰後,其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誌。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

在戰前的危機中,一般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並大批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由於國家干預採取膨脹政策以及其他原因,從1957~195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各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主要表現是: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週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佈破產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國家干預採取了通貨膨脹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

社會影響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經濟危機爆發,加劇了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

主要表現在:

1.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2.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3.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4.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經濟危機表明,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存在矛盾。經濟危機是矛盾激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促進經濟在起伏波動中繼續向前發展。在當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轉嫁危機與反轉嫁危機的矛盾;加劇了國家相互之間的爭奪商品市場和輸出危機的矛盾。總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是世界動亂的重要經濟根源之一。

都在關注美國2.5萬億經濟刺激,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經濟危機嘛

大蕭條時期

經濟危機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每次危機都使生產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為世界帶來莫大的災難。危機使社會財富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在30年代的大危機中,被毀壞的鍊鐵爐,美國達92座,英國為72座,德國為28座,法國為10座。1933年,美國有1040萬英畝的棉花被毀在地裡,巴西有2200萬袋咖啡被銷燬,丹麥有117000頭牲畜被消滅。這種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並未絕跡。例如美國在1973~1975年的危機中,僅在1974年5月15日和16日兩天內,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牛奶壟斷組織就把 38000多加侖的優質鮮奶倒入水溝中。

後果

都在關注美國2.5萬億經濟刺激,你真的知道什麼是經濟危機嘛


經濟危機引發經濟大蕭條

1.社會搖搖欲墜,面臨被推翻。(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

2.法西斯日益猖獗。(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

3.國際關係趨於惡化。

4.失業人數迅速增加。

5.貧困加劇,人們食不果腹。

6.會引發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

7.由於經濟全球化,危機會波及全世界,後果不堪設想。


來源:《大蕭條》《經濟危機理論》網絡蒐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