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十天有什麼習俗?

用戶686073127859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之際草長鶯飛,百花齊放。春風拂耳,蛙鳴蟲唱,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在清明節前十天左右,人們一般心情凝重,做事循規蹈矩。大家都有一顆慈悲的心,拜天地敬鬼神。在這個時候,大家一般都懷念逝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陰間能夠過的自由平安,所以大家都去添墳上土,祭拜亡靈,儘自己做兒孫或晚輩的義務和責任。清明節以後,大家的心情就放鬆啦!人們都喜愛到野外去踏青,扶老攜幼共享春天的喜悅。或放風箏,或遊山觀水。總之,在這樣美麗的時刻,大家怎能放棄這一段美好的時光呢?謝謝!![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手機用戶藍天之鷹


今年四月四日,是傳統清明節。提起清明習俗,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掃墓祭祖。其實,清明還有踏青、插柳、植樹等多種習俗活動,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首先,清明節最重要的一項習俗就是掃墓,這也是清明節的應有之義。清明節掃墓時間一般要提前,有的地方提前1-2周都可以。在某些地區,如果是比較老的墓,清明前後十天掃墓也都是允許的。

其次,清明節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也叫禁菸節,主要習俗是禁止生火,吃冷食。唐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就描寫了寒食禁火的傳統。

第三,清明節時春光好,正是踏青的好機會。清明節前後,氣溫不冷不熱,春花漸次開放,這時約上三五好友,或者全家出門踏青,不失為一個有益身心的活動。

第四,清明節折柳、戴柳、插柳都是古老的習俗。清明折柳,將柳枝掛在牆上,插在屋簷下,或者把柳枝編成花環戴在頭上,都可以起到可以辟邪的作用。

此外,清明還有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習俗。清明萬物生長,清潔明淨,清明節的文化意義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了獨特的民族情感,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醉眠芳草


祭在清明

上墳要在清明節前十天到後十天之間,《乾隆通州志•風土誌》有記載:清明俗重墓祭,前後十日無定期。提壺摯榼,鹹具牲禮,展墓,復土,除草,掛紙錢。士女踏青至暮,插柳而歸,農人於此日漬種。

詩云:

清明十日墓門前,

處處人家掛紙錢;

山路迢迢中路近,

幾行翁仲夕陽邊。

食在清明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南通人採楊柳的嫩芽和了乾麵攤楊柳青燒餅,據說可以治頭昏。吃燒餅當然伢兒最開心,一頭吃一頭唱:楊柳兒青,攤燒餅,吃了頭裡不發暈。

植在清明

清明,海門啟東沙里人有男女佩戴楊柳之俗,諺雲:清明不戴楊柳,紅顏成皓首。南通兒童則有頭上戴柳條所扎之圈的習俗,楊柳青青長短絲,歸寧娘子戴花枝。小車前後雙驅去,妒殺尋花蝴蝶兒。南通的清明節,恰如《風土記》中所稱的柳節。 

遊在清明

清明祭掃,一方面是悼念先人,寄託哀思;另一方面春風駘蕩,桃紅柳綠,麥苗青蔥,菜花正黃,也確實是一次踏青郊遊的好機會。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候叫做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正所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踏青時節幾人閒。

嬉在清明

每逢清明,家鄉的小兒放起風箏來勁可足了,小兒風箏俗稱豆腐佬兒。此日放風箏之大者,有徑丈餘的,數十人架抬了放,很是壯觀。清代乾嘉道年間,家鄉范公堤左邊所放風箏大如風帆,其制有雙蝴蝶、單蝴蝶之名,空中翩翩起舞,其聲如胡茄徹雲,只見:草綠長堤海角東,雙蝴蝶戲牧牛童。聲聲何處胡茄奏,放出林梢紅杏中。



聽看想談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掃墓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

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

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

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 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盪鞦韆

盪鞦韆是清明節的一種風俗,也是最常見的風俗。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 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 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極hater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妖木公子


生命文化——清明節

現代的清明節,其實是由歷史上的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三個節日合併在一起了,因此,清明節的習俗也是傳承和糅合了歷史上三個節日的習俗。

一、寒食節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後,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祿,攜母親歸隱山西介休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遂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持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併祭祀介子推,以寄哀思。因禁火而導致寒食,因此將這天稱之為“寒食節”,同時有了祭祀逝者祖先的習俗。

清代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若望曆法改革後,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後。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若望曆法,因此寒食節就是清明節前一日。

二、清明節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祭祀,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冬至之日祭天,夏至之日祭地,春分之日祭日,秋分之日祭月。歷史上的春夏秋冬四祭,跟孝道沒有什麼關係,祭祀的是天地日月,春祭主要是祈禱神州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祭則是在收穫之後,感謝天地日月的賜於,酬謝神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禮教的變化,將春祭祭日活動改在了清明節,將秋祭祭月儀式改在了中秋節。

三、上巳節

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節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歷史上漢民族在這一天,要舉行祓禊儀式。《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就是說,人們都要到水濱去洗濯,不僅洗掉身上的泥垢,也去除疾病和不祥。所謂,“為大絜”,可以理解為“徹底乾淨一下”。因為捂了一冬天了,也著實該洗個澡了,不僅清潔身心,也為了預防疾病。

上巳節的另一個習俗是曲水流觴。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到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蘭亭序》中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由此之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為後世文人所效仿。

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都在逐步在遺失,漸漸的寒食節、清明節和上巳節這三個時間間隔很近的節日逐漸融合為一個節日——清明節,各個節日的習俗也統一在了清明節。寒食禁火冷食祭祖掃墓、清明節的春祭、三月三的踏青出遊統一集中在了清明節。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清明節俗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節人們走出家門,前往處於山間林地的墓園掃墓、培土、植樹、祭祖,同時行走在山間田野踏青、賞花、野炊、玩水。在村裡院內舉行蹴鞠、射柳、鬥雞、蠶花會、拔河等活動。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夢魘雜記


早清明 晚十寅!

清明掃墓 哀思故人

保護環境 文明祭奠


農家男孩小灰灰


根據當地習俗,這個沒有統一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