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可以接受三星卻接受不了華為

首先,要釐清三星是哪個三星。三星電子與華為業務有交集,三星集團主要業務和利潤貢獻是三星電子。而且三星集團的其他業務,地產、軍工、紡織什麼的跟華為沒什麼關係,一般也不拿來與華為做比較。所以這裡要先假設你問的是三星電子。

為什麼美國可以接受三星卻接受不了華為


從財務指標來看,三星電子2018年營業收入2216億美元,年比年增長1.74%;華為營業收入1085億美元,年比年增長21%。從總的業務量上來看,華為還只是三星電子的一半少一點,但從華為持續20多年的增長上來看,或許超過三星電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兩家公司都是三大事業群。三星電子是Consumer Electronics(電視、空調、顯示器等等),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obile communications(手機、通信設備等等), Device Solutions(半導體)。華為就是眾所周知的雲、管、端。

華為的半導體(海思)、通信設備、手機(CBG)業務與三星電子有直接競爭。通信設備華為遙遙領先,全球第一。手機業務華為在增長態勢上具備明顯領先優勢,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也會取代三星登頂全球第一。半導體華為距離三星總體上有很大距離。在半導體產業,三星電子是現存為數不多的IDM,擁有從芯片設計到大尺寸晶圓、5nm EUV的全產業鏈能力;海思只是芯片設計,沒有製造能力,在個別產品(5G相關的)可能具有領先優勢。

所以,從對美國的威脅來說,三星電子的半導體、華為的通信設備(非手機)業務都具備足夠讓美國人警惕的實力(雖然美國已經沒有任何一家談得上影響力的通信設備廠商,但也正是因此,華為的威脅對美國更加嚴重)。

股權結構上,三星電子並不是一家韓國企業,絕大部分股份是外國投資者(主要是華爾街)。而華為的股權則是全員持股98.7%,任總持股1.3%,非上市公司。所以從所有者結構上來說,對美國人三星電子是自己的孩子華為是別人家孩子。

如果瞭解半導體的發展史,三星電子半導體業務有今天的江湖地位,跟美國人歷史上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韓國半導體崛起之前,日本半導體曾經嚴重威脅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美國人的對日貿易戰加上韓國人的低價傾銷(只收日本人百分之幾的稅率),裡應外合將崛起的日本半導體產業徹底幹殘,至今沒能東山再起。所以美韓在三星電子這個企業上是有過深厚的歷史感情,持股比例也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談不上是否容得下三星的存在了。

這是第一部分,三星和華為對美國到底是敵是友。

通信,與電力、交通一樣,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海灣戰爭伊軍導彈陣地開戰前就已癱瘓,這就是通信對於一個國家安全重要性的典型例子。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我們已經進入數字時代,通信的重要性更加毋庸置疑。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在80年代末進行了郵電分家,堅持通信產業自主化。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們很欣慰的看到,在通信設備領域,我們有全球第一的華為和全球第四的中興。而華為的崛起,正是伴隨著美國通信設備商的衰落。

從通信產業鏈的角度,通信行業大致可以分為上游:芯片;中游:通信設備,包括無線網、光交換、各種基站等等;下游:終端。

在華為崛起之前,通信設備行業的排名大致是:愛立信(瑞典)、朗訊(美國)、阿爾卡特(法國)、諾基亞(芬蘭)、思科(美國)、摩托羅拉(美國)、北電(加拿大)、西門子(德國)。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美國廠商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把加拿大小弟算上的話,有4家。

現在呢?北電押寶WiMAX早已沒了。摩托也基本沒了。朗訊早已經與其他三家歐洲企業組成了一家叫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業界叫諾西阿郎)的名字巨複雜的公司抱團取暖,基本也可以忽略不計了。整個美國通信設備陣營,只剩下思科一家慘淡經營,近日又爆出抄襲華為代碼的問題。所以,美國的種種焦慮、擔心,來源於自身在這個行業內的實力非常疲軟,對未來沒有信心(當然美國在這個產業的上游和下游,由於高通和蘋果的存在,還是非常強的)。

與此對比的,是華為站穩通信設備老大的地位之後,近些年不斷在向上遊芯片和下游終端的進一步開疆拓土。海思已經是國內名副其實的最大最先進的芯片設計公司,作為Fabless在全球芯片產業鏈也有一席之地。華為手機的出貨量也已經超越蘋果,今年不出意外的話會超越三星登頂世界第一。這樣的企業站在美國整個通信行業面前,你說美國人是個什麼感覺?

股權無法收購,是敵是友這一基本屬性不可變更。剩下的,恐怕除了在你能徹底弄死我之前我先弄死你,沒有其他想法是正確的。

我是個職場老兵,當過大公司小兵,也自己創業。感謝大家的支持。放幾個傳送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