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這場新冠疫情,像面照妖鏡,讓不少“巨嬰”顯形。危機讓人的情緒更敏感、鋒利,遇到“巨嬰”,感覺會更嗆人。時下最走紅的“巨嬰”,大抵是這幾款:

  • 覺得自己來自更高級的文明社會:“我是歐洲回來的,就這待遇”;
  • 只顧自己開心,無視別人的權益:出門秀跑步,回家喊“救命”;
  • 一場留學,學會了兩件事:喝礦泉水和使用“人權”這個詞。

網友稱“他們比病毒更危險”,很容易理解:病毒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只要相信科學、方法得當,總有辦法治癒,但“巨嬰”不行,很難找到適用於他們的疫苗。

很多人都在分析“巨嬰”的成因,從強勢母親說到“直升機父母”的溺愛,但都忘了一件事,巨嬰的人格特徵是:以我為中心,我比你們好,我說的才是對的。一旦喪失了從對比中獲得滿足感,就會導致崩潰。巨嬰的人格就像電影《千與千尋》裡那個貪婪的“無臉男”,無法停止比較和自以為是。

01 變身“高等華人”的“巨嬰”

“巨嬰”的樣子千千萬,這一波疫情中他們爭相變身為“高等華人”,表現驚人相似:1.躲避疫情回國;2.想獲得某種特權;3.不顧及別人的利益。總結一下,就是:“高等華人”、自私傲慢、覺得自己渾身散發著“高等文明”的氣味。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其實,這樣的“大寶貝”這些年見得真不少,說幾個“輕度巨嬰”或初級“高等華人”的故事,有幾位名人曾很“客氣”地和這樣的孩子們“交鋒”過。

一個是馬雲。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馬雲參加公共演講,有個女孩提問:“馬雲先生,你能不能跟我們講一下,你的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過什麼challenge。”

馬雲討人喜歡的地方之一就是,遇到需要敲打的孩子,他從來不會假裝有“雅量”。他回答:“看來你是留洋海歸,我一直認為,海龜需要淡水養殖,要了解你祖國的基本情況,土鱉才需要在海里養著,長長見識。而我本身,則是百分百的 made in China。”

一個是易中天。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易中天有性格,眾人皆知,很多人還記得他參加某衛視節目,當場把女主持人說哭的橋段,他直斥主持人提問沒腦子。這次是在中國科技大學的演講,一個“大寶貝”站起來提問,一口英文,漫無頭緒。易中天看到中國孩子用英語提問,馬上帶著戲謔和從容的鄙夷說:“英格麗是,no。”

一個是劉儀偉。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一檔求職節目,一個女孩自我介紹,提到自己溝通能力很好,她說:“我想強調我在working中,很擅長和陌生的同事交往,能很快交到朋友。”劉儀偉的回答,算得上含蓄:“我的公司有不少和國外公司合作的機會,但我一般都會要求他們帶翻譯,同時,我不希望我的員工在說話的時候把英文和中文混在一起說,也不需要讓某些員工覺得自己比別人顯得更高明。”

三個故事,一個共同點:不好好說人話,總想通過某種方式告訴別人,我與眾不同。有人講過,人類物質文明進步很快,但人性進化太慢,拿“巨嬰”來分析,知道這句話是對的。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錢鍾書

厭惡滿嘴中文外文混用,最著名的段子要追到錢鍾書,他在《圍城》中有一段話特別精彩:

“(他們)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裡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自從讀過《圍城》,此後每次見到這種操持語言“優越感”的人,都忍不住看他們的牙口,瞅瞅牙縫裡有沒有肉絲或菜葉。每次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臉上會微笑,覺得他們幼稚、可笑,更高明的人會從心裡可憐並想寬恕他們,希望他們能快點長大。

02《少年說》:想當第一的女孩

已經成型的“巨嬰”們,想給他們找到合適的疫苗實在很難了,但正在成長的孩子們,說不定還有機會。

最近一期的《少年說》,講了一個女孩的故事,主持人的一段話,雖然樸實,卻點到要害。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這期節目裡,來了一個“拿不到第一名,覺得對不起同伴和老師”的女孩,這樣的孩子生活中何其多哉。節目中,女孩的母親站在臺下,想開導自己的姑娘:不要過分執念拿到第一名,參加比賽的過程,才是成長最重要的環節。但女兒不這麼想,她始終覺得唯有第一名才是證實自己能力的體現,沒有第一名,如何證明自己比別人強。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女孩笑容樸實,還沒有閃現“傲嬌巨嬰”們臉上的那種“高端病態”,但這種心態已經很值得玩味了。

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在接受應試教育的壓迫和訓練,名次和分數是他們人生的晴雨表。如果說應試對中國的孩子有百利僅一害,那麼,這一害恐怕就是瘋狂追求分數和排名,帶來的內心的異化。

分數高,代表我夠聰明;夠聰明,我就能考上一流大學;一流大學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擁有美好的未來。回過頭來,看到那些分數有些慘的同學,心中難免滋生優越和憐憫。他們的心中只有成功和未來,而且只有自己的成功和未來。這恐怕就是“巨嬰”養成中的心理基礎之一了。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節目裡,主持人有一段話,嘗試開解女孩的心結:

我們的人生中常有自信和優越感兩種心結浮現,區別是什麼呢?自信是我知道自己很好,優越感則是我覺得我比你好。一個自信的人,我知道自己很棒,一次考試考成第一和第五,不會打亂自我判斷和認可,一個只有優越感的人,必須要體現為“我比你好”,才能證明我很好。

我們會發現,一個人有了“巨嬰”的趨勢,就開始建立一個封閉的自我係統,要把各種外界標準拽進來進行比較,一旦在比較中“失利”,就會產生毀滅性的人格。要麼,就學鴕鳥,把腦袋埋在沙子裡回家啃老;要麼,身心就被擊敗他的系統吞噬,像這次疫情中那些趾高氣昂蔑視各種規定的“高等華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大腦完全由別人的價值觀來支配。

所以,看這集《少年說》的時候,我很想接過主持人的話筒,跟著說兩句:自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可以走到世界任何角落,發現什麼地方需要調整,就主動去學習、提升,這個開放的系統就不會崩潰。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這個道理,“巨嬰人格”的“高等華人”們不願意懂,他們的世界中心是自己,而自己又在另一個世界的系統裡蜷縮著。

03 兩個會說外語的老頭

我的故事素材簿裡,記著兩個老頭的故事,我靠這兩個故事不斷敲打自己,要成長,要有一個開放的內心。拿出來曬曬太陽,分享給大家。

一個老頭叫梅益。一次,他見一個來訪的俄國客人。客人有點倨傲,告訴他:我兩次縱覽過你們的國家。梅老頭客氣地回應:俄國我也去過,大概10次左右。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梅益

大家彼此客氣地交談,說風俗變遷和人情世故,陪著他們給他們翻譯的是一個剛出校門的俄語翻譯,小夥子對自己的業務水平很自信,一口俄語說得流暢自然。

梅老頭則從頭到尾都是中文,用中文說了“您好”,又說了“再見”。梅老頭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

比病毒更可怕的“巨嬰”,看看這期討論自信和優越感的《少年說》

陳寅恪

另一個老頭就是偉大的陳寅恪。抗戰期間,陳寅恪困在香港,一天,一隊日本兵衝到他暫居之所,大嚷大叫。突然,沉默的陳寅恪先生突然開腔,用日語痛斥了這隊日本兵,而且是一嘴標準的貴族語調,嚇壞了帶頭的軍官,趕緊帶人退出陳家。

到這一刻,家裡人才知道陳寅恪還精通日語。

-END-

作者丨吳事生非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