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2歲多,與父母暫時分開,有什麼影響?

營養師眯眯媽媽


為“能生則能帶”的原則點贊!這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沒有用“我生活很忙”來作拒絕孩子的理由。那麼接下來我們來剖析並解決這個問題。

【確定和孩子的關係模式,再考慮是要失落還是高興】

“能生則能帶”這個原則很棒,但是帶得怎麼樣則是另外一回事,而對於一個三歲前的孩子,帶著怎麼樣的一個衡量標準就是親子的關係模式。

在心理學上,親子關係有三種模式,下面我簡單做一個闡述:

  • 安全依戀型:

孩子對新環境新事物適應非常快,也經常保持積極情緒,他們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哭鬧一番,但是很快又會恢復積極情緒,投入到自己的成長中,而當媽媽回來後他們會積極地迎接媽媽。

  • 矛盾型:

孩子對新環境新事物適應比較慢,經常保持負面情緒,他們在媽媽離開的時候會不依不饒,媽媽離開後他們也很難調動起自己的情緒,時不時地想媽媽而苦惱,當媽媽回來後,他們緊緊粘著媽媽,但又會像“怨婦”一般對媽媽進行攻擊。

  • 拒絕型:

孩子對新環境新事物呈拒絕狀態,用一個人物來形容的話,就是電視劇《風雲》裡面的“不哭死神”步驚雲,媽媽離開他沒什麼反應,媽媽回來他仍然沒什麼反應。

形成這幾種關係模式的關鍵,就在於此前媽媽是怎麼樣照顧孩子的,即陪伴的質量,簡單點來說,就是孩子在用過去母親對待他的方式來投射自己的行為。

就您的描述來說,個人無法判斷孩子是處於那種狀況,有些像安全依戀型,又可能是拒絕型,相信你也有這樣的感覺,畢竟每位父母都可能認為自己陪伴孩子陪伴得很好進而對號入座。

所以要再引入另一個概念:孩子的自我。

【孩子的自我--3歲前母親的形象內化】

3歲前是孩子建立自我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的自我來源自母親在此時期的形象,他們通過母親來感知這個世界,通過母親來獲取生理生存的食物,也通過母親來汲取自己心理成長的營養。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共生心理會認為母親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親,並逐漸通過實踐來擺脫這種共生心理,通過對母親的形象來建立自我,也就是心理學上的“鏡像效應”。

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在平日裡從母親的身上汲取了足夠的安全感,母親對待他們的時候通常是愉快的,積極的情緒,在孩子面前是獨立自信的形象,同時又讓孩子保持獨立性--例如在孩子具備某項能力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探索自己的新能力。

矛盾型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對待他們時總是反覆無常的,前一秒很積極對待孩子,下一秒因為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是不符合她心理發展的標準就憤怒,孩子同樣也在建立這樣的自我。

至於拒絕型的孩子,他們的母親與他們相處的時候總是拒絕他們的,從心理上或者是從行動上對孩子充滿冷漠。例如過往餵奶的時候僅僅是餵奶,孩子吃孩子的,媽媽幹自己的,沒有給孩子愛的傳遞;又例如不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的;還例如打心眼裡就不喜歡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麻煩,把生孩子當成一件任務。

您可以自行對比,自己此前與孩子是哪種相處方式,這樣判斷會更準確一些。

而即便是確定了孩子是安全依戀型關係,你仍會產生:“為什麼孩子不會如其他孩子一般,在媽媽離開後就哭鬧,只是看看然後就自己玩自己的,是不是孩子不愛自己”的一個困惑或者擔憂。如果是安全依戀型的情況下,那麼你其實是應該高興的,因為孩子懂得了什麼叫“客體永存性”

【客體永存性,讓孩子離開母親不焦慮】

所謂客體永存性,就是看不到也存在。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仍處於理解這一個概念的過程中,為什麼媽媽離開他們會哭鬧?很大原因就是他們以為看不到媽媽了,媽媽就不存在了。

只要媽媽“消失了”,他們心中的安全島就消失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特別嚴重的原因。

關於這一點,同樣需要你進行回想,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情況:

會在孩子面前消失一小段時間(可能是上廁所,可能是在廚房忙,又或者是和孩子玩捉迷藏、做鬼臉遊戲),但是重新出現在孩子面前時,總是以積極地情緒與孩子相處。

讓3歲前的孩子理解“客體永存性”太重要了,這關乎他們的自信,也關乎以後孩子上幼兒園時的情緒表現。

【該反思?還是該幹啥幹啥?】

在經過上面的描述、判斷之後,我想你應該考慮的不是孩子是不是不愛你了,忘記媽媽了這樣的問題。

實際上孩子並不會忘記媽媽,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愛媽媽的程度遠超媽媽愛他們的程度:我們可以因為孩子哭鬧不止而嫌棄他煩(即便是一瞬間),但是孩子從來不會因為我們兇而嫌棄我們。

經過判斷之後,如果你和孩子不是安全依戀型的關係模式,那麼你該反思一下自己過去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夠好;

而如果是安全依戀型的關係模式,你該為自己和孩子驕傲,因為你“無師自通”地建立了與孩子的健康關係,給了孩子一份獨立健康的自我。

世間大部分愛是為了聚合,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做準備。


淅爸育兒記


寶寶兩歲多,與父母暫時分離有沒有影響,這個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1.如果孩子性格活潑開朗,屬於心大自來熟那種,平時父母上班也沒有什麼事的話,暫時分開幾天沒有什麼影響,但要是時間長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肯定減少,不利於親子關係。

2.如果孩子本身比較敏感,缺乏安全感,與父母的分離無異於雪上加霜,孩子會焦慮,重新去適應和他人的相處,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心情,哭鬧,不好好吃飯,睡覺不安,或做些奇怪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影響性格。

3.我們都是鼓勵父母陪伴,尤其是媽媽,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大都性格比較好,但如果你們夫妻商量好了,必須要分離,那麼你也不要太自責,無論我們做什麼決定,都是為了孩子不是嗎?

但是如果你覺得特別特別難受,因為這件事讓你無法再進行其他的事情,那就把孩子接回來,我們可以多注意些,不出門,勤消毒,保證安全就好了。

總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這個孩子,不要過於焦慮和自責,父母心態好了,寶寶心態也會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混跡職場的媽媽桑


父母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中最初的幾年,幾乎奠定了孩子一生髮現的基礎。

有哪些影響呢?

心智上,3歲以前,孩子會過渡很多敏感期,認知能力,安全感培養,家庭觀的建立,需要的發展,都需要父母在此階段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身體發育上,寶寶精細動作,大動作等一系列的發育,從翻身,坐立,站立,蹣跚行走,跳躍,奔跑等都會在此階段有明天的發育,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陪伴和引導。

可見,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母愛的溫暖如果缺失,孩子內在的潛力就無法被激活,安全感就不能很好的建立……

不論是什麼原因,父母的愛對孩子來說就是全世界,不要讓孩子輕易失去……



琉璃時光寶寶說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離不開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家長不僅是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童年缺少家長的陪伴,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還可能對孩子的性格造成缺陷。

孩子是非常缺少安全感的,需要從父母的陪伴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成長的引導。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可能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心理安全感匱乏。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問題需要父母加以引導指引孩子走出困境,當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看到同齡人都有父母在旁邊陪伴,會有很大的落差感,時間一久,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孤僻內向,漸漸地不再喜歡與人交往交流。

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只能委託給家裡老人照顧。很多老人帶孩子的方式都是特別的寵溺的,我們經常說隔輩親,本來孩子不在父母的身邊就夠心疼了,平日裡孩子想要什麼老人們也是能滿足都儘量滿足,即使孩子犯了什麼錯誤,也是不捨得懲罰。

這樣的教育觀念會讓孩子漸漸的養成囂張跋扈的性格,無法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很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人際交往和是非分辨。

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孩子小時候需要樹立價值觀人生觀的時候,,沒有父母的指引,當孩子慢慢開始懂事了,犯錯了,這個時候家長才慌慌張張的開始教育孩子,但這時候孩子對於父母是有些陌生的,內心也會抗拒與父母的親近,對於父母的教育自然也會有些反抗。

從小缺失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心理和成長過程中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想要找回這些缺失是非常困難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所以身為家長,還是不要吝嗇你的陪伴。


孕期育兒小貼士


疫情影響不得以,但是儘量不要分開。

我們家老公和我都上班,但是選擇讓父母和孩子在我們身邊,這樣都有一個照應,其實北京對於老家來說更不安全,但是平時做好防護,肯定是沒什麼問題的。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給孩子做好心理疏導,讓孩子接受現在的事實,一定要安撫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

  • 每天記得和孩子保持聯繫,視頻和通話都可以。

  • 給孩子買一些安撫的玩具,讓他時刻記得父母對他的關愛。

  • 對老人也要給與一定的問候,因為父母才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希望疫情早點過去,也希望你家寶寶早日和你見面。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喜歡記得點贊哦!


lucky月寶兒


感謝您的提問,我覺得是生活習慣和環境改變一個人。而且您說和老公一致認為把孩子送到父母那裡比較安全,有沒有與孩子溝通下呢?這個時間段的孩子處於似懂非懂的階段。不過不需要太擔心,疫情已經穩定,可以馬上把寶寶帶過來了。然後在慢慢培養感情,寶寶很快就會和你融洽。

我因為疫情而被滯留武漢,我兒子才4個月,前段時間我打視頻電話,就老是要我抱,抱不到就哭。我看著他哭,就於心不忍。趕緊掛電話,然後控制視頻次數,現在都有點感覺寶寶不認識我一樣,沒有以前那麼激動要我抱。

也許這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太想念寶寶了,產生的感覺。還好疫情控制了,馬上我們就可以和寶寶在一起了!加油!


趙椅平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很小的時候,總是想要找媽媽,就是因為在媽媽身邊覺得安全,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放心,不會緊張。而安全感的建立,也正是在那一段時間。一般來說,一個人安全感的建立,通常是在兩週歲之前就完成了。但並不意味著,兩週歲以後孩子就不需要安全感了,孩子大了,更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呵護,這樣才能給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和諧的成長環境。孩子脾氣秉性的培養樹立是在三歲之前完成的,所以三歲之前孩子良好的性格養成、學習習慣的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以及邏輯思維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而三歲以後是孩子的陪伴教育,父母需要言傳身教似的為孩子做好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並進行模仿,作為家長,要謹言慎行的同時,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