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南山掃墓隨想

又是一年清明到。

農曆三月初三,是家鄉掃墓祭祖的固定日子。在這閩南古縣詔安,大多數地方是在這一天上山掃墓的,縣城人家的祖墳大多在城郊南山一帶。

南山離縣城幾公里遠,早期的掃墳,縣城人家多半用自行車載掃墓用品而行,也有步行,肩挑手提各種用物的。現如今,都以各種工具車取而代之了。

記得小時候,每當掃墓時節,總喜歡呼朋引伴,把這掃墓當作一次春遊野炊。小孩子家,哪懂得大人們心中的哀思?幾十年來,記憶裡滿滿的掃墓情景,依稀還很清晰,只是掃墓的接力棒,一代傳給一代。這是鄉愁的傳承,是清明節裡永恆的主題。幾十年裡的掃墓,是一部鄉愁的“連續劇”。

清明南山掃墓隨想

南山在城南郊,從縣城往南山掃墓,首先要經過溪園村。過了溪園村,來到南山寺,這是一座千年古剎。古寺前西溪潺潺流過,與東溪匯流後流入詔安灣。古代這裡有個渡口,因而南山寺又叫渡頭庵。瀋海高速路詔安段又在寺前跨過。

在三月初三這個特定的日子裡,來南山寺給死者超度亡靈的人很多。再加上山門內新建了許多配套的建築物,因而人山人海,各種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這天的天氣倒不錯,雨停了,風歇了,太陽也躲起來了,倒是掃墓的好天氣 。 只是這陰沉的天無形之中給掃墓者增添了幾分肅穆感。

抬眼望去,山前山後,山上山下,皆是掃墓之人,成了清明節裡一道特有的風景線。熱情人家有時還會邀上幾位親明好友做“墓客”。

清明南山掃墓隨想

來到親人墳墓前,先清除雜草,打掃墓地,再用紅漆把墓碑描一描,之後就擺上祭品祭奠親人了。簡單一點的,帶上幾個有本地特色的“烏龜粿”,壓上“墳頭紙”就行了。若要隆重一點的話,則還要一副“牲禮”,還有煙、茶、酒等。祭拜完親人後,掃墓者便圍坐在墳前,享用這些祭品。祭品中一定要有一碗泥蚶,眾人吃完泥蚶,要把蚶殼撒向墳頭。我想:貝殼代表錢財,這一做法應是寓意子孫後世會“發”。

清明南山掃墓隨想

早期在山上掃墓完吃東西時,經常有本地農村小孩來討要一點吃的,現在日子好過,這種現象也沒有了。

中華民族是很注重“慎終追遠”的,對於已故親人,生者悼念之,除了他(她)的忌日外,當在清明節這一天了。這一天,生者當是傾盡所有情感來哀悼亡者了。只是,這濃濃的親情早已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們在外頭,親人卻在裡頭!此刻,當你有無窮的話語要向親人訴說起,親人卻早已聽不見了……

清明南山掃墓隨想

清明節是生前唯一不能自己給自己過的節日。今日,你給先人過清明節;他日,後人給你過清明節。——此乃人生之自然規律。

清明南山掃墓隨想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任何人都逃脫不了死的結局。當我們走時,不過化為一抔黃土、一縷青煙……因此,活在當下,請善待自己,也請善待他人!

我這樣想著,耳畔又響起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謠:“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