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都說什麼方言?贛語、客家話、吳語、徽語和江淮官話

江西語言分佈概況

江西的漢語方言從大的類型看,屬於漢語南方方言,其共同特點是一般都保留了入聲,詞彙中遺留了部分中古、近代的詞語,在語法中遺留了古漢語的部分詞法結構、特殊語序和句法特點。境內的漢語方言有贛方言、客家方言、吳方言、徽方言和江淮官話,此外還有一些西南官話、閩南方言的方言島。其中分佈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是贛方言,其次是客家方言。

贛方言區分佈在鄱陽湖周邊地區、贛中、贛西和贛西北,贛東和贛東北的大部分地區也屬贛方言區。贛方言區面積和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有以下61個縣市(凡未註明“市”者,均為縣名):南昌市、南昌、新建、安義、永修、修水、德安、星子、都昌、湖口、高安市、奉新、靖安、武寧、宜春市、宜豐、上高、清江、新幹、分宜、萍鄉市、新餘市、萬載、豐城市、吉安市、吉安、吉水、峽江、安福、蓮花、泰和、永新、寧岡、井岡山市、永豐、萬安、遂川、撫州市、崇仁、宜黃、樂安、南城、黎川、資溪、金溪、東鄉、進賢、南豐、廣昌、鷹潭市、貴溪市、萬年、餘江、餘干、樂平市、波陽、橫峰、弋陽、鉛山、彭澤、景德鎮市(城區)。這些市縣中,有的部分鄉鎮說別的方言。贛方言區甚至延伸到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鄰省的部分地區。

客家方言集中在贛南,另外贛西北的銅鼓一帶也說客家話。主要分佈在: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安遠、定南、龍南、全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城郊的部分農村)、大餘、崇義、上猶、南康、贛縣、于都、銅鼓。銅鼓60%以上的人口說客家話,分佈在縣城及豐田、排埠、二源、石橋、溫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橋等鄉。少數人說贛語,分佈在帶溪、棋坪、高橋、幽居、港口等鄉。除以上18縣外,客家話還見於:廣昌縣驛前鄉。永豐縣潭頭、龍岡、君埠等鄉。吉安縣天河鎮、前嶺、官田、敖城、指陽、東固、富田等鄉。泰和縣橋頭、碧溪、老營盤、上圮、中龍、小龍、水槎、沙村等鄉,人口約3萬。萬安縣順峰,澗田、寶山、武術等鄉,佔全縣人口40%左右。遂川縣除縣城泉江鎮和附近的瑤廈、珠田、年源、雩田、枚江、盆珠鄉說贛語以外,全縣其餘20多個鄉都說客家話,客籍佔全縣人口的2/3。井岡山市黃坳、下七、長坪等鄉和羅浮墾殖場的大井、硃砂、羅浮3個分場,客籍約佔全市人口的40%。寧岡縣睦村、茅坪、大隴、白露、荷花等鄉,客籍人口約兩萬,不到全縣人口的1/3。永新縣坳南、曲江鄉,客籍人口約2000人。以上9個縣市的客家話地區與贛南客家話縣份連成一片。客家話還見於銅鼓縣毗連的一些地方:萬載縣有一兩萬人,集中在鄰近湖南省界處。宜豐縣黃岡、車上、天寶、同安、花橋等鄉,有兩三萬人,約佔全縣人口的1/10。奉新縣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鄉,有四五萬人,約佔全縣人口的1/5。靖安縣官莊、躁都等鄉。高安縣華林鄉。修水縣山口、何市、上奉等鄉。武寧縣石門鄉。贛東北橫峰縣龍門鄉上源排,戈家村也說客家話,有五六百人。其他有的縣份也有零星客籍,如蓮花縣荷塘鄉有幾戶人家說客家話。

贛北的九江、瑞昌說江淮官話。贛南的贛州市區和信豐縣城說西南官話,是處於客家話中的兩個方言島。贛東北的上饒、玉山、廣豐說吳語,與浙江一帶的廣大吳語區相連。贛北偏東的浮樑、婺源、德興說徽語,與皖南的徽語區毗鄰。除了贛語、客家話、官話、吳語和徽語之外,江西全省各地還有一些較晚時期從外省遷入的移民,說不同的漢語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閩南話),分散在贛東北的幾個縣。少數民族語言有瑤語,在贛南的幾個縣,也能說當地的客家話。江西省的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說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只說當地的漢語方言。

贛方言的主要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為送氣的清音。以南昌為例,“陪伴、停電、存在、沉重、強健”這幾個詞全都是發送氣清音,而北京話則是前一個字送氣,後一個字不送氣,吳語區的上海話則全都是不送氣濁音。

另一個特點是,古代的遇攝三等魚韻字、流攝一等字、臻攝開口一等字、曾攝一等字和梗攝開口二等文讀字,許多地方主要元音是[ε],如南昌:鋸kiε、狗kiεu、根kiεn、燈tεn、耕kiεn。

第三個特點是,梗攝字一般都有文白兩讀,如南昌:江西省的省字讀sεn,節省的省讀sa?;影響的影字讀in,影子的影讀ia?。

第四個特點是,除吉安、萍鄉一帶無入聲之外,其他地方一般保留了古代的入聲。

從詞彙上來看,下雨說“落雨”,坐著喝茶說“坐到吃茶”,我的說“我個”。打不贏他,既可以說“打不贏渠”,也可以說“打渠不贏”。

江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參考資料:http://www.jxsfzg.cn/id_1157/news.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