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眼花繚亂?

前言:這是一篇寫給中老年投資者的建議。


銀行理財,眼花繚亂?


在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初期,阿姨就開始投資淨值型理財產品。

最開始的時候,淨值型理財產品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看起來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只是預期年化收益率變成了業績基準;

最主要的變化可能是,在客戶諮詢持有到期收益時,給出的再也不是肯定的回答,而是浮動的、不確定的。

前幾天,阿姨問我:

為什麼理財產品無固定期限?為什麼理財產品的收益差那麼多。(阿姨在手機銀行看見理財產品的收益低的3%、高的7%才有此一問)

我解釋說:

手機銀行的顯示的收益率只是理財產品近期的收益率,收益一直都在變化,是有波動的、是不確定的。現在收益比較高的理財產品,有可能過幾天就會降下來。

阿姨又問:

上面寫的都是穩健型理財,還有一些寫著專注絕對收益,美麗中國等。

我說:

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都是穩健型的,但是每一個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又會很不一樣,所以需要好好的選一選。

阿姨說:那隻能聽你們的了,太複雜了,不是文字能確定的!投資人真正能理解透徹的沒幾個。

嗯,眼花繚亂!

那麼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真的很複雜嗎?在一個從事銀行零售業務的我看來,銀行理財產品並不複雜。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理財產品就是一個通道,從投資者的募集的資金投向需要資金的一些公司、個人甚至於是理財產品。

無論理財產品的形式千變萬化,本質並不會改變,投資者如果能關注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投向,那麼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

但是,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確實是能讓投資者眼花繚亂,從理財產品名稱上就能看的出來:

絕對收益、健康中國、美麗中國、ESG、長三角、粵港澳等等,銀行理財產品的名稱開始多了“形容詞”。

不同的形容詞,代表著理財產品具有與眾不同的特徵——例如ESG講究的是一種投資理念,代表著選擇投資標的物更多的是關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指標;

中老年投資者該怎麼辦?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一、穩健型中老年客戶

對於穩健型老年客戶,我的建議是這樣的:注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收益的穩定性,而把收益放到次要的位置上。

高收益高風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假如理財經理推薦了一些高收益的產品,無論聽起來多麼安全,還是需要避一避。

二、投資經驗豐富的中老年客戶

投資經驗豐富的老年客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投資,沒有特別的建議。

但是,仍然建議大部分資金投資於穩健的理財產品。

三、謹慎型中老年客戶

前幾天發生了一個事,客戶覺得我欺騙她,事情是這樣的:

理財產品有募集期,募集期期間只有活期利息,所以很多叔叔阿姨都是先買天天理財,到募集期最後一天再買進理財產品。

我也是這樣做的,在募集期建議客戶購買天天理財(理財產品收益越來越低,唾手可得的收益當然不能錯過)!

不過這一次購買的是定開型理財產品,單位在當地報紙上投放了廣告,有一個產品購買期限,這個期限正確的名稱應該是開放期。

開放期和募集期完全不一樣!開放期,指的是允許投資者申購、贖回,投資者在開放期購買理財會按照固定規則確認份額,簡單的理解就是第二天起息(這個說法準確來講也是不對的)

,這和募集期是不一樣的!

我沒有讓客戶在最後一天買進,客戶以為我在欺騙她。

其實,我是很委屈的,但是我還是很慶幸有這麼一個經歷,以後對這類客戶只能推薦最穩健的那種理財產品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