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1

前幾天,有關陳道明、胡歌、王凱等將出演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的消息熱傳,“陳道明扮演鍾南山院士”的說法更是一度被炒上微博熱搜榜首的位置。


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部分網友表示:

話說,陳道明演這個角色非常合適,一,陳道明演技水平高,也有知識分子氣質,二,陳道明聲譽好,沒什麼不良評價,三,陳道明和鍾南山院士外貌有幾分相似。

期待,陳道明符合鍾老氣質。

陳道明適合演鍾老。


不過,相關出品方很快出面闢謠,表示網傳的演員名單不實,甚至選角都尚未開始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希望,陳道明能夠出演鍾南山。


65歲的陳道明,曾多次上熱搜。


有時候,是因為他在電視劇裡的演技。


比如《慶餘年》熱播時,他飾演陰桀帝王慶帝,把那股詭秘莫測的勁兒演得十足,收穫了無數喜愛。


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有時候,是因為他的禮貌。之前在金雞獎後臺,陳道明偶遇84歲的老藝術家牛犇。


隔著人群看到前輩後,他立刻彎腰問候,緊接著,他馬上走過去,主動跟牛犇老師握手。


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有時候,是因為他的年輕狀態。


網友上傳的一段陳道明走路的視頻,早已在網上傳了個遍。


不過是日常走路的場景,但是他的提拔身姿卻讓人不禁感嘆:“這狀態也太好了吧……”


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可以說,陳道明從內到外,都展現著一位從容不迫、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模樣。


這個被季羨林老先生稱為,“可以勝任北大教授”的人,在燈紅酒綠的娛樂圈裡,儼然是一股清流。


2


5年前,年屆六旬的陳道明曾寫過一篇文章,道出自己保持年輕的“秘訣”。


初當演員時,演藝界都是吃大鍋飯的,加上自我感覺“入錯了行”,對出人頭地沒有什麼奢望,我的人生起步階段沒有經歷什麼急功近利的薰陶,很自然地便學會了將很多東西看淡。


不像現在的演員,接受了太多以競爭為主、甚至強調“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個就跟著急功近利了。


其實不光演員,現在整個社會都得了“有用強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


許多技能和它們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悅性的初衷越行越遠,於是社會變得越來越功利,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


在不拍戲的時候,陳道明更喜歡待在家裡讀書寫字、彈琴下棋,或者是給妻子女兒做點針線活兒。


他在書裡寫道:


“現在最喜歡抄寫《道德經》之類的古籍。”

“我也會做點手工。糖人、麵人,木工、裁縫,這幾項手工活我都還算拿手。”

“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讀書、練字、彈琴、下棋,為女兒做衣服,為妻子裁皮包了。”


這樣的生活,曾被馮小剛嘲諷為:“奇技淫巧以悅婦孺。”


可陳道明卻不以為然:


這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


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許無用,卻給人沁人心脾之感;


刺繡和手工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


詩詞歌賦或許無用,但它可以說中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


“不做無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最後他得出結論:

“這些或許都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的事兒,遠不如一場飯局來得更有用。

但人活著,需要給自己的心靈安一個家,讓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無用方得從容,潔淨如初的心靈及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沒病,身體自然安康。


如果要說養生的秘密,這就是我越活越年輕的“奧秘”。


只務正業,不僅容易成為一個“無趣之人”,從長遠來看,格局也容易產生天花板。


與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無用之物帶來的靜謐和美好。


心安,則身安。


做一些無用之事,不僅為了滿足內心的需求,更是為了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


紀錄片《四個春天》裡,導演用四年春節的時間,記錄下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


紀錄片裡的故事很簡單。


爸爸寫春聯、拉二胡;媽媽薰香腸、到後院摘金銀花,興致到了,也會在廚房跳起扇子舞。


他們忙前忙後,客廳擺上了雞鴨魚肉、臘味醃菜。


兩老一邊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一邊等著兒女回家過年。


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他們沒聽過什麼叫生活儀式感。


但他們的院子種滿李樹、柏樹、桂花樹,天台有月季、海棠、迎春花……花開曉春來,葉落知秋至。


他們原都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卻在結婚那會兒,即便餓著肚子,兩人也拿著僅存的一點工資去拍結婚照。


他們曾經借錢花半年多的時間蓋了一棟房子。但是一年後,燒了一場大火。


爸爸欲哭無淚,最後選擇從廢墟里翻出燒黑了的小提琴,拉了一曲。隔天到家的媽媽,第一時間上樓搶救照片。


65歲陳道明依然話題不斷:做“無用”之事,過高級人生

生命是一趟不知道目的地的旅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為了生存,還要去生活。


他們不去計算什麼是有用、什麼是沒用,卻讓人看到人生原本的模樣。


為了生存,他們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為了生活,他們唱歌跳舞、澆花養魚,高談風花雪月。


有用和無用編織在一起,完整了人生


4

作家王安憶在2012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典禮上說:


“我希望你們不要過於追求效率。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

事實上,我們都是處在過程中,這大約可說是生活的本質。只是這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偷竊了我們對未來的觀念。”


這個時代,大家喜歡以“有用”與“無用”來定義人生經歷,效率至上的社會里,過程被輕視成為一種累贅。


為了最終目標,我們放棄自己喜歡的,那些在短期內沒有成果的事。


但正如陳道明所言,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


這些無用之物,是我們心靈的營養劑,讓我們得以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始終在愉悅、積極的方向上前進。


其實說到底,有用或無用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日常瑣碎裡,你是否依然能夠為保持本真做一些事


所以,不必焦慮你做的事情是否足夠有意義。


“夕陽沒有意義,可是你會對夕陽感受深刻;人生同樣沒有意義,可是你也會感受深刻。”


只要深刻感受過,人生就算是真正地活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