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乏术的“经济元首”:对焦土命令阳奉阴违,为战后的德国保留工业设施

文|马玉虎 孙崴

在错误之海浮沉,仍怀着希望求生。

——《浮士德》

施佩尔的成绩曾一度令希特勒龙颜大悦。他当众把施佩尔和希姆莱相提并论,隐隐有将其纳入自己继承人梯队的意思。这却在尔虞我诈的第三帝国核心圈子中给施佩尔引来了麻烦。

1943年10月,施佩尔强令各个大区区长关闭消费品生产企业,再次得罪了和他一直不对付的马丁·鲍曼。后者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在希特勒面前诋毁施佩尔。11月,围绕是否需要调集部队保卫尼科波尔这个重要的锰矿产地,施佩尔给总参谋长蔡茨勒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但是却令希特勒很不高兴。

施佩尔敏锐地感觉希特勒对他的信任降低了。在1944年初的某次会议上,希特勒极其少有地粗暴打断施佩尔的讲话,让他的威望受到了沉重打击。心情不佳的施佩尔因为不久前去芬兰视察镍矿时双膝受冻疼痛,于1月18日住院治疗。糟糕的心情使他的身体彻底垮了,因肺栓塞而持续三天处于病危状态,幸好在他的朋友、希特勒随身医生勃兰特博士的直接关照下,才被救治过来,不然就很可能在希姆莱的一位心腹医生有意无意地“误诊”之下一命呜呼了。

如果一个人曾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而大难不死,往往会让他在之后的岁月中改变很多。施佩尔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再次见到希特勒时,突然有深深的疏远感和前所未有的淡淡的厌恶感。

重新回到岗位的施佩尔发现德国的军事工业已经无力回天。不仅纳粹党的党棍们在“720”事件之后对工业企业的干涉变得日益猖狂,盟军对燃料工厂的轰炸更是命中了德国的要害。德国的军备生产在7月达到了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回天乏术的“经济元首”:对焦土命令阳奉阴违,为战后的德国保留工业设施

纽伦堡审判中的施佩尔

到了1945年初,德国的军备生产实质上已经是在靠库存材料勉强维持。施佩尔对局势日趋绝望,已经开始为迎接投降做准备。他终于认识到,希特勒正是阻碍和平的障碍。施佩尔发现总理府的地堡通风口位于花园内,与地面齐平,其过滤器无法抵御塔崩这种神经性毒气。他试图通过秘密途径拿到塔崩,然后投放在通风口内,将德国高层一网打尽。后来他得知这种毒气无法直接投放,就在寻找新的代替品同时,还诱使总理府的工程师去掉了通风口过滤装置。但当他再次来到总理府时,赫然看到通风口已经被加高到4米,并被武装党卫军严密看守,没有了投毒的可能性。此时施佩尔既是失望,又如释重负。剩下他能做的,就是对希特勒的焦土命令阳奉阴违,为战后的德国保留工业设施。

4月23日,施佩尔冒险乘坐鹳式飞机降落在柏林市区,最后一次去见希特勒。希特勒征求施佩尔的意见,自己是否应该去贝希特斯加登组织抵抗?施佩尔回答:如果不得不以身殉国,您身为元首,最好是在首都而不是在周末别墅。这句话最终说服了希特勒留在柏林。无意给元首殉葬的施佩尔飞到邓尼茨那里,静待战争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