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劳师动众,为何兵力国力更强的曹魏不敢一战灭了蜀汉?

用户68712571


诸葛亮北伐是从228年春天开始,到234年冬天诸葛亮去世后为止,合计七年时间,这一段时间对于曹魏来说,其实是外部环境最差的七年。

曹魏的东南边是江东孙权势力,228年陆逊刚刚在石亭大战中大败曹魏曹休部,对曹魏东南的合肥、淮南一直到南边的荆州前线都有很大的威胁。



曹魏的西边是正在崛起的鲜卑雄主轲比能,轲比能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进行部落的统一战争,没有曹魏的干涉,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没有太大的问题,而正是因为曹魏的干涉,轲比能开始公开反叛曹魏,一度联合其它鲜卑单于,比如步度根,给曹魏造成不少的威胁。

当年曹操准备参与汉中之战时,西北边境发生叛乱,就有轲比能的原因,曹操派出曹彰平定,而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也有联合轲比能一起出兵牵制曹魏,轲比能在西北的存在,给曹魏造成了相当的威胁。



曹魏的北边是辽东的公孙渊,228年公孙渊刚刚夺取其叔父公孙恭之位,一度与孙权眉来眼去,对于曹魏,时叛时降,完全处于独立状态,曹魏对于公孙渊也是严防死守。

而曹魏的西南边就诸葛亮领导的蜀汉,诸葛亮五次北伐,一负两胜两平,从表面上看,曹魏的实力数倍于蜀汉,人口四倍于蜀汉,地盘八倍于蜀汉,人才、军队、经济实力均数倍于蜀汉,为什么不一举大战灭了蜀汉呢?



事实上曹魏还真这么想过,并实施过,可是失败了,那就是曹真在230年的大举伐蜀,结果因为道路难行,天气原因,在子午谷道走了一半就退回去,无功而返。

没错,就是路难走。诸葛亮北伐也同样是路难走,路难走后勤补给就困难,打仗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前方如果有十万人打仗,后方至少有20万人在服务,运输粮草,被给人员物资,道路难走、运输困难严重影响了战争。



这只是曹魏不能一战灭亡蜀汉的原因之一,并且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就是曹魏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好,四个方向都是敌人,如果集中精力对付一个方向,就难免会在其它方向减弱力量,给其它敌人可乘之机。

冷兵器时代,国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因为一场战争失败而导致灭国的例子多的是,比如官渡之战,比如淝水之战,袁绍和苻坚明明实力远强于对方却战败而国灭,同样,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来说,曹魏根本不敢掉以轻心。



面对四个方向的敌人,曹魏除了在边境地区布置重兵把守外,曹魏还有一支五到八万人左右的中央军处于随时待命支援的状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不仅派出了大部分的中央军,而且皇帝曹睿亲自出马,在解除了诸葛亮第一次的威胁后,仍然没有掉以轻心,加强过境防卫,增加戊边军队。

曹魏国力虽强,但是亦不敢大军压上全力对付蜀汉,因为灭国战是相当大的战役,在曹魏没有解除其它潜在的威胁外,是不敢针对蜀汉的,曹魏唯一的方法就是时间换空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解决了其它的威胁之后,才能集中力量对付蜀汉。



否则曹魏如果大军压上,陷入战争泥潭,拿不下蜀汉的话,其它方向的敌人再有什么异动,就非常危险了,弄不好,蜀汉没灭,倒是曹魏自已被灭亡都有可能。所以靠一战灭亡蜀汉是不现实的。

况且当时的蜀汉有诸葛亮等一大批人才在,没有灭亡的基础,曹魏固然国力强大,也没有强大到能一口灭亡一个国家的地步。



事实上,在诸葛亮于234年病死于北伐军中时,司马懿曾向皇帝曹睿请命,要求率军南下灭亡蜀汉,但是曹睿没有同意,我觉得曹睿的决定是正确的,司马懿当时灭蜀时机不成熟。

234年,诸葛亮病死,235年,轲比能被刺杀,238年,辽东公孙渊被司马懿平定,曹魏依次解除了北方、西北、西南方的威胁,才具备灭亡蜀汉的条件和基础,可这个时候的曹魏已经陷入了内斗,同时曹睿去世,新皇帝年幼,更不会去对外大举用兵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率领全国兵力向东吴发起进攻,为关羽报仇。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大败之后,刘备一病不起,在白帝城托孤去世。蜀汉国内兵力空虚,若此时魏国和吴国任何一个国家发起进攻,蜀汉绝对顶不住。

所以诸葛亮排除万难,派邓芝前往东吴,请求和东吴结盟。孙权独自面对曹魏这个庞然大物,也会惧怕三分,所以高兴的答应和蜀国结盟。

诸葛亮攻打魏国期间,魏国若忍不住率兵伐蜀,以曹魏当时的兵力,起码要启用全国的十分之七的兵力,才能有把握把蜀国灭掉,若曹魏全国抽去十分之七的兵力攻打蜀国,那么你觉得东吴会袖手旁观,让你把蜀汉灭掉,然后再整顿兵马,顺便把自己也灭掉吗?根本不可能。

如果魏国伐蜀,以东吴的个性,会袖手旁观,等到曹魏占领蜀汉三四个城池时,没有后顾之忧的东吴,立马动用全国兵力攻打魏国。魏国国内的十分之三的兵力,你觉得可能抵挡的住东吴全国的兵力吗?东吴一旦占领魏国,那么讨伐蜀国的魏军一定会军心不稳,被诸葛亮率领蜀兵反杀过来,等待曹魏的只有灭亡。

你觉得以曹操和曹丕的头脑这点问题会想不清楚?




纳谏如流


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也适用于譬如当今中美关系的政治逻辑思考点。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无能,因为北伐没有消灭魏国,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对外扩张需要至少完成:

1、对内的政治整合

刘备死后,诸葛亮面临的困难是特别大的,如果换成我们在他位置上,可能根本没办法完成一二吧。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务必须摆平。


a、一个政府、一个声音。这话说的容易做起来特别难,蜀汉看起来的确是一个政府,但实际上,他要处理好,与刘禅的关系、与李严关系、与益州土著的关系。


与刘禅,这个刘备帮他摆平了。诸葛亮主要小心翼翼维护好就好可以。所谓相父,所谓政事咸决于亮,这层关系,坦白说,处在刘禅的位置更不容易,如果你当过领导你就知道,你的所有事务都是下属帮你处理,自己本人作为橡皮图章的时候,那个心态是不容易的!


与李严,这个不符合刘备的期望,刘备的遗嘱是“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也就是政务诸葛亮、军务李严,换句话说刘备希望李严能够做到周瑜那样,结果李严不合格,被废。


与益州土著,诸葛亮的做法是依法治国。这点我们可能用难能可贵来形容,诸葛亮这点恰恰继承了曹操的政治遗嘱(历史就这么吊柜),从益州挑选符合自己用人标准的人才,也就是说益州很多人才因为依法治国,对诸葛亮是不满的。他们不愿意为这个蜀汉卖命,原因也简单,既然依法治国,那么出力出钱多的肯定是土著。


完成了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蜀汉集团正式成为了一个标准的扩张集团的雏形,诸葛亮的理想也就完成了现实方面的最低配置的打造。


2、对外扩张工具(主要是指军队)打造

诸葛亮第一次真正的用兵,是征南,平孟获部,刚柔并济与谨慎是诸葛亮的基本用兵点,这次南征,其实是一次试水,检验练兵的成果。


成功的安定了南方,这次南征给诸葛亮带来的不仅仅是声望,还有更切实的利益。《三国志》云:“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以上诸葛亮完成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整合。所以诸葛亮有北伐的底气,这个底气不仅仅是有钱、有力量、更重要的是,敌国不敢正视。也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对方轻易不敢进犯(无隙)。


下面来说为何魏国在国力差不多是4倍于蜀国的时候,不能灭掉蜀国。

1、政治方面 曹丕继位时,很多人是不服的。特别是宗室,曹彰、曹植就是例子,那么曹丕需要对宗室做好安置,以及那些忠于大汉的人的安置(虽然已经很少了)。这个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2、军事方面 大量的老将已经凋零,忠于曹氏的依然不少,曹丕需要发掘那些忠于他自己的将领,这也需要时间。同时对东吴的用兵失败,短期内也难以聚集力量。


3、外交方面 吴国是个烫手的山芋,吴国对魏国是战是和,主动权在吴不在魏。这对曹丕来讲是个大患,所以魏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是用于防御吴国的攻击。避免自己进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以上就是为何国力远强与蜀国的魏国,不能一站灭了蜀国的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了。

异史曰:一切历史皆当代史,当今中美贸易战,川普想依靠一人之力来与中国博弈,这基本就是个输,去参考诸葛亮整合蜀国的逻辑,川普同学对内没有整合上层精英、下层老百姓的利益。对外仅仅使用关税的手段,试图阻止华为,这在战略方面就错到底了。所以才出现美国精英现在对川普的各种反制,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异史杂谈


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吧。

第一,地理位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凭险而守,难以攻取。历史上,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国曾经对蜀汉发起攻势,但是被王平击败。《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第二,魏国的战线很长,不易集中兵力。吴国和蜀国是联盟,对魏国而言,西线要防御蜀国,荆州、扬州一线要防备吴国,北面还要防备异族,所以也不敢贸然进攻。

第三,打持久战,拖下去,对魏国有利。魏国占据河北、中原,人才辈出,潜心发展,国力增长速度比剩下两国快,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屡次北伐的原因,因为拖得越久,差距就会越大,所以蜀国才是急于求战的一方,而魏国完全不着急。


历史都付笑谈中


一句话可以总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四面都是高山,只有极少数几个地方可以通行。只要扼守住这几个关口,那进攻方就很难打了。

第一,先看蜀中的地势。

看看四川盆地四周这一圈山,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龙门山、邛崃山、大雪山,南部是大凉山,东部是大娄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面险塞。

西部为青藏高原,至大渡河一线戛然而止,此处地势陡然突起,海拔从500多米一下子增加到2000米以上,通行极其困难,——走过川藏公路的人估计都深有体会。因此邛崃山、大雪山、大渡河就成为了蜀地西部的天然屏障,加之青藏高原上没有强力政权,吐蕃只有在唐朝时短暂强势,此前此后均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

在其西南部,则是大凉山、五莲峰、小相岭、锦屏山及横断山脉,其山势绵延至云南。在其东南,则经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贵州相接,——云南和贵州,大家知道那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云贵高原,海拔也在1000~2000米以上,崇山峻岭,叠嶂起伏。这里民族古称西南夷,也是没有强力政权出现,对四川也无力构成威胁。

因此蜀地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即东部和北部。

在四川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越过这两座山,就是汉中盆地,在汉中北面,隔秦岭与关中相接。由于秦岭、米仓、大巴诸山都极其险峻,跨越极为困难,因此自古以来从汉中通关中、从蜀中到汉中的道路,只能沿崇山峻岭之间的河谷而行,多处河谷峭壁绝立,只能在悬崖之上架设栈道,其工程之大、形势之险,令人乍舌。——不要说古代,即使现代修筑宝成铁路,也是困难大到难以言说。所以在这个方向上,不要说战斗,即使仅仅是走路,都是一种奇迹。

在其东部,则主要是沿着长江和湖北相接。但在巴蜀和湖北相接的那个地方,正好就是传说中的三峡,三峡东西长将近200公里,两岸绝壁陡立,最窄处不过一百多米,,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多米,险绝天下。其中瞿塘峡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险”的说法。在瞿塘江心中,有一巨大礁石,称作滟滪堆,对长江上下航船构成了巨大威胁,更给瞿塘天险增加了份量。

这样一个地区,与外界天然隔绝,而其内部却大江纵横,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河流流经整个地区,区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无水旱之饥,用诸葛亮的话讲,就是“益州隘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外有山川之险,内有天府之积,自然面对外来的进攻,四川就占据了极大的战略优势。

第二,再看看蜀中与外界的交通

军事地理,说到底是个地形与交通的问题,上面咱们看了地形,现在再看看交通。

前文说了,在四川的西部和南部,基本不存在有力的威胁,四川盆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面和东面,所以咱们也主要是看看北、东两面的情况。

先看北面:

四川盆地北面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汉中,而汉中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关中。

从汉中到蜀中,主要有三条道路,从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金牛道从古阳平关(在汉中勉县附近,不是今天的阳平关)出发,翻越米仓山,到达四川广元,再经过剑门关,到达梓潼、绵阳,最后抵达成都。今天的川陕公路(即国道108)仍然走的是这条路线。

米仓道自汉中(南郑)出发,翻越米仓山,直通向四川的巴中,再由巴中继续向南可到达重庆。这条路线在陕西境内即是今天陕西省道211,四川境内部分路线则与四川省道101北段相合。

荔枝道北端其自于汉中子午镇,经过西乡、万源,最后到达达州,再继续向南也可至重庆。当年杨贵妃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急运荔枝到长安,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被称作“荔枝道”。今天国道210就是这条路线。

这三条道路,是汉中通往蜀中的最主要的通道,两地之间的交通,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三条道路完成。其中金牛道在汉中汇总了陈仓道和褒斜道,在蜀中则直通成都,因此在三条道路中最为重要。

除了这三条主要道路外,还有一条阴平道,从甘肃陇南的文县翻越摩天岭,穿越龙门山,最后直抵江油,这是条小路,行进艰难,但在战争中往往起到奇兵的作用,当年邓艾偷渡阴平,就是典型战例。

在这四条道路中,军事行动最多的是金牛道,因为金牛道直抵蜀地的政治心脏——成都,因此大凡伐蜀,大军自汉中南下,大多数走金牛道。但是,在这条道路上有一座天下雄关——剑门关,金牛道自广元南下,至剑阁县,在这里进入剑山山区,剑山绵延数百公里,其南坡舒缓,而北面绝壁陡立,只有一个地方如刀砍斧劈一样出现一个缺口,可供行人通过,因其如两门对立,故称剑门。自古以来号称“剑门天下雄”,自诸葛亮在此设关以来,剑门关从未被从正面攻克。李白有“剑门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诗,可知剑门关之险要。因此自古以来想要攻克剑门关,只能采取迂回的办法,从小路绕到剑门关背后。

钟会攻蜀,十万大军顿兵剑门关下数月,不能寸进,最后粮尽欲还,正在此时,邓艾绕道阴平道,从江油进入蜀中,在绵竹大破诸葛瞻,攻陷成都,于是姜维只得投降。后来明朝时傅友德攻四川,扬言要从金牛道进兵,实际上却悄悄出阴平道,绕过剑门关。但是阴平道是小路,太过艰险,史称邓艾行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可知阴平道之险要,只能作为出奇兵之用,五代时石敬瑭攻蜀,蜀地孟知祥一边备守剑阁,一面防御阴平道,石敬瑭果然自阴平道进兵,因孟知祥早有防备,结果失败而归。

米仓道和荔枝道的军事行动很少,历史上一共就那两三次,这是因为这两天路的目的地都不是重要城市,不具备太大的军事价值。三国时张郃曾从米仓道南下蜀中,但他的目的是劫掠人口,最后在宕渠被张飞击败。

这里再说一下汉中,由于秦岭高峻,而相对来讲,米仓山和大巴山就较为和缓,因此汉中和四川交流较多,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人文上都和四川是一体。从军事地理上来讲,四川的军事部署,决不能局限在四川边境,必须要将汉中纳入其中。

我们看上面地图就很清楚了,关中向南翻越秦岭有四条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全部汇集于汉中,而四川向北翻越米仓山、大巴山有三条道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也全部汇集于汉中,——换言之,汉中控制了关中到四川之间的交通。

从防守的角度而言,四川要防御,必须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而这个空间就是汉中,占据了汉中,则与关中共秦岭之险,以难以逾越的秦岭作为第一道防线,以大巴山、米仓山作为第二道防线,剑门关则是最后的大门。四川一旦失去汉中,则敌人将直接进逼剑门关,蜀中政权再无丝毫后路可退。

从进攻的角度看,汉中是走出四川的前进基地,占据了汉中,则北可攻关中,西可入陇右,发展空间陡然增大。倘若失去汉中,则蜀中政权只能局促于盆地之中,如顾祖禹所说:“四川非坐守之地也。……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再看东面的通道。

四川东面的通道只有一条,就是长江。

从宜昌溯江而上,经过三峡,即进入巴蜀,这就是东面的通道。

在这条道路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一是瞿塘关,在今天奉节附近,瞿塘峡口,瞿塘峡是三峡最西的一个峡谷,险峻异常,当敌人溯江而上,刚刚走出数百里的三峡,就在这里迎头碰上瞿塘关。在东面通道上瞿塘关的地位,犹如北面金牛道上的剑门关,自古就有“剑门天下雄,瞿塘天下险”的说法。瞿塘关之险,不但在于险峰大江,还在于江心中的滟滪堆。前文说过,滟滪堆是瞿塘峡江心中的一个大礁石,正对着长江航道,由于长江水量不同,滟滪堆露出水面的大小也不同。当地有歌谣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其险可知。——解放后,为了改良长江航道,政府将滟滪堆已经炸掉了,如今瞿塘之险已去大半。

过了瞿塘关之后,再溯江而上,就到了重庆。在重庆这里,水道分为两支,一支入涪江北山,直趋绵阳,抵成都之北,这条水道叫内水。一条继续溯长江而上,然后进入岷江,抵达成都,这支水道叫外水。因为重庆总括内外两水道,因此就成为了东川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占领了重庆,上可进兵成都,下可威胁荆襄。蒙古攻宋,在重庆战事最烈,最后大汗蒙哥即死于此地。

刘秀攻公孙述,即派岑彭沿长江而进,先败敌于江关(瞿塘),又进兵至江州(重庆),然后分兵,使臧宫入内水,自率主力入外水直趋成都,“势若风雨”,“蜀地皆大骇,(公孙)述以杖击地,曰‘何神也’”。刘备取蜀中,也是自长江而入,然后沿内水北上至葭萌关(因为他是假惺惺帮助刘璋去抵御汉中的张鲁去的)。后来庞统战死,刘备调诸葛亮入蜀,诸葛亮、张飞、赵云也是自长江而入,在重庆(江州)张飞义释严颜,然后诸葛亮分兵,派赵云率军自外水前进,自己和张飞从内水而上,分定郡县。

第三,顺便谈谈四川的战略位置。

四川居长江上游,对长江中下游的吴楚之地具有高屋建瓴之势,因此偏安江东者,无不汲汲以四川为念。因此李特割据四川,桓温就卧不安枕。而西魏取四川,梁朝之衰亡可见。对于进攻方来说,攻占江南的一条捷径就是先取四川,然后居高临下顺江而东,因此王濬楼船下益州,而金陵王气就只能黯然而收。蒙古攻宋,荆襄是其主攻方向,但也一刻没有停止对四川的进攻,打的就是从四川顺流而下的主意。

因此当中国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情况时,四川往往是打破局面的一个手筋。

最后,综上所述,四川四塞之地,天府之国,确确实实是易守难攻。但让我们看看历史真相:刘秀攻公孙述,不足两年灭之;刘备取西川,不足两年取之;钟会邓艾伐蜀,5个月灭之;桓温伐蜀,4个月灭之;五代时后唐灭前蜀,历时75天;赵匡胤灭后蜀,历时两个月;明朝克四川,不足五个月。——基本都是一鼓而下。

既然四川是那么的山川险固,为什么这些蜀中政权却都如此不堪一击呢?吴起曰:“在德不在险。”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个政权不修内政,却指望山川来帮你?——想的美。

但是我们再看,蒙古攻宋,四川持续抵抗五十年,直到宋帝投降后,四川仍然坚持抵抗了三年,直到最后一刻;清军入关,四川也持续抵抗十余年。这又是为什么?答案也简单,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的战斗意志可以超越一切。


大桔观历史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当时他设疑兵于斜谷,以吸引曹魏大军,他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当时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不得不亲自坐镇长安。然而在此之后,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蜀军进退两难,诸葛亮不得不撤退并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年出兵北伐,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为止。要知道当时蜀汉无论在国力还是兵力上都是远逊于曹魏,但即便诸葛亮的北伐劳师动众,曹魏的将士也没能一举将其击败,反而被诸葛亮逼得不敢出战。既然诸葛亮北伐劳师动众,为何兵力国力更强的曹魏却不敢一战灭了蜀军?

事实上,当时国力与兵力都占优势的曹魏没有一战灭了蜀军,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曹魏以现有的雍凉军力加上可以调动前来驰援的中央军打不过远道前来的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很明确的知道,如果是在北伐的过程之中逐渐的蚕食曹魏比较困难,毕竟他自己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不见得能坚持多少年,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攻下一城一池对蜀汉的增益并不大,他要做的,就是要一战击败魏军的主力,并借机占据雍凉。如果他没能击败魏军,即便夺得了再多的地盘也是白费劲。

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出师一伐、四伐和五伐,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可以和曹魏的大军团决战,并尽快消灭掉曹魏在雍凉的反抗力量,逼迫曹魏的军事力量退出这片区域。而对于曹魏而言,在一次大会战中,如果能直接击溃蜀军,那西南方向的边境可以数年甚至十数年无忧,毕竟刘备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花费了近六年的时间才敢出征,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休养生息了三年,若曹魏能尽可能多的击溃蜀军,对于曹魏来说也是有利无害的事

正因如此,才会有曹真伐蜀,司马懿接手曹真后的四伐,都是曹魏积极寻求与蜀军决战的机会。然而在四伐时,两军终于进行了一场大战,但在此战中,司马懿发现自己没办法击败诸葛亮,这才会改变策略,采用龟缩的方式避战不出。

我个人认为,曹魏并不是不想一战击败蜀军,而是当时雍凉军力与能调动的中央军是真的打不过诸葛亮带领的蜀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