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蕭何與曹參:蕭規曹隨,看老子莊子思想的人生態度

據《史記》記載,蕭何、曹參與劉邦都是當時沛縣人。

蕭何通曉律令,執法公平,在當地沒有別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為沛縣的主吏掾。劉邦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蕭何屢次利用自己縣吏的職權保護他。劉邦擔任亭長,蕭何又經常給他幫助。等到劉邦起兵當了沛公,蕭何常常作為他的輔佐官,督察處理日常事務。沛公進入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儲藏金帛財物的倉庫去分東西,唯獨蕭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詔令以及各種圖書文獻收藏起來。沛公立為漢王,讓蕭何當丞相。項羽與諸侯離開咸陽後,漢王劉邦後來能詳細地知道全國各處的險關要塞,戶口多少,兵力強弱,百姓們的疾苦,都與蕭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有關。劉邦對蕭何的評價也很高,在漢王五年(公元前202)漢王平定了天下,評定功勞,進行封賞。說:“打獵的時候,追趕撲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能夠發現蹤跡向獵狗指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現在你們諸位同僚只能奔走追獲野獸,不過是有功的獵狗。而蕭何能發現蹤跡,並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獵人。何況你們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隨我,至多不過加上兩三個親屬,而蕭何全部宗族幾十個人都跟隨我,他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司馬遷的評價“蕭相國在秦朝的時候是一個文牘小吏,平平庸庸,無所作為,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等到大漢興起,他追隨高祖,依靠日月餘光的照耀,才名顯天下”,也能說明蕭何為相的才華。


史記人物蕭何與曹參:蕭規曹隨,看老子莊子思想的人生態度

陳平也當漢王的丞相,據《漢書·張陳王周傳》記載,陳平年輕時就喜愛讀書,精通黃老之術。在當時戰亂不斷的秦王朝末期及楚漢爭霸,糾纏禮儀和形式是比較難生存。對當時的百姓而言,儒家的儀禮治理方略,比不上青睞老莊思想來的實用。陳平不過是當時社會思潮的追隨者,但他的智囊與計謀,又是做到豐富智慧與老莊思想的相契合。

今天我們談的老子莊子思想,常常會等同於《老子》《莊子》書籍記載。但在當時終年戰亂的時期,它遠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一種學科體系,不用說相關設施,就是教授的群體也很少。據此,出生貧困家庭的陳平,不可能出現在課堂上。造就陳平,大概是《老子》的竹簡或木簡,或者可能是他四處流走任俠時,途中在聽到或與人談起的《老子》所引發的興趣。史書中也找不到陳平年輕時系統地做過學問的痕跡(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在他投奔效力劉邦後,或許他在戰鬥間隙翻閱老子莊子的書簡,但我也想象不出他閱讀的程度。


史記人物蕭何與曹參:蕭規曹隨,看老子莊子思想的人生態度

在偏好老莊思想方面,陳平有哪些形式表現出來呢?典型的應該是呂太后時期他的韜光養晦。在劉呂家族爭皇權,是否與呂太后及其家庭進行戰爭,陳平那樣的智慧應該容易得出結論,陳平他們年齡上有優勢,會比呂后活得更久,可以等待下一次機會。當然人的壽命無法自己決定,如果他與周勃二人做好周密的準備,他們中至少會有一人的壽命長於呂后。基於這樣的考慮,陳平等人要做的就不是與呂后對著抗衡,而是主動宣揚自己沉迷酒宴美色,給朝廷內外造成一種自己這一干人對皇權爭奪、權力把控的漠不關心印象,他最後還是成功地實施了“瞞天過海”的計策,一心想捆綁丈夫而心生怨恨的呂嬃雙眼被騙,也騙過了身邊眾人的目光。如陳餘的行為方式展示,儒家學說主張光明磊落。就儒家的角度看,陳平的處世態度是不值得稱道。但他本人常年浸淫老莊的教誨,對於那些非難、批評置之不理。他將消滅呂氏權柄還權劉家的真意隱藏,等待著時機的到來。

史記人物蕭何與曹參:蕭規曹隨,看老子莊子思想的人生態度

我以為,更能體現當時老莊思想人生態度的要屬曹參。那位攻城拔寨受傷七十餘處立下顯赫戰功且有著“蕭規曹隨”治國為相的人物。

據《史記·曹相國世家》記載,曹參在秦王朝時在蕭何手下擔任掌管監獄的官職。當時蕭何與曹參關係密切,一人精通文治,一人在戰場揚威立名,施展才華的方向卻大相徑庭。雖然隨著地位和所處的人際環境的變化,彼此關係不如往昔密切,但如史記中所言,蕭何還是將曹參推薦為自己的接班人。

在齊地任職相國時,曹參就曾招長者與學者詢問治世的訣竅,但終因說法各異沒有確定。之後,他從膠西請來了精通黃老學說的蓋公。蓋公說:“治世的真諦在於清靜,做到清靜,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曹參採用了黃老學說,在九年的時間裡,以相對寬鬆的手段治世被稱為賢相。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作為蕭何的繼任者,他就任宰相。之後,墨守蕭何定下的法令,乾脆不做任何改變,這就是後世品評的“蕭規曹隨”。這裡我也就不再展開細說。在當時國家情勢下,經歷了戰亂與動盪,社會亟需休養生息,而劉邦與蕭何已經制定了治國大政和方略,天下百姓期盼的又是上層不要擾亂他們生活方式的“老莊學說的生活態度”,或者也可以說是讓民眾生活在充滿仁義公正的社會。以植根百姓生活習慣為準則,不從管理者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做任何改變。曹參的這種生活觀念,正是基於老莊思想。我覺得,曹參所做的事與竹簡上關於老莊的文學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如果說他所做的就是當今老莊思想的實際內容,一樣會招致後來研究者的質疑。從另一個方面看,這樣的解釋,對於後來難於弄懂文字帶來困惑的《史記》愛好者們,卻又是一種安慰。

史記人物蕭何與曹參:蕭規曹隨,看老子莊子思想的人生態度

曹參做漢王朝宰相的信條——尊重習慣。他不像秦王朝的始皇帝嬴政和李斯,以武力強迫百姓執行新法令。至於曹宰相為什麼產生這樣奇妙生活觀念,我想,他與惠帝的問答已經表明,他自知治世輔助能力不及蕭何,武功被劉邦和群臣公認為天下第一,要避開戰亂和戰亂產生的人禍,就需要他自己減少“要強的自尊心”和“旁人的風言風語”的干擾與困惑,盡力心安理得地完成蕭何未完成的做法和行事,讓王朝走出困境。

最後,我想到了《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中的一段文字。這裡我也一併引用“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興舍。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複合,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作為自己本次學習的結語,供大家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