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西安城牆


小時候,去西安感覺城牆裡的人是城裡人,感覺城牆裡街道很古樸,一切都是那麼的神秘。

幾年前從文昌門踏上城牆,感覺穿越古代一樣滄桑、莊重、雄偉,站在東南城角上望城裡,沒有了唐朝的雍容,但放眼城牆外卻另一番景象。

【原創】西安城牆


城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展現,半坡人在居住地周邊挖溝,以提防野獸和外族侵犯,和城牆的作用如出一轍。進入文明社會砌牆技術成熟後,城牆應運而生,成為古代城池的象徵。

空氣好的夜晚從飛機上看,西安城牆很明顯四方形的,猶如一條項鍊鑲嵌在四邊,又好像古代皇宮的四面牆。城牆高12米,頂寬12-15米,底寬15-18米,周長13.9公里。城牆有東有長樂門、西有安定門、南有永寧門、北有安遠門,從任一門上去騎車均可以回到起點。近代為紀念孫中山、馮玉祥、井勿幕開鑿了中山門、玉祥門、勿幕門;為傳承傳統文化開鑿了尚德門、尚儉門、尚勤門、尚武門;為便利交通開鑿了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隨著改革開放城市輪廓的變大,每天數以萬計的車輛穿越城牆而過,就連地鐵也穿城牆和護城河而過。

【原創】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始建於隋朝。朱雀門曾是唐皇城的正南門,門下是長安城中軸線朱雀大街,皇帝曾在此舉行慶典活動,與含光門、丹鳳門、明德門一起構成了隋唐長安城。安祿山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失去了國度地位,廢棄了原建的外廓城和宮城修建了皇城,明初修城垣時,在皇城基礎上,將北、東兩邊擴建,明隆基二年在外側包了一層磚。今天隨著南北中軸線的變動永寧門成為正南門,迎接首長和外賓客商,站在永寧門眺望南北大街城牆內外夜景一派近代繁華盛景。

【原創】西安城牆


在抗戰和困難時期,難民在城牆下面鑿洞避難;近代機動車和地鐵穿越過城牆的根基;城牆同時還經歷了長期風雨摧殘。六百餘年過去了雖失去了軍事作用但仍為後人留下了一處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每當遇古城舉行盛大活動,永寧門下會放下吊橋鎧甲勇士宮女喜迎八方賓客。起初的四個城門三個城門均有箭樓、閘樓、城樓。永寧門的箭樓曾被鎮嵩軍毀滅,2014年重修建了箭樓。永寧門原為隋唐城牆,位於皇城南邊三座城門偏東一個,原叫安上門。城牆的頂部是平的,用於跑車和操練,今常有國內外遊客騎租憑車繞城牆頂部欣賞古城風貌。城牆有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組成。四角各有直角角牆一座,唯獨西南角為圓形。城牆外側各有雉堞,又稱鐸牆,上面有垛口,可以射箭瞭望。

【原創】西安城牆


從文昌門上城牆步行止永寧門,站在永寧門城牆上往南望去,望著南門廣場彷彿看到了楊虎城、李虎辰及長安城軍民與匪首劉振華鬥爭的一幕,馮玉祥將軍馳援殺出重圍,解救了長安城軍民的血雨腥風場面。漫步在城牆下面沿著青石塊路又發現一股濃濃的書香味,文昌門一路向西走過去,西漢鴻儒董仲舒墓、孔廟牆、碑林、書院門、關中書院、于右任紀念館,在城牆的映襯下,文化底蘊格外濃厚。

【原創】西安城牆


我站在城牆下,手撫摸著城牆的青磚突然覺得城牆並非銅牆鐵壁 ,再結實的磚終究會腐蝕。一個民族的強大最終取決於人民的精氣神人民的團結,團結起來的人民比鋼鐵長城更厲害,城牆能擋住抵禦匈奴財狼虎豹,卻擋不住安祿山 、王莽。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紅旗渠精神、抗疫精神才是銅牆鐵壁一樣的壁壘,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西安城牆是隋唐城牆和明城牆的結合,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文物,是一本厚重的歷史的教科書。

2020.3.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