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籍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程子

邢臺籍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天下賢士一程子


程子,原名程本,字子華,春秋時期秋晉(今邢臺市內丘縣程家灣)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著名哲學家,程子思想以道家為主,兼以儒家的內容,其最早提出“生命在於運動”(流水之不腐,以其遊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的思想,程子主張以“動”養生,以疏通氣血為養的理論,當時就深得孔子的讚美與肯定,被譽為天下賢士,使程子在先秦諸子百家中獨樹一幟。

邢臺籍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程子

程子是大司馬程柏林之後。學識淵博,熟讀《墳》《典》《丘》《索》以及故府傳記之書,善於持論,聚徒著書,名聞諸侯。


晉頃公失政,趙簡子為政,派人拿著錢幣去請他,許給他爵位,以執圭之禮。當時趙簡子殺掉了竇犢和舜華。孔子為之作《臨河之操》,程本不肯就職,簡子大怒,以兵相脅,程本離開到了齊國,齊景公不能任用,於是設館於晏氏,更稱“子華子”。一日,孔子赴部城,在中途遇到程本,和他傾蓋談了很久,十分融洽,讓自己的弟子子路拿錢給他,並稱譽他為“天下賢士也”。

趙簡子卒,趙襄子立,程本年老歸晉。隱居於鞏東石臼泉,不復仕。著有《子華子》,在程本死後,編離簡斷,於是弟子門人把殘簡綴連起來,又寫下自己的見聞,共二十四篇,劉向校定,流傳到今天。程本思想以道家為主,兼以儒家的內容,不譁眾取寵。只有孔子知道程本的賢能,晏嬰與他長久為友,程本不會應酬,直來直往,千百年後,依然為人所感慨。


人物生平

子華子,原名程本,春秋時期哲學家,與孔子同時代,晉國中丘人,道家思想,但有獨特之處,他由“貴生”而重視養生。即主張運動、疏導;又主張“六慾皆得其宜”,這就有別於其他道家。子華子與詹何同屬於楊朱學派,其學說並不是淺薄簡單的“自私自利”。他們對老子的思想加以發展,旨在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他們“貴生”、“全生”的觀點,對稍後的莊周很有啟發。所著《子華子》一書。對養生有獨特的主張。其養生思想觀點如下:

邢臺籍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程子

一、全生為上,六慾得宜。子華子將養生所達到的程度,分為“全生”、“虧生”“死”“迫生”四等。全生是健康長壽之意,因此“全生”是養生的目的,必須做到七情六慾的平衡,如果只有部分的平衡就叫“虧生”。“虧生”就不可能達到長壽的目的。所以要求人們注重六慾七情的調養,尤其不要“愁身傷生以憂之”。保持精神愉快,是達到“全生”的首務。


二、塞流則病,主運主瀹。子華子認為正常生理“營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長久而不敝。”所以,主以“動”養生,以疏通氣血為養的觀點,並舉“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不蠹,以其運故也”來強調說明保持氣血流暢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氣血的順暢,臟腑功能的強健形成良性循環而促進養生。運動可以疏通氣血,疏通氣血才能達到養正氣的作用,他認為“運”、“動”可使生命“長久”,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於運動”的專家。生命在於運動,勤動手、動腳、動腦是名人長壽的原因,也同樣是普通人長壽的保障。


相關事蹟

1、《莊子·讓王》:韓、魏相與爭侵地,於華子見(韓)昭僖侯。昭僖侯有憂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書之言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兩臂。韓之輕於天下亦遠矣。今之所爭者輕於韓又遠,君固愁傷生以憂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間此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翻譯:韓魏兩國戰爭即將爆發,韓昭侯十分焦慮,而子華子對國土的得失漠不關心,他開導韓昭侯說,把統治世界權利給你,但是以砍掉雙臂為代價,肯不肯交換?韓昭侯表示不換。既然雙臂重於天下,而生命無疑重於雙臂,子華子由此得出結論:個人生命重於世界上的一切。


2、《呂氏春秋》: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慾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慾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慾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翻譯:子華子說:“全生保性為上,委曲求全次之,死亡又在委曲求全之下,被迫生存、求死不得為最下等。”所以人們所說的尊重生命的人,指的是全生保性的人;所說的全生保性的人,得到了六慾中所有最好的地方。所說的委曲求全的人,得到了六慾中某些好的地方。那麼委曲求全的人的尊嚴就比較薄弱。他們虧待自己的生命越嚴重,他們的尊嚴就越薄弱。所說的死去的人,沒有之所以知道了(一些事),就恢復他沒有生存過的時光。所說的被迫生存、求死不得的人,六慾中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獲得的都是其中最壞的部分。服從是這樣的,屈辱是這樣的。屈辱不會比不義更加嚴重,之所以不義就是求死不得造成的。而且被迫生存、求死不得還不只是不義,所以說被迫生存、求死不得還不如死去。


思想

(一)六慾皆得其宜。子華子將其養生所達到的程度,分為“全生”、“虧生”、“死”、“迫生”四等,認為“全生者為上,虧生者次之·死次之·迫生斯為下矣。”又解釋雲:“所滑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慾分得其宜也。夫虧生則與其所尊者薄矣。其虧彌甚,則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知,而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慾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不義者迫生也。故日迫生不如死。”可見,“全生”就是健康長壽,是養生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六慾皆得其宜”,也就是要善於調節情志活動,不要“愁身傷生經憂之”,不要見利忘身。不要嗜梁肉而敗酒,等等。總之要愛生、尊生,做到“六慾皆得其宜”,才能“全生”;若只部分得其宜,就會“虧生”損壽;若虧損到了極點,就會死去;若“六慾莫得其宜”,行為不軌,不義而屈辱地生活,就叫“迫生”。“迫生”即生不如死。故善養生者,必須做到“六慾皆得其宜”。


(二)動以養生。子華子認為能健康長壽的人是因為“營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長久而不敝。”而影響長壽的是疾病,疾病的產生是“臟腑之伏,血氣之留,空竅之塞,關鬲之礙”所引起。因此他主張“動”以養生防病。子華子云:“流水之不腐,以其遊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北宮意問篇》)這種重視疏通氣血的養生觀,還表現在子華子對“藥”的獨特解釋,如雲:“藥者,瀹也”;“瀹者,養也”。這不僅對養生學有重大意義,亦可謂後世“活血化瘀”、“行氣活血”之治療學之淵源。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紀提出了“生命需要運動”的論點;比較而論,子華子“動以養生”觀卻在公元前6世紀就總結出來了,要比亞里士多德早三百多年。


程子墓

程本墓在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柳林鎮程家灣村村北的程子崗上,距內丘縣城16公里。地處太行山東麓丘陵地帶,村西北有神頭鵲山太子巖,正北6裡有馬河流過柳林。因村子四周皆為高地,村址建在山灣之中,相傳這裡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的程子之故里,故得名“程家灣”。清康熙《內丘縣誌》亦有載:“程子崗:縣西南三十里許,子華家於此,後因以為名。”乾隆十五年(1750)《順德府志》有載:“程家灣,在城西南三十五里,以近程子華墓,故名。”


邢臺籍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程子

崇禎十五年(1642)《內丘縣誌》載:“周程本,字子華,博學,通《墳》《典》諸書,有卓異之行。性開爽,善持論,不肯苟容於諸侯,聚徒講學。趙簡子欲仕諸朝而不能致,去之齊,遇孔子於郯,傾蓋而語終日,甚悅,顧子路取束帛贈之,曰天下賢士。”


邢臺籍先秦諸子百家之一程子

程本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一,再加上與孔子的這層關係,所以他的墓地受到歷代當政者的重視。尤其是到了明代,尊程之風大行。萬曆年間,知縣李梗在程本墓前立碑。到了崇禎年間,知縣雷鳴時在西關外修建了程子華廟,順德知府金之俊前來祝賀,並題寫匾額“天下賢士”,還請來吏部考公司喬若雯作《創建子華子廟記》。崇禎十五年《內丘縣誌》又載:“社學一區,在西城牆下,郝學詩(萬曆間任內丘知縣)建,崇禎十三年改為程子華廟。”又說:“程子華廟,在西門外,崇禎庚午知縣雷鳴時建,有臨城考功郎喬若雯記。戊寅虜變毀,高翔漢改建於文廟西社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