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明朝的爵位制度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

乐释经典


中国历史上,封官赐爵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通过这种做法,帝王可以凝聚人心。不过,在过去,爵位跟官职有很大不同。官职更多是代表实权,爵位则是地位和待遇。

而且,在规制中,爵位往往属于超品级,也就是高于一般官制规定的级别。明朝也是如此。在没有正式建国以前,朱元璋就开始给众人分封爵位。

当时那种情况下,适当分封爵位,可以帮助朱元璋带领团队继续闯过难关。而明朝后来推行的这套封爵制度,虽然经过各种调整,但也是以这里为开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例。

在这套规例内,能够有机会被分封爵位的,名额极其有限。确切的说,只有拥有宗室、功臣、外戚三种身份的人,可以获得分封爵位的机会。

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爵位中,待遇最高的,其实还是宗室,也就是皇族。宗室待遇高,最早也是从朱元璋时期确立下来的。

朱元璋当皇帝以前,经过过一段非常凄惨的生活。他的父母兄弟早亡,可以依靠的亲人不多。很大程度上,这导致了朱元璋后来对宗室的厚待。

当然,另一点也是因为,在朱元璋心目中,宗室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巩固朱姓江山的天下。

为此,朱元璋还留下了很多家法规定,如《昭鉴录》、《永鉴录》、《皇明祖训》等明文条例,告诉后世皇帝,要善待宗室。

明朝的时候,宗室爵位被分为八等。除了被立为皇储的皇子外,其余皇子,一律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又可以承袭爵位。其余庶子,则被封为郡王。

等到郡王以后,除了嫡长子继续承袭爵位以外。其余几个儿子的后代,爵位都会依次降低。降低顺序以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为次序,代代递减。

在具体待遇上,明朝对宗室的待遇极高。以亲王为例。朱元璋时期,亲王除了可以获得封地外,还能够掌握兵权。虽然不过问地方政事,却可以指挥封地附近军队。这个就非常厉害了。

虽然朱元璋以后,藩王权力被削减,不再掌握兵权。但是他们依然掌握封地。在封地内,亲王地位极高。他们可以修建豪华的王府。王府内有专门的官吏、护卫和宫人,数量极多。

而且,他们还可以当地民众从事各种劳役。各级官员,如果到亲王封地后,也必须亲自去拜见。除了亲王外,其余宗室待遇也不算差。这些宗室爵位待遇极好。

明朝规例,不让宗室从事士兵、农、工、商的行业。他们不受律法约束,只受王府管辖。即便犯了罪,也只是削爵称为庶民。但是,这些人依然可以得到朝廷发放的口粮。

有了爵位,便会想办法凸显爵位的不同。利用服饰做文章,就是其中一种办法。明朝时,服饰纹饰中,地位最高的,应当是龙纹。

这种纹饰,除了皇帝以外,亲王、郡王、世子都可以使用。当然,他们使用的龙纹,在形态上,跟天子有所不同。

在宗室以下,便是功臣待遇较好。因为功臣在获得爵位后,基本都可以获得重要职位。不过,明朝的时候,对功臣的分封,其实并不算优待。

尤其是文臣。明朝以武力奠定基业,建国初期,极为崇尚武力。朱元璋把功臣爵位定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只有军功够大,才可以封为公、侯的爵位。在分封时,武将因为有袭替制度的存在。所以,最低封为侯爵,方便世袭。文官因为军功的存在,想要获得高级爵位,极为困难。公、侯的爵位,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获得。

子爵、男爵则是长期空置,后来被逐渐废除。所以,明朝功臣爵位就形成公、侯、伯三种爵位并存的情况。不过,到明朝中后期,因为伯爵规格的提高,武将大多只封伯爵。而文官的爵位,也基本到伯爵为止。

除了宗室、功臣以外,外戚也可以获得封爵。外戚就是帝王母亲或妻子的娘家。明朝时,皇后嫔妃大多选自平民良家。所以,当时的外戚,地位大多不高,没有什么爵位。而皇帝常会以封爵的方式,提高外戚的地位,以示恩宠。

至于分封爵位的高低,以及是否授予外戚实权,全凭皇帝的意见。这样才能体现出“恩由上出”,表达皇帝的恩典。至于其他两种爵位,也是同样如此,都需要皇帝最后点头同意才可以。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明朝的爵位制度分六品八级,具体划分方法、俸禄见下。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

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

孙辅国将军,从二品;

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

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

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各级俸禄: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1、宗室功臣封爵两体制,只授爵号食禄无封邑

明代封爵制度分宗室与功臣外戚两套体制,将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离,是明代区别于以往朝代的一大特点;并且给勋爵只有爵号与食禄,而不再有封邑,公、侯等爵位的还将赐予铁券,以示其功勋卓著,皇恩浩荡。

2、封爵与赐券相结合并日趋制度化

明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笼络功臣,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的封爵赐券制度。明太祖将军功封爵与颁赐铁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成为明代重要的典制。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在发展历程中有种种变化 ,但作为一种政治需要,它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意义深远。

3、封爵标准由军功赐爵转向武官难封

明朝初期,其开国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将封爵标准定为“非社稷军功者不得封”,并在其法律《大明律》中明确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但到嘉靖时期,由于军功冒滥现象严重和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轻武体制建成,逐渐出现了武官难封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勋臣以武职封爵为耻。

4、皇权支配法制,勋爵特权减少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个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使皇帝成为了权力的独裁者。在明朝封爵制度中,宗室勋臣虽享有众多特权,并且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与保障。

5、爵位与官职二者的名权日趋分离

明代封爵制度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总的可以归纳为:皇权的不断强化与臣僚法律特权的降低;儒家君臣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政治局面的差异;统治者在维护统治上的策略调整;现实给予历史教训等。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完备的封爵制度,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深远。


历史的影子


明代封爵虽仍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但具体爵称有较大变动。

  

宗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齐民。

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

亲王封号一个字,如周王,燕王等。一般在亲王死后由皇帝赐予谥号,称呼时采用封号加谥号假王的方法:如朱樉,封秦王,谥号愍,习惯上称为秦愍王。

郡王封号为两个字,如靖江王,宁靖王等。

宗室女性爵位

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

 异姓爵位

明初一循元代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

  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公、侯、伯封号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

洪武初规定:

公 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

二等奉天靖难推诚,

三等奉天翊运推诚,

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侯 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

二等奉天靖难推诚,

三等奉天翊运推诚,

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开国辅运推诚,

二等奉天靖难推诚,

三等奉天翊运推诚,

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但有的伯仅当侯爵俸禄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禄与侯等;至永乐初,规定伯之禄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阶勋皆与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则可掌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辖漕纲,但不得预九卿事。

此外,明朝初年功臣有死后被追封为郡王,如魏国公徐达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明朝后期也有功臣因勤王有功被封郡王,如延平王郑成功。

对于朝贡国,一律封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日本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