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明朝的爵位制度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

樂釋經典


中國歷史上,封官賜爵是非常普遍的做法。通過這種做法,帝王可以凝聚人心。不過,在過去,爵位跟官職有很大不同。官職更多是代表實權,爵位則是地位和待遇。

而且,在規制中,爵位往往屬於超品級,也就是高於一般官制規定的級別。明朝也是如此。在沒有正式建國以前,朱元璋就開始給眾人分封爵位。

當時那種情況下,適當分封爵位,可以幫助朱元璋帶領團隊繼續闖過難關。而明朝後來推行的這套封爵制度,雖然經過各種調整,但也是以這裡為開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規例。

在這套規例內,能夠有機會被分封爵位的,名額極其有限。確切的說,只有擁有宗室、功臣、外戚三種身份的人,可以獲得分封爵位的機會。

在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爵位中,待遇最高的,其實還是宗室,也就是皇族。宗室待遇高,最早也是從朱元璋時期確立下來的。

朱元璋當皇帝以前,經過過一段非常悽慘的生活。他的父母兄弟早亡,可以依靠的親人不多。很大程度上,這導致了朱元璋後來對宗室的厚待。

當然,另一點也是因為,在朱元璋心目中,宗室地位的提高,有助於鞏固朱姓江山的天下。

為此,朱元璋還留下了很多家法規定,如《昭鑑錄》、《永鑑錄》、《皇明祖訓》等明文條例,告訴後世皇帝,要善待宗室。

明朝的時候,宗室爵位被分為八等。除了被立為皇儲的皇子外,其餘皇子,一律分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又可以承襲爵位。其餘庶子,則被封為郡王。

等到郡王以後,除了嫡長子繼續承襲爵位以外。其餘幾個兒子的後代,爵位都會依次降低。降低順序以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為次序,代代遞減。

在具體待遇上,明朝對宗室的待遇極高。以親王為例。朱元璋時期,親王除了可以獲得封地外,還能夠掌握兵權。雖然不過問地方政事,卻可以指揮封地附近軍隊。這個就非常厲害了。

雖然朱元璋以後,藩王權力被削減,不再掌握兵權。但是他們依然掌握封地。在封地內,親王地位極高。他們可以修建豪華的王府。王府內有專門的官吏、護衛和宮人,數量極多。

而且,他們還可以當地民眾從事各種勞役。各級官員,如果到親王封地後,也必須親自去拜見。除了親王外,其餘宗室待遇也不算差。這些宗室爵位待遇極好。

明朝規例,不讓宗室從事士兵、農、工、商的行業。他們不受律法約束,只受王府管轄。即便犯了罪,也只是削爵稱為庶民。但是,這些人依然可以得到朝廷發放的口糧。

有了爵位,便會想辦法凸顯爵位的不同。利用服飾做文章,就是其中一種辦法。明朝時,服飾紋飾中,地位最高的,應當是龍紋。

這種紋飾,除了皇帝以外,親王、郡王、世子都可以使用。當然,他們使用的龍紋,在形態上,跟天子有所不同。

在宗室以下,便是功臣待遇較好。因為功臣在獲得爵位後,基本都可以獲得重要職位。不過,明朝的時候,對功臣的分封,其實並不算優待。

尤其是文臣。明朝以武力奠定基業,建國初期,極為崇尚武力。朱元璋把功臣爵位定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

只有軍功夠大,才可以封為公、侯的爵位。在分封時,武將因為有襲替制度的存在。所以,最低封為侯爵,方便世襲。文官因為軍功的存在,想要獲得高級爵位,極為困難。公、侯的爵位,只有少數人有機會獲得。

子爵、男爵則是長期空置,後來被逐漸廢除。所以,明朝功臣爵位就形成公、侯、伯三種爵位並存的情況。不過,到明朝中後期,因為伯爵規格的提高,武將大多隻封伯爵。而文官的爵位,也基本到伯爵為止。

除了宗室、功臣以外,外戚也可以獲得封爵。外戚就是帝王母親或妻子的孃家。明朝時,皇后嬪妃大多選自平民良家。所以,當時的外戚,地位大多不高,沒有什麼爵位。而皇帝常會以封爵的方式,提高外戚的地位,以示恩寵。

至於分封爵位的高低,以及是否授予外戚實權,全憑皇帝的意見。這樣才能體現出“恩由上出”,表達皇帝的恩典。至於其他兩種爵位,也是同樣如此,都需要皇帝最後點頭同意才可以。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明朝的爵位制度分六品八級,具體劃分方法、俸祿見下。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

明太祖之初,定製襲封:

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

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

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

孫輔國將軍,從二品;

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

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

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

各級俸祿: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後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千上萬頃。

明朝又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

1、宗室功臣封爵兩體制,只授爵號食祿無封邑

明代封爵制度分宗室與功臣外戚兩套體制,將王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離,是明代區別於以往朝代的一大特點;並且給勳爵只有爵號與食祿,而不再有封邑,公、侯等爵位的還將賜予鐵券,以示其功勳卓著,皇恩浩蕩。

2、封爵與賜券相結合並日趨制度化

明代統治者為鞏固政權,籠絡功臣,創建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完備的封爵賜券制度。明太祖將軍功封爵與頒賜鐵券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成為明代重要的典制。隨著皇權的不斷強化,這一制度在發展歷程中有種種變化 ,但作為一種政治需要,它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意義深遠。

3、封爵標準由軍功賜爵轉向武官難封

明朝初期,其開國統治者明太祖朱元璋將封爵標準定為“非社稷軍功者不得封”,並在其法律《大明律》中明確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但到嘉靖時期,由於軍功冒濫現象嚴重和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輕武體制建成,逐漸出現了武官難封的現象,甚至有部分勳臣以武職封爵為恥。

4、皇權支配法制,勳爵特權減少

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強化的一個重要時期。隨著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個時期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與專制皇權,使皇帝成為了權力的獨裁者。在明朝封爵制度中,宗室勳臣雖享有眾多特權,並且有法律的明確規定與保障。

5、爵位與官職二者的名權日趨分離

明代封爵制度的特點的形成原因總的可以歸納為:皇權的不斷強化與臣僚法律特權的降低;儒家君臣思想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政治局面的差異;統治者在維護統治上的策略調整;現實給予歷史教訓等。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完備的封爵制度,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影響十分深遠。


歷史的影子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

  

宗室男性爵位

親王:皇嫡長子立為太子,皇帝諸子年十歲立為親王,有封地,故又稱藩王,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二十歲就藩.

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 親王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嫡長孫則授長孫;郡王諸子則授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長子襲位鎮國將軍,諸子為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長子襲位輔國將軍,諸子為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長子襲位奉國將軍,諸子為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長子襲位鎮國中尉,諸子為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長子襲位輔國中尉,諸子為奉國中尉

所有爵位世襲,永遠有別於齊民。

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

親王封號一個字,如周王,燕王等。一般在親王死後由皇帝賜予諡號,稱呼時採用封號加諡號假王的方法:如朱樉,封秦王,諡號愍,習慣上稱為秦愍王。

郡王封號為兩個字,如靖江王,寧靖王等。

宗室女性爵位

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

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郡主祿八百石,餘遞減有差。

 異姓爵位

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

公、侯、伯封號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餘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為差。

洪武初規定:

公 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侯 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伯 千石至七百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但有的伯僅當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後,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勳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此外,明朝初年功臣有死後被追封為郡王,如魏國公徐達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

明朝後期也有功臣因勤王有功被封郡王,如延平王鄭成功。

對於朝貢國,一律封為郡王,如朝鮮王,越南王,日本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