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级曾国藩也被“潜规则”

曾国藩科举出身,在京为官期间,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可以说是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然而无论是京官期间,还是总督期间,曾国藩也要碰到各种"潜规则"。



副部级曾国藩也被“潜规则”


副部级曾国藩也被“潜规则”


权力部门的寻租

整体上来讲,清朝京官灰色收入空间远小于地方官。京官之中,除了部分权臣及内务府、户部等个别部门外,很少会产生贪官,盖贪无可贪。因此近代以来论及嘉道之际官员腐败问题的文字中,所举实例都是地方官员,基本不及京官。

但是少数可以寻租的部门腐败却十分严重。和地方一样,清代六部中的一些部门也贪风横行。"部费"并非户部独有,而是清代六部吏治腐败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补、处分等事务,刑部主管刑名案件,工部主管建筑、工程,兵部主管军需物品的采购和监制、修筑城墙等事宜,所有这些过程都有部费。 当然名目不一,除"部费"外,还有"讲分头""打点""照应""招呼""斡旋"等叫 法。按时人记载,这些巨大的贿赂多由经手的书吏贪占。他们"手眼绝大,竟可颠倒 是非"。何刚德说:"以吏部论,领凭有费,领照有费,引见亦有费,或数两,或百数十两,恍惚亦有一定规矩。而最重者,则卓异引见道府,竟有至三百六十、二百四十 者。……吏所得以索费者,则有故意迟延之一法。何谓之迟延?盖补缺须用题本,题 本须经内阁吏科转折,阁科磨勘,稍有满汉文错误,即驳回另换。一换再换,便耽搁 数月去矣。外官情急,补缺遂有按缺分花钱之举,多有至数百金者。一花钱便不错,不错则核准便速,此所以显其神通也。"

书办索费之坚决,曾国藩亲身经历过。他在家书中谈及某次封诰用宝的过程:


诰封已于八月用宝,我家各轴竟尚未用。吾意思急急寄回,以博父母大人、叔父 母大人之一欢。乃意未领得,心焉负疚。去年请封时,系由礼部行文吏部,彼时曾与 澄弟谈及。以为六部毕竟声势相通,办事较易。岂知不另托人不另给钱,则书办置之 不议不论,遂将第一次用宝之期已误过矣。现在已另托夏阶平妥办。


曾国藩自以为身为礼部侍郎,与吏部堂官同官六部,诰封用宝之类小事打个招呼 就应该能办。没想到书办们居然不见好处顶着不办,让他这个堂堂二品大员也毫无办法,只好重新托人。书吏之所以如此贪婪,是因为他们工资低微,朝廷默许他们通过创收实现"自给自足"。而创收的秘诀当然是千方百计"设租",再千方百计"寻租"。 无偿服务变成了有偿提供,该少收费的多收费。


副部级曾国藩也被“潜规则”


想顺利报销军费,就得给好处费

即使当上两江总督,成为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曾国藩仍然要面对各种"潜规则",最典型的就是他统领的湘军军费报销问题。

同治七年,捻军被镇压,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报销就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费"问题。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检查有无"以少作多、以贱作贵、数目不符、核估不实"等"虚开浮估"的情况,如发现此类情况,则要退回重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

因此,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多少而定。传统时代,"部费"主要落在具体经办的"书吏"也就是办事员的腰包。

早在咸丰八年,曾国藩就已经开始筹划部费问题了。当时他以为太平军不日可平,报销在即,所以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谈及此事说:"将来需用部费不下数万。闻杨、彭在华阳镇抽厘,每月可得二万……余偶言可从此项下设法筹出部费……想杨、彭亦必允从。"

不过书吏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曾国藩托李鸿章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

报销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虽一厘三毫无可再减……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如何筹措,亦殊不值细绎。……若辈溪壑,真难厌也。

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报销一百两给一两三钱。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一厘三毫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曾国藩一听,也吓了一跳。四十万之巨,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只有继续活动。曾国藩命江宁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叫许缘仲的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恰好在这时,中枢的批复到了。由于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太后)同意他们免于部议,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

折弁刘高山归,报销折奉批旨:"着照所请,该部知道。"竟不复部核议,殊属旷典。前雨亭方伯托许缘仲关说部中书吏,余与李相前后军饷三千余万,拟花部费银八万两。今虽得此恩旨,不复部议,而许缘仲所托部吏拟姑听之,不遽翻异前说。但八万已嫌太多,不可再加丝毫。

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副部级曾国藩也被“潜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