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講述的是愛慕虛榮的女人凱蒂,出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被丈夫瓦爾特發現以後,凱蒂被迫來到發生霍亂的中國小城,在那裡經歷了生死,看清了查理的虛偽,懂得了愛和責任,然後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

這個由婚外情和女人的背叛所引發的故事,似乎沒有多少創新性。但毛姆不愧是“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他把這個看似俗套的故事講得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是,他在人性解讀上尤為深刻。他冷靜而殘酷地揭開生活的面紗,把人性中的罪惡、慾望、恐懼,以及愛、責任和希望,都呈現讀者的面前,讓我們看到一個醜陋與美好交織的真實世界。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毛姆對人性充滿了嘲諷,同時也充滿了寬容和悲憫。在他的筆下,凱蒂的醜陋無處遁形,但經歷了絕境下的自省,體驗了無私的奉獻和博愛之後,她幡然醒悟,重新開始了一段嶄新的人生。

凱蒂之所以要歷經坎坷,才能了悟生命的意義,是因為她的母親給她灌輸了太多錯誤的思想。在婚前,她的母親沒能成為她榜樣,但在自我救贖的路上,她有幸遇見了明白自我價值的女人,這些女人在無形間給予了她思想的啟迪。

1. 一個糟糕的母親造就一個膚淺虛榮的女兒

凱蒂生在倫敦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她的母親是個冷酷自私、野心勃勃的人。她一直對長相甜美的凱蒂寄予厚望,希望她長大以後可以嫁個有錢有權的好男人。

凱蒂聽從母親的意見,到了適婚的年齡就出現在各種交際場合,希望覓得一位金龜婿。為了挑到最合適的男人,她在母親的教導下學會了很好的交際手腕,與不同的示愛者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不會因為對其中一個人熱情而冷落了其他人。

凱蒂在交際場上遇到很多的追求者,但到最後還是挑花了眼,把自己變成了母親眼中的“滯銷產品”。

凱蒂的妹妹多麗絲長相普通,但17歲的她在第一個社交季就找到了未婚夫。這讓凱蒂更加著急,她不想成為落在妹妹後面的老姑娘,也受不了母親的失望和嫌棄。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就在這時,凱蒂遇見了向她求婚的瓦爾特。瓦爾特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細菌學家,他深愛凱蒂。但凱蒂只是為了快點把自己嫁掉才跟瓦爾特結婚。

婚後三個月,凱蒂就受不了瓦爾特的無趣和沉悶了。她跟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好上了。查理風流倜儻,身材魁梧,眼眸含情,還擁有很磁性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查理擅長運動和交際,左右逢源。而這些男性魅力都是瓦爾特不具備的,凱蒂為此被深深吸引,兩個人在一起一年多以後,才被瓦爾特無意間撞破。

而查理是個自私、虛榮、圓滑的傢伙,他更愛的是他的事業和家庭,而凱蒂不過是他生活的調味品。當婚外情敗露,他想到的就是早點擺脫凱蒂,不把事情鬧大。可惜的是,凱蒂以前根本沒看清查理的真面目。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凱蒂的婚姻悲劇,是因為她太過膚淺和虛榮。但追根溯源,凱蒂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是拜她的母親所賜。她就是她母親一手造就的產品,沒有自我,沒有主見,不知道自己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2. 霍亂之地的修道院院長,用博愛和堅定的信仰,讓迷失的靈魂窺見了一絲光

凱蒂的背叛被瓦爾特發現以後,她被迫和瓦爾特一起來到中國南部的一個叫“湄潭府”的小城,在這個小城裡霍亂橫行,凱蒂雖然怕得要死,但她無路可退。查理不會跟她結婚,回孃家也是不可能的,她的母親不會歡迎她。

在湄潭府的日子裡,她每天都很痛苦,她看透了自己曾經有多麼愚蠢,查理有多麼自私卑鄙。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在難熬的日子裡,當地的海關助理專員沃丁頓,十分熱心地介紹凱蒂到修道院工作。凱蒂在那裡照顧孤兒,每天忙碌的工作,讓她感覺到踏實。慈祥而優雅的修道院院長,在某種程度上,用自己的故事,為凱蒂點燃了一盞思想上的明燈。

院長告訴凱蒂,她當初決心從家裡出來做修女時,一直很焦慮。她是家裡唯一的女兒,父母都很愛她,她不忍心開口告訴父母那樣一個殘忍的決定。但她的母親卻看穿了她的心事,並且表示支持她。

比起凱蒂的母親,院長的母親是多麼睿智而偉大,她雖然捨不得愛女,但依然能夠鼓勵女兒去追求自己的信仰。

而院長顯然是在母親的影響下,活成了一個有主見,有追求,勇敢而博愛的女人。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凱蒂一直覺得修道院裡有她無法融入和參與的精神秘境,她感覺她跟修女們是兩個世界的人。那麼橫亙在她們中間的屏障,或許就是堅定的人生方向和明確的自我價值。而這些是凱蒂不曾了悟的東西。

修道院院長的故事,以及在修道院工作的經歷,啟迪了凱蒂的思想,讓她在迷茫之中開始思考,開始去追尋她所缺失的東西。

3. 滿族女人,讓凱蒂看到了無怨無悔的愛和神秘的東方智慧

海關助理官員沃丁頓,有一箇中國妻子,是滿族人,有著貴族的血統,當年是皇親國戚。

儘管毛姆對這位滿族女人著墨很少,但每一筆都是濃墨重彩。她妝容精緻,儀態端莊,雙目顧盼生輝,同時透著泰然自若和深不可測。毛姆把她比作一尊聖像,字裡行間可以窺見他對中國的好奇和敬畏之情。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滿族女人似乎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智慧,凱蒂在她面前自覺相形見絀。

其實,在跟滿族女人相見之前,凱蒂就對她充滿了崇敬之情。滿族女人十分愛沃丁頓,為了追隨自己的愛人,她放棄了房子、家人、養尊處優的生活,還有自尊。即使沃丁頓曾經趕她走,她也三番五次地重新回到了沃丁頓的身邊。她用自己無怨無悔的愛,跨越了國界和語言的障礙,最重要的是跨越到沃丁頓的心裡,贏得了他愛的回應。

凱蒂覺得,她曾經在修道院裡感受到那片從未對她敞開的精神秘境,她能夠在滿族女人的身上找到答案。

見面以後,凱蒂並未尋找到明確的答案。但滿族女人身上的智慧和對愛的執著,或許在無形間給了凱蒂深深的啟示,啟迪她去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而這種啟迪,對凱蒂離開湄潭府以後的生活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凱蒂在瓦爾特死後,從湄潭府回到了香港,在香港她再一次經歷了跟查理的舊情復燃,但很快,她就對自身的情感本能和人性汙點有了領悟,然後堅定地去追尋自我價值。她重新回到了孃家,回到喪偶的父親身邊,面對年邁的父親和尚在腹中的孩子,她明白了愛與責任,以及今後要走的路。


毛姆《面紗》:一場絕境之下的自省,一段尋找救贖的生命之旅

毛姆在《面紗》裡融入了很多中國文化,關於讓凱蒂感到被隔離在外的精神秘境到底是什麼?毛姆一直沒有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採用一種中國式的“含蓄”,“委婉”地書寫。

毛姆借沃丁頓的口告訴凱蒂,她說的精神秘境是“道”。

“道,就是路和行路人。那是一條永恆之路,萬物都行走在其間,但道生於無,因為道本身也是物。道是有也是無。道生萬物,萬物皆循其道,萬物復歸於道。道是形卻無稜角,是聲音但不為耳朵聽見,有形象但無形狀。道是一張巨大的網,網眼如海洋,卻恢恢不漏。道是萬物的避難所。道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不用探窗戶就能看見它。”

道家思想太過深刻和博大,雖然凱蒂所領悟到的與此不同,但她從中得到啟示,在經歷了絕境之下的生死和自省之後,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那是修道院的嬤嬤們謙卑行走的路,那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