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沃爾特發現妻子凱蒂出軌後,出於報復便脅迫凱蒂和自己來到霍亂橫行的湄潭府,最後沃爾特不幸染病身亡。但是直到死沃爾特都未能得到凱蒂的愛,臨終他也只是留下一句“死的那個是狗”。

“死的那個是狗”這句話出自十八世紀英國作家奧利弗·哥德史密斯發表於1766年的一首詩《一隻瘋狗之死的輓歌》,這首詩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鎮上有一個好人:世人都說他與人為善/為行神道不分旦夕/懷有一顆仁慈的心安撫天下友與敵/他每每裝束齊整/日日為赤裸者穿衣。這位好人遇見一條流浪狗,兩者友善相處,後來卻發生不睦,小狗出於“私利”發瘋咬了他。街坊四鄰怒罵這狗喪失了理智,竟會咬這樣一個大好人,紛紛斷言那人一定會死。但奇蹟從天而降,讓愚氓們說謊出了醜,人的傷口很快痊癒,死的那個是狗。


《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儘管這首詩是為了宣揚揚善抑惡的信念,但詩句之間蘊藏的諷刺卻不言而喻:瘋狗咬了人,但死的卻是狗,可見瘋狗的毒力對善人也奈何不得,這也就充分說明其實有毒的是人,並不是狗。而沃爾特的這句遺言也更確切的說是他的自嘲或是怨恨的發洩。

今天,筆者將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愛而不得和悲劇結局。

匹配理論

沃爾特瘋狂執著的愛,凱蒂從始至終的不愛

“沃爾特的去世讓她大為震驚,她不想他死。但是畢竟她不愛他,從來沒有愛過他”。沃爾特染上霍亂去世了,但是他到死都未曾得到凱蒂半分的愛。儘管他從始至終都是如此卑賤的愛著她:“我知道你愚蠢、輕浮、沒有頭腦,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的目標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貨色,但是我愛你。我竭力去喜歡那些討你喜歡的東西,忍受折磨也要對你隱瞞起自己。我知道你嫁給我只圖一時利益,我是那樣愛你,我不在乎”。

但是無論沃爾特對凱蒂的愛有多瘋狂,甚至他心甘情願做任何事來取悅她,也情願做一個蠟人,隨她操控擺佈,但是凱蒂自始至終對他的感覺只有鄙視,嘲諷。


《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其實,並不是因為沃爾特多麼不堪才遭此待遇,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兩人根本就不匹配,換句話說凱蒂認為自己是所嫁非人。眾所周知中國自古就有“齊大非偶”的說法,並且現代的婚姻統計數據也表明,夫妻條件差太多的婚姻發生危機或導致不幸的概率的確比較大,而這也就體現了心理學所說的“匹配理論”。

匹配理論是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用它來衡量自己的社會價值或喜好,然後會選擇或者追求與自己相匹配的對象或東西。

從小說中我們也得知,凱蒂和沃爾特的婚姻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結合,因為無論是從個性還是凱蒂最在乎的金錢地位方面來說,沃爾特都不是凱蒂的心儀之人。凱蒂生性活潑,愛笑,可以整天聊個不停,她有趣又漂亮,喜愛熱鬧,她從少女時代開始就受母親的薰陶在男人面前賣弄風情,想法設法獵取金龜婿來出人頭地。

然而沃爾特卻完全不是她喜歡的類型,他個子矮小,也不健壯,皮膚髮黑,目光呆滯,他的表情略顯譏諷,並且跟他相處很不自在,他不具備快樂的品性,也不具備魅力,更讓凱蒂不滿足的是沃爾特只是一個無名頭的細菌學家,一個地位低下的小人物。

所以當魅力與有趣且收入不菲的查理出現後,沃爾特即使低到塵埃裡的愛都無法感動凱蒂。其實沃爾特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從來沒有指望凱蒂來愛她,也儘量不讓自己的愛煩擾到凱蒂,但是他的愛情悲劇除了兩人的不匹配,除了他不具備凱蒂愛他的必要條件之外,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一直把凱蒂禁錮在以愛為名的牢籠中,還讓自己一直揹負沉重的愛的枷鎖,直到死都無法解脫。


《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嫉妒紋理

沃爾特明明超愛凱蒂,但還是固執地把她帶進了死亡之地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嫉妒是一種本能,是人類出於本能來保護自己應有的權益。嫉妒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不良關係的體現,也是人感情的表現。由於怨恨且察覺別人享有之利益,並欲將其佔為己有,因而產生的一種情感與心理狀態。

小說中凱蒂出軌了查理,而無論是沃爾特還是任何一個熟悉查理的人都知道查理並不是真的愛凱蒂,他只是玩弄凱蒂的感情:

查理自己:一個男人可能很愛一個女人,但並不希望跟她一道度過餘生。


查理妻子:不在乎查理四處調情,她知道這種事情維持不了多久,愛上她丈夫的女人都是些二流貨色,實在讓她沒有面子。


沃丁頓:他只會逢場作戲,但都不太當真,他很狡猾,不會讓那種事持續太長,省的給自己找麻煩。

但諷刺的是,即使查理玩弄和欺騙凱蒂,即使查理犧牲了她,即使查理既無情又冷酷,凱蒂仍舊死心塌地的愛查理,甚至只要查理略作暗示,她就會放棄世上的一切飛向他的懷抱。而對於沃爾特,她心裡只有厭惡,儘管沃爾特長得好看,又誠實可靠、頗有才華,但就是不能愛上他,並且永遠都不會愛他。


《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因此當凱蒂明知深受矇騙仍然大肆宣揚自己全身心只愛查理時,當沃爾特意識到自己受盡折磨和屈辱付出的愛毫不留情的遭到踐踏後,當他得知凱蒂所懷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積怨和仇恨代替了他的溫柔和愛撫,也徹底激起了他的嫉妒之心。

蘇格拉底曾說:“嫉妒是靈魂的潰瘍”。嫉妒情緒的產生通常會伴隨一些發洩行為:譬如嘲弄、中傷、鄙視,甚至攻擊自己所嫉妒的人或事物。

所以為了報復凱蒂,沃爾特脅迫凱蒂同自己一起來到了在瘟疫的掌控之下苟延殘喘的湄潭府,在這裡死亡來的既突然又無情。因此毫無疑問,嫉妒已經讓沃爾特失去了理智,他帶著殺死自己和凱蒂的憤怒來到這個死亡籠罩的城市以求同歸於盡。

但是,命運弄人,凱蒂在這裡不但沒有死,反而煥發活力,找到了寧靜的精神世界,而沃爾特卻拿自己做實驗來阻止霍亂或是尋求死的解脫,最終染病而死。

莎士比亞說:“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個綠眼的妖魔!”的確,嫉妒讓沃爾特變得狹隘痛苦,嫉妒加速了沃爾特的死亡,嫉妒摧毀了沃爾特的一生。


《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偏執的意念

明知凱蒂不愛自己,但沃爾特還是不願意離婚

與籠罩在他們頭上的死亡恐懼相比,與白天她得以一窺、讓她敬畏的至善至美相比,他們之間的那點兒事情實在不值一提。這一切在她眼前突然變得如此清晰,為何他就偏偏意識不到?一個愚蠢的女人犯下通姦之過真的有那麼要緊嗎?為什麼她那位與崇高相伴的丈夫要去在意這些呢?沃爾特明明百般聰明,卻無法分清孰輕孰重。

沃爾特之所以本末倒置是因為內心深處存有的強烈的偏執的意念在作怪。

偏執的意念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自以為是,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

長久以來沃爾特親手為自己和凱蒂建構了一個愛的囚籠,他心中所愛的凱蒂一直是純潔高尚的,但是凱蒂的背叛和絕情卻徹底擊碎了他虛假的構想,擊碎了美好的現實,就如“他給一個布娃娃裝扮了華麗的長袍,把它安置在聖殿裡供奉起來,隨後發現布娃娃裡面填充了鋸末,他便無法寬恕自己,也不能寬恕她”。


《面紗》:從心理學角度淺析沃爾特的悲劇愛情


因此,即使在湄潭府,到處是因肆意橫行的霍亂而痛苦掙扎的人類,到處佈滿了恐懼和死亡的氣息;即使在湄潭府,生存和博愛讓一切變得微不足道;即使沃爾特被稱為拯救整座城市的英雄,但是偏執的意念仍舊讓他無法釋懷,他無法原諒凱蒂的不忠,更無法原諒自己一直以來對現實的虛構和自我欺騙。

對愛的偏執讓沃爾特自陷於愛的牢籠中無以自拔,讓他的肉體揹負了太多的積怨,讓他無法解除消沉的伴侶關係;對恨的偏執讓沃爾特無法拔除毒害靈魂的束縛,讓他無法逃離痛苦的折磨,更讓他無法掙脫死亡的魔咒。

結語

著有《愛的五種能力》的作者趙永久曾說過:“愛,是一個人與人情感連接的過程,用我的愛來喚起你的愛,用你的愛來回應我的愛”。

真正的愛必須是一種雙向的流動,既能接受愛,也能輸出愛。所以沃爾特一廂情願的愛情註定不會圓滿。而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放手成全她的幸福,也是給予自己看到新生活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