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上位”背后的宫斗大戏

提到汉武帝的思想政策,经历过高中历史教育的人基本都能对答如流:不外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个字嘛!然而当我们带着答案去史书中寻找第一手资料,却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

常识引发的疑问

据班固说,汉武帝即位之后,就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开启了“儒学的春天”。这种说法被写进了各类教科书,也因此被我们熟知。

然而《史记》与《资治通鉴》的说法,却和《汉书》有所不同。司马迁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帝相信的哪里是什么儒家学说,他最感兴趣的是搞鬼神祭祀这套迷信的把戏。《论语》中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样看来,汉武帝恐怕并不诚心景仰儒学。

而且《史记·儒林传》对董仲舒的记载,压根没提他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这档子事。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如果老师有这么一桩露脸的事,做学生的为什么不把它记下来?

儒学“上位”背后的宫斗大戏

▲ 董仲舒像

那么《资治通鉴》呢?《资治通鉴》从第十七卷开始写汉武帝的时代,开篇就写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意思。但汉武帝有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儒学就此真的发扬光大?司马光没有更多的评论。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司马光的沉默,说明他对汉武帝尊崇儒学这件事不乐观。

正因为《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在这个问题上的陈述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今天也有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提出过质疑。那么,围绕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口号,当时到底发生什么?

道家·儒家·宫斗戏

统治思想必然和当时的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紧密相连。

从秦末战争一直到汉文帝登基,四五十年间,整个国家和社会可以说没有消停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遭到很大的破坏。所以汉文帝登基以后,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为指导思想,像营造宫殿、对外拓张、皇帝巡游这类事情基本不干了,把农业税率降到三十分之一,让老百姓安心于生产生活,积累民间财富,恢复社会元气。

这种“不折腾”的统治策略非常有成效,它的核心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当时被称为黄老学说。

黄老学说就是汉文帝的统治思想。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还影响了汉文帝的太太,皇后窦氏。汉文帝去世后,被尊崇为太后的窦氏还是用黄老学说指导她儿子汉景帝,“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汉景帝与外戚们都被迫学习《老子》,那滋味大概不会好受。

儒学“上位”背后的宫斗大戏

▲《老子》书影

然而在汉景帝时,黄老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其实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比如七国之乱,若用清静无为来对付,恐怕就不灵。但汉景帝仍需要继续靠它来发展经济、安定社会;而且碍于母亲的权威,汉景帝也不能公然表示对黄老学说的厌倦。

到了汉武帝登基的时候,这位窦太后还活着,而且升级为太皇太后了,她是汉武帝的祖母。当时这位老太太眼睛虽然失明了,但权力欲依然很强,喜欢干预政治。汉武帝经常要到祖母那儿汇报情况。窦太后当然也是用黄老思想来指导汉武帝。

但这个时候,窦太后再把黄老思想抬出来,就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了——皇帝都已经换了两茬,一个身处深宫的失明老太太,靠什么来把握政局、掌控权力呢?这个黄老思想就是窦太后的一大法宝。

因为当年积极倡导黄老无为政治的,是窦太后的丈夫、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窦太后把这个学说拿出来压汉武帝,就是说我秉承了先帝的遗训,我所做的,我对你的指导,那是体现先帝的遗志,所以,你得听我的。也就是说,黄老学说这个时候就变成了窦太后控制汉武帝、控制政局的一道护身符,在这道护身符上,依附着汉文帝的幽灵。

儒学“上位”背后的宫斗大戏

▲ 窦太后和汉武帝

有句古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窦太后的做法,即便汉武帝能忍,也已经有人不能忍了。不能忍受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汉武帝的舅舅田蚡。

田蚡和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是同母异父的姐弟。汉武帝刚即位,就把两个舅舅封为侯,其中田蚡是武安侯。当时汉武帝只有十六岁,这当然是他母亲王太后的意志。如果没有窦太后,田蚡凭着帝舅之尊,马上可以飞黄腾达。而现在实权掌握在窦太后手里,田蚡一下子想出头,很难。但田蚡又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想要在朝堂上分得一席之地,他和窦太后的势力发生摩擦,就在所难免。

初次交锋

窦太后既然是利用黄老思想控制汉武帝和政局,田蚡也打算在统治思想上做文章。

要颠覆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黄老之学,最好的替代品,非儒学莫属。儒家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恰好和黄老学说的“清静无为”针锋相对,而且对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尤其具有吸引力。

在正式发动攻势之前,田蚡先拉拢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当时的丞相窦婴。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照理说,窦婴应该是窦太后阵营的中坚人物。但窦婴这个人比较耿直,窦太后希望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窦婴坚决反对此事,因此虽然招来窦太后的厌恶,却在汉景帝的暗中照顾下东山再起,并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了功。无独有偶,窦婴后来也对儒家学说表现出浓厚兴趣。

田蚡把窦婴拉出来,这一招是非常厉害的。第一,是挖了窦氏集团的墙角;第二,窦婴是丞相,百僚之首,万一闹出什么事,窦婴可以顶锅。田蚡这个人城府多深!

儒学“上位”背后的宫斗大戏

▲ 田蚡(左)和窦婴(右)

田蚡拉着窦婴一起,向朝廷举荐了两名儒生。一位叫赵绾,推举他做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另一位叫王臧,担任郎中令,负责宫廷保卫。赵绾和王臧上任以后也没闲着。他们提议根据儒家礼制改革服装,并要求建造明堂。在儒家观念中,明堂是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非常神圣。但这明堂到底应该怎么建造,赵绾和王臧心里也没谱。所以他们提议,把他们的老师申公请来主持这件事。

申公八十多岁了,在山东老家。把这么一位老人家千里迢迢地接到长安,别说是当时的交通条件,就算放在今天,那也很有风险。这两位学生,为什么非把这么高龄的老师接来不可呢?

我们知道,赵绾、王臧的背后是田蚡,这又是田蚡的一步棋。申公是一位资深的《诗经》专家,当年刘邦巡视山东的时候,申公曾经以学者身份受到过接见。不仅如此,申公还和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是同窗好友,他们一起在前辈大儒浮丘伯那儿学习《诗经》。而浮丘伯又是荀子的学生。大家看,申公这资历,这辈份!前面说过,窦太后推崇黄老,是要倚赖汉文帝的权威。现在田蚡搬出个和汉高祖同辈的申公来,是不是可以和窦太后叫板了?

少年汉武帝当然不愿意受制于老祖母,当他发现儒学这套东西和老祖母讲的那套完全不同,便对儒学有了兴趣,“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

田蚡认为已经成功地争取到了汉武帝,可以向窦太后摊牌了。于是赵绾出面向汉武帝提议:“毋奏事东宫。”东宫是窦太后住的地方。这意思就是说,以后朝廷有什么大事,别向老太太去请示了。这是明显的抢班夺权啊!

窦太后哪受得了,大怒,“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赵绾、王臧当了这么大的官,难免有个一脏二黑的,窦太后就私下派人打听这些事,拿住把柄以后甩给汉武帝,质问汉武帝,你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呐?

儒学“上位”背后的宫斗大戏

▲ 窦太后怒斥汉武帝

老祖母一发怒,年轻的汉武帝扛不住了,“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所有改革措施统统废掉,把赵绾、王臧扔到监狱里去,最后这两个人都自杀了。窦太后当然也知道赵绾、王臧的背后主谋是谁,“丞相婴、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丞相窦婴跟着田蚡一起倒了霉,申公也被送回了山东老家。

皇帝的反击

不难看出,这次交锋在本质上是一次宫廷政治斗争。无论是儒学还是黄老学说,在这里都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在这一出戏里,根本没董仲舒什么事;即便是汉武帝本人,几乎也成为两大势力集团摆弄的傀儡。

所以,对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通行说法,有必要作出纠正。

第一,在汉武帝即位之初,的确存在着试图把儒家学说调整为统治思想的行动,但主导这次行动的,既不是汉武帝,也不是董仲舒,而是新贵代表田蚡和旧势力代表窦太后。

第二,这次儒家和黄老的思想交锋,并不是一次纯学术的较量,背后掩藏着残酷的政治斗争。

第三,斗争的结果,儒学并没有取得胜利,并没有顺利地成为统治学说。

综合这三条,结论就是,在汉武帝初年根本不存在接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一回事。

那是不是说,经此一役,儒家就没有机会了呢?当然不是。窦太后虽然凭借权势击退了反对派。但经此一役,汉武帝对老祖母的逆反必然加深。

四年后的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立即罢免当初窦太后安排的丞相许昌,任命田蚡为丞相。次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根据儒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征召人才。黄老学说此时失去了庇护人,儒学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开始反败为胜。

也就是说,并不是由于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决定“独尊儒术”,而是汉武帝决定了要用儒术取代黄老学说之后,董仲舒才能脱颖而出。

当然,汉武帝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信仰儒学。调整统治思想和调整丞相人选一样,都是为了清除窦太后的影响,汉武帝要表明自己开始亲政了,要创立属于自己的政治格局。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儒学,汉武帝并没有兴趣。

何以见得?当初申公到长安,和汉武帝有一次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汉武帝问申公治国关键何在,申公回答说:

“ 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少说多做,老人家说得多实在啊。汉武帝呢?“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汉武帝喜欢的是虚言浮词,以为申公是著名儒学家,总能滔滔不绝地跟他说上一大通,没想到申公就这么一句话,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汉武帝崇儒,确如汲黯所讥,“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却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二千余年的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政治伦理。历史哲学家喜欢说:“天假人之私以成其大公。”儒术独尊这幕历史剧,不是又给这一命题,提供了一则鲜活的例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