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遼東防禦體系崩潰之後,皇太極為何看重歸降大清的洪承疇?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是@曉看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洪承疇作為明朝的薊遼總督,對明朝的邊防防禦、軍事部署瞭如指掌,皇太極勸降之,可獲取重要的軍事情報。

皇太極對於滿清入主中原一直不懈努力,但是奈何明朝邊防有賢將把守,皇太極一直也無法入關,擊敗洪承疇之後,皇太極極力勸降這位大明的重臣洪承疇,希望從洪承疇處獲得明朝的邊防軍事情報,為滿清軍隊入關提供解決方案。

皇太極深謀遠慮,深知滿清入關後必須依賴漢臣,通過勸降洪承疇來彰顯滿清對漢臣的重視,以此來更好維護清朝的統治。

皇太極深謀遠慮的認為“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皇太極深知人才不分種族,誰佔有更多優秀的人才,誰最終才能戰勝對手。因此皇太極欲通過安撫明朝重臣洪承疇來向所有漢官和漢民表示,滿清將重用漢臣,以招攬更多優秀的漢臣為滿清效力。

洪承疇以死明志的決心打動皇太極,皇太極認為洪承疇是個既忠心又忠主的賢臣。

洪承疇兵敗松錦被俘之後,絕食數日,拒不投降,皇太極動用多人前去勸降,均被呵斥而歸,皇太極仍然沒有放棄,洪承疇寧死不降的決心打動了皇太極,皇太極從內心深處確認洪承疇乃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最終採用多種手段打動洪承疇,使其最終向皇太極俯首稱臣。

歷史證明洪承疇審時度勢降清之後,被清朝重用,在緩和民族矛盾、促進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除了積極作用,是應該被歷史肯定的。

回答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曉看歷史


皇太極對於滿清入主中原一直不懈努力,深知滿清入關後必須依賴漢臣,通過勸降洪承疇來彰顯滿清對漢臣的重視,以此來更好維護清朝的統治。洪承疇作為明朝的薊遼總督,對明朝的邊防防禦、軍事部署瞭如指掌,皇太極勸降之,可獲取重要的軍事情報。

皇太極深謀遠慮的認為“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皇太極深知人才不分種族,誰佔有更多優秀的人才,誰最終才能戰勝對手。因此皇太極欲通過安撫明朝重臣洪承疇來向所有漢官和漢民表示,滿清將重用漢臣,以招攬更多優秀的漢臣為滿清效力。

洪承疇兵敗松錦被俘之後,絕食數日,拒不投降,皇太極動用多人前去勸降,均被呵斥而歸,皇太極仍然沒有放棄,洪承疇寧死不降的決心打動了皇太極,皇太極從內心深處確認洪承疇乃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最終採用多種手段打動洪承疇,使其最終向皇太極俯首稱臣。 歷史證明洪承疇審時度勢降清之後,被清朝重用,在緩和民族矛盾、促進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除了積極作用,是應該被歷史肯定的。


安安說歷史NX


題目是皇太極為什麼看重投降後的洪承疇。

松錦之戰後,洪承疇投降,是當時為主投降建州的明朝官職最高的人。洪承疇是進士出身,當時是薊遼總督,是明帝國文人帶病的頂級官位,在朝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右都御史,是從一品的高官。

這樣的人,門生故吏一大堆,又熟知明朝官場,各地人脈極廣。這才是皇太極看重他的原因,希望把他鑄造成一個典型,利用他來吸引更多的明朝官吏投降,並帶來連鎖反應。

而崇禎那邊也是一樣的心思,希望藉助洪承疇的巨大政治影響力,大作文章,讓其他官將為國盡忠。

所以,洪承疇的政治影響力是他在關裡關外都獲得看重的直接原因。

至於在建州人的心裡,對洪承疇一直不太喜歡,很早就蓋棺定論那是個小人,不能重用。這樣,為建州奪取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洪最終只被封了三等輕車都尉,建州人對他的鄙視肉眼可見,並在乾隆年間不出意外的被列入貳臣傳。

總的來說,建州人對為他們帶兵打仗的、投降於危難時刻的、雪中送炭的漢奸的後人還是比較友善的,也不怎麼吝惜爵位,對洪承疇、孫可望這種小人則是赤裸裸的鄙視。


甲申十七年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維繫大明的東北邊防,以防衛清人。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命令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愛新覺羅·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遼寧義縣)。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侄,愛新覺羅·舒爾哈齊之子;幼時,育於努爾哈赤宮中,封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和碩鄭親王。

愛新覺羅·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初封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進封豫親王;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以故降為貝勒。

當時,明錦州守將為祖大壽。

祖大壽(公元1579年 ~公元1656年),字復宇,遼東(今屬遼寧)人,吳三桂的舅舅。

得到清軍的消息之後,祖大壽嚮明廷報稱:

“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於是,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位總兵,率步騎十三萬,前往援助,以解錦州之圍。

面對當時的情勢,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探視錦州態勢。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眾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

七月二十九日,洪承疇命總兵楊國柱率所部攻打西石門。戰鬥中,楊國柱中箭身亡。

之後,明、清雙方在乳峰山的戰事膠著。

“清人兵馬,死傷甚多。”

清人戰事失利,幾至潰敗。

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晝夜兼行500餘里,至錦州城北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包圍松山一帶。

明軍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愛新覺羅·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突襲塔山,趁潮落,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分兵兩路突圍。突圍過程中,“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進塔山。

洪承疇等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此時,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投降,準備作為清軍的內應。

到了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祖大壽堂弟)兵敗被俘,押送至瀋陽。

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

至此,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松錦大戰結束。

被俘虜之後,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

到了本年五月,洪承疇剃髮降清。

松錦大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基本崩潰,大明的最後防線僅剩吳三桂部駐守的山海關。

從此,山海關之外,明廷僅剩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被摧毀。

關寧錦防線,明朝為抵禦清人,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防線;此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根據清人昭槤的筆記《嘯亭雜錄》卷一《用洪文襄》一節記載:

松山城破之後,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清軍擒歸。

起初,洪承疇感於明朝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曾有誓死不屈、不肯變節投降的意志與行為。

那個時候,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洪承疇都從不梳洗,頭髮蓬亂;他也不穿鞋子,光著腳板;他還從不停歇,對清軍大罵不止。

皇太極命令手下的文武大臣去勸降時,面對勸降者,洪承疇往往不答一語。

皇太極見眾人勸降無果,最後決定,親自出馬,親口說服洪承疇。

皇太極到了羈押洪承疇的驛館,也沒有說什麼,他先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親自給洪承疇披在了身上。之後,他語氣很和緩地問洪承疇道:

“先生不會冷了吧?”

見皇太極如此,洪承疇有些茫然。

然後,洪承疇仔細看了皇太極很久,感嘆說:

“真是命世之主啊!”

然後,就叩頭請降了。

其實,這就是一個戲劇化的場面而已。

猜想,洪承疇降清之心早已定了。他遲遲沒有表態的原因,大概就是在等最高統帥的親自接見吧,他或許只是在給自己暗暗爭取未來的籌碼而已。

洪承疇當面向皇太極叩首請降,這在場面上,當然是非常好看的。

皇太極大喜,當時就給了洪承疇無法計數的賞賜。

為了慶祝這位明朝指標性人物的投降,皇太極還命令屬下,安排各種文娛表演,以示慶賀。

洪承疇當面叩首投降,皇太極又是十二分慷慨地賞賜,又是大張旗鼓地陳百戲以慶賀,這看在清軍的將官眼裡,很不是滋味,那些在與明軍對壘中衝鋒陷陣、拼死廝殺的將領們對此都很不高興。

關於此事,有大膽一點的將領曾當眾問皇太極道:

“洪承疇不過就是一位戰敗的明軍,不過就是一位投降的囚犯而已,主上為何要這般看重他啊?”

皇太極笑著回答說:

“我帶領大家在腥風血雨之中奮力搏殺,所為何來?”

當時在場的眾位將領回答說:

“還不是為了佔領中原嘛!”

皇太極繼續笑著說道:

“是啊,的確是為了進取中原。可是,盲人行路,多有不便。各位對中原的狀況並不熟悉,進取中原,各位就如同盲人一般。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對中原瞭如指掌的引路人,這對我們的進取,是多麼大的幫助啊?我能不高興嗎?”

眾將官聽皇太極這麼一講,都很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毛西河(奇齡)曾經說,洪承疇被俘後,最初無意降清,清人讓優人誘惑他,他才投降。之所以有此一說,是因為洪承疇是閩人,平常就喜歡男寵,最後禁不住優人的誘惑,才失節。

對於這一種說法,清人昭槤極不認同,認為這是厚誣之辭。

松山戰敗之後,明廷最初得到的消息是,洪承疇已經死節,所以,崇禎帝還曾為他設壇祭奠。這其中,也是不無原因的!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明朝遼東防禦體系崩潰之後,清朝看到了入主中原的可能性。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雖然衰微,清軍也可以在戰場上打敗明軍。但是清朝也不強大,清朝當時的人口規模不足百萬,其中的滿人不足五十萬,八旗軍總共不過十二萬。清朝僅憑這樣的家底,是無法平定中原的。

當時的大明雖然紛亂,但是依然有三千多萬人口,兵力總計超過百萬人!明朝的問題僅僅是內部矛盾而已!倘若清朝入關,喚起了漢人對於蒙古汗國統治中原的苦痛記憶,導致漢人放下紛爭,同仇敵愾,那麼清朝非但不能平定中原,而且還有滅亡之憂。

清朝統治者的頭腦十分清醒,知道無法單憑武力去平定中原,因此清朝採取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策略,清朝一邊以武力挺進中原;一邊與中原各方勢利媾和,以利共而不獨的承諾,去安撫丶拉攏中原各方勢力。

最終,清朝的策略成功了,清朝統一了中原。清朝成功的關鍵,其實就是統戰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清朝的統戰工作要取得成功,就必須要與中原的各大勢力建立聯繫、建立信任,而清朝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找到一些能勝任這種工作的人。

清朝興起於邊遠地區,與中原各大勢力沒多少瓜葛,也沒有與中原各大勢力的溝通渠道,也沒有什麼合適的人選,去幹這方面的工作。因此來自中原,瞭解中原,在中原有一定人脈的洪承疇,就成了清朝不可多得的人選。清朝必須重用洪承疇,不但皇太極要重用洪承疇,而且清朝入關初期,也必須重用洪承疇。

洪承疇對不起明朝,對不起漢人,但是這位人士對於華夏文明的延續、發展,還是有一定貢獻的。清朝平定了中原,收復了晚明丟失的邊疆,還了天下一個太平,對華夏大地還是有貢獻的。

以史為鑑,從清朝入關丶洪承疇的作用,我們應該吸取教訓,一定要盯緊那些身居外國,卻又有國內有深厚人脈的人。


鬼影147951010


本人笑笑來參與回答:

嚴格意義來說洪承疇並沒有得到皇太極的重用,不過確是為順治康熙帝留下一位軍事及政治都出色的大臣。

洪承疇在皇太極在位期間只是有名無實的閒職,時刻被監視。皇太極死後順治繼位,多爾袞率軍10萬大舉南下攻明,洪承疇隨同並根據自己對明朝的瞭解而向多爾袞獻策,得多爾袞採納並取得勝利,這才是洪承疇降清後真正被重用的開端。

但為什麼明朝的重臣被清朝重用?

那就不得不說洪承疇是有真才實學的,無論在明朝還是在清朝都有重要的表現。

軍事:

1、明朝:

圍剿流寇:

洪承疇三十五歲時也就是1628年(崇禎元年)七月,陝北地區爆發農民大起義。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但楊鶴的計策並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愈演愈烈。

直至第二年也就是1629年(崇禎二年),洪承疇三十六歲,農民軍王左桂、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從此洪承疇軍事上大展宏圖,最後替代楊鶴繼任陝西三邊總督,此時洪承疇三十八歲。

洪承疇三十六歲至四十八歲十二年間一直在軍事上為明朝鞠躬盡瘁,圍剿各處流寇平定明朝暴亂,又抵禦清朝攻擊,捷報不少,從而延緩明滅時間。只是最後明朝終究是敗於內政腐敗。

2、清朝:

計取中原:

洪承疇五十一歲時也就是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 清軍入關時,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嚮明朝官民發佈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政治:

1、明朝:

在洪承疇入軍前一直是朝堂政治議臣,從二十四歲入仕到三十五歲十年間先後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六年,後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兩年後升遷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後升陝西督道參議,從而進去軍事領域。

2、清朝:

(1)、安定江南:

洪承疇在“安定江南”時並沒有採用明朝時期對待流寇那樣的策略,而是“以撫為主、以剿為輔”。

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儘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如招撫、 舉薦大批明朝降官,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2)、完善制度:

洪承疇建議採用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大部分的建議都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

恢復明代的內閣票擬製度,以便大學士對用人行政等要務能有所指陳,六科也可以據以摘參,從而達到杜漸防微的目的。九卿科道會推督撫提鎮官員實行保舉連坐法,慎重用人行政。倡導儒家學說,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舉薦明朝官吏,倡興北方水利,對當時政局的安定,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也可以說是滿漢同化的橋樑。

洪承疇的成就與他的老師和好的遺傳分不開的,可以說他天生就為官而生。

他的家父是秀才,母親是名門閨秀,師承洪啟胤,他不僅天賦過人,本人更是努力。有大智慧的人,知道審時度勢,更是為數不多活的明白人。站在哪個朝代就會為哪個朝代全身心做事,但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百姓安居樂業,享太平盛世。享年七十三歲!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