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刘淑强是汕头市濠江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下称“区实践中心”)信息技术组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网格监督员。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着区实践中心的“无人机小分队”,每天都要往社区跑。一到社区,小分队成员就娴熟地展开分工:有的负责操作无人机,有的负责高空喊话,有的负责做好相关登记。

“疫情期间请不要聚集!请各位快速散开!”通过无人机巡航,无人机小分队迅速锁定社区上空,弥补地面防控不足的现象,并通过无人机实时喊话加强宣导。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区实践中心“无人机小分队”在社区开展巡飞任务。

刘淑强的工作,折射出濠江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法宝”——以系统化的思维统筹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智慧网格管理提升防控实效,即通过实践中心汇集网格数据进行执行处理,通过智慧模式将网格处理机制串联起来。

梳理濠江战“疫”时间轴,可以清晰看到,在以“战”字统领,立足于“防”、施策于“准”、防控于“严”、落地于“实”的“濠江战法”中,系统化思维和智慧网格管理成为贯穿其中的主线。在疫情的“催化”下,区街两级强化了系统思维在社区治理中的运用,而“管理入格,一网打尽”成为濠江区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具体工作的惯性思维。许多干部巧用网格化并注重网格化与智能手段的融合运用,以此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截至目前,濠江区全区无疑似病例、无确诊病例。保持“全零”记录的背后,是系统运作下的258个网格、超过2000名网格员以“格格力量”为濠江的防疫工作保驾护航。

系统谋划智慧助力“活化”网格数据

2月19日,濠江区某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程女士通过濠江社会治理“随手拍”平台反映,因疫情关系企业不予其进入企业内宿,请求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区实践中心接报后,迅速将情况转交区工信局、园区办核实并作协调。经查,程女士是在未接到公司复工复产通知的情况下,自行到公司报到,因疫情影响而不得内宿。经劳资双方友好沟通,企业及时为程女士解决内宿问题,并提供卫生检查服务。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刘淑强是濠江区实践中心的一名网格监督员。

考虑到类似的事件可能再发生,区实践中心举一反三,及时通过“今日濠江”官方公众号发出通报,提醒所有外来或外出打工的市民,返工前应先与用人单位联系,确认具体复工时间、返工程序等事项再安排出行,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防疫压力。

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快速响应、落实,并举一反三完善工作机制,得益于濠江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域实行四级领导包片包户网格化管理。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濠江区就将全区7个街道60个社区划分为254个基层网格,并针对企业、工地、学校和酒店旅馆等重点领域专门设置4个特殊网格,以“7+4”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青盐社区制作网格化管理联系卡。

同时,濠江区统筹全区30多个处级干部,把网格化与“新三同”(同商同建同甘苦)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区一线指挥、街道(部门)一线执行、社区一线作战、基本单元一线防控”的联防联控格局,并在防疫一线成立共70个临时党支部,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战“疫”。

但网格细化不代表精细化。疫情防控初期,一些地方出现了重复填表、扎堆检查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极大消耗了基层干部的抗疫精力。

为了让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实时掌握各领域、各街道、各社区、各网格的防疫动态,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区实践中心运用“网格化管理+大数据支撑”,与区防疫指挥部办公室联动,在濠江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开设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对防疫、复工复产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并分级分享给相关的部门、街道,便于基层单位实时动态掌握疫情,用于工作研判、调度、查询等。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汕头市濠江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深化智慧网格。

这些数据“活化”手段,不仅为基层防疫工作减负,提高网格服务管理效能,也有助于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防疫工作落实落细。

例如,防疫前期,濠江区在全市率先启动“7+60”交通测温点检查,严密防控来自疫区的车流及人员。一些长期在本地活动的外地车辆,由于缺乏有效证明,进出各个交通测温点需进行重复询查、排查、核实,无形中给一线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区实践中心将已经查验的车辆信息共享给街道社区网格长后,网格员可通过系统第一时间查询到该外地车辆的进出记录,从而减少重复排查,提高排查效率。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网格员们可通过濠江区网格系统查看相关数据。

“微网格群”让网格员与居民对接更畅通

“请问我们这边回去复工需要开具居委会证明,我们应该去哪里开?”“您好,是要开哪方面的证明,主要内容是什么?”2月的某一天,达濠街道达濠社区第三网格第一小网格的群里,有社区居民向居委工作人员询问复工事宜。

原来该居民在江西省九江市打工,单位要求他所在居住地提供健康证明。这本不在社区居委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但达濠社区居委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规定程序的框架内结合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为其开具一份健康证明。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达濠社区网格微信群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沟通群众与社区。

基层和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这样的案例在达濠街道各个社区每月都要发生好几起。为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达濠街道率先打造“网格化+公众号+微信群”居民服务模式,在全街道10个社区中进行推广。目前,达濠街道已建立起185个网格微信群,正在逐步细化微网格群,建成后将呈现四级微信群矩阵,通过微信群构建网格员与居民群众“零距离”对接。

258个网格+2000多名网格员!濠江“智慧格格”这样撑起“防疫伞”!

▲ 达濠街道设计的网格微信群建立流程图,建成后将呈现四级微信群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达濠街道将网格微信群的推广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由达濠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昌熊亲自部署、督导。据陈昌熊介绍,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在网格微信群基础上形成的群众“吹哨”、社区“报到”的机制,促进“一核多维、共建共享”治理体系在基层不断实践、优化,有效破解基层治理职责不明、人员不足、信息渠道窄、协同机制不畅的难题。

社区建立的居民微信群分为网格居民群和专项微信群两种,其中网格居民微信群基于社区中网格或小网格建立,由社区干部网格员牵头组建和管理。根据防疫和工作需要,加入三人小组成员(网格员、民警、医生)、执法队员、保洁员、志愿者、慈善机构等工作和社会力量,形成“一格多员”架构,协助网格服务管理。网格中每户居民以及工厂企业、商户、场所等其他单元各安排一名代表加入群作为群成员。

对于微信群中居民提出的问题诉求,达濠街道要求网格员、民警等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能够直接解释说明或协调解决的,及时作出处置;需转由上级或相关部门处置或统筹的,应及时上报并反馈群众。许多群众反映问题可以在网格内得到化解和消化,做到“小事不出片区小网格,普通事不出社区中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网格”。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自从网格微信群建立后,居民群众向社区居委反映情况的次数也变多了。这种变化让有着基层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达濠社区书记吴义十分感慨:“越来越多群众通过网格群反映问题,社区接到反映后也能快速处理解决,对干群关系的促进有非常明显作用。原本创文过程中难以攻克的管理问题,在这一次也顺理成章地解决。”

将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延伸至“最末梢”

在全方位防控体系中,社区是重要的耦合点。要在社区治理中强调人人有责,形成人人享有的防控效果,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以党员带动家庭、带动社区,还要调动居民百姓共同参与。

濠江区的基层干部深知,要想调动居民百姓共同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就要让他们认同、认可当前政府的防疫工作。达濠街道达濠社区在初期建立微信网格群就遇到了难题,不少群众对加入微信群有抵触心理,以各式各样的理由拒绝入群。

面对这些棘手问题,汕头市政协驻达濠社区援助工作组成员、办公室综合科副科长黄腾意识到,必须让群众真正了解网格群的作用才能解决问题。为此,在此后的入户走访中,援助组成员会同达濠社区干部一改之前的对话模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知群众建立微信群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以此获得群众的信任,让他们自觉入群。

微信群建起来后,社区干部积极管理,除了发布政策信息,干部们还在群里热心为群众解决日常难题,之后越来越多群众自发推荐其他邻居入群,口碑效应明显。

河浦街道河东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少勉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网格微信群就是一个与社区居民建立感情的渠道,管理好、用好它,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大有裨益。

为此,河东社区还创新设想网格激励措施,拟在一个小网格内先进行试点,入户宣传安全防疫的同时,向群众传达这个奖励机制,通过评选星级家庭,对一些防疫工作做得好,积极配合创文工作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微奖励”,以此来触动整个网格内的住户都能积极配合、参与社区的工作。

“在入户给群众做推广的同时,也是一次融入群众的过程。”陈少勉说,在这个过程将网格化思维灌输给社区群众,能有效延伸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帮助基层干部更精准捕捉到基层群众的需要,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记者观察
“全零”答卷应成为濠江探索新起点

作为在汕头全市率先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的唯一区县,濠江在这场战“疫”中交出了无疑似病例、无确诊病例的“全零”答卷,智慧管理与民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实践扎实而生动。

事实上,从2018年4月起,濠江就开始谋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三年行动计划,拉开社会治理新探索帷幕。2019年,又细化出台《濠江区2019年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实施方案》,以“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为抓手,多维度探索迈向城区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在建立起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后,又将其升级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再次成为汕头市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的先行者。

早谋划、快行动、见实效,濠江区“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布局,形成了具有濠江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当疫情突如其来时,这一体系成为了强有力的依托。而系统化思维和智慧网格管理——由实践中心汇集网格数据进行执行处理,再通过智慧模式将网格处理机制串联起来,既保障了能从大局观察研判,又不漏掉网格里的细节和“角落”,点、线、面皆可兼顾。

更关键的是,在濠江区连年来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多维度探索和引导下,

基层干部早已形成了网格化管理的“惯性思维”。因此,在此次战“疫”中,他们能够快速转变思路,巧用智慧网格管理的思维化解基层治理难题,让顶层的系统化思维和基层的网格化管理叠加出“化学反应”,织密每一个防控网格。

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思维和管理模式也已深入人心。如今,濠江居民不仅能融入网格化管理,有的甚至能善用智慧网格,如利用微信群与社区干部沟通等。

正是这一套“濠江战法”,让一张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网”在濠江各地铺开,濠江才能牢牢把战“疫”的主动权掌控在手中,一方面消除隐患、堵住漏洞,一方面打开通道,迅速全面恢复复工复产。

当前,国内疫情局势趋向好转,防疫压力逐步转为境外输入风险,疫情防控仍未画下句号。濠江区能否在继续保持基层防疫“高分”,在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方面亮出新招、实招、真招,值得期待。


来源:南方日报·汕头观察 记者余丹、杨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