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農村“不成文”的規定沒人可以拒絕?

新大風歌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外婆去世,出喪前村18大金剛說的段話。他說“誰家沒有娘,誰家沒有父,誰家不葬娘不埋父,如果你不想參於明天抬棺,請提前告訴我,以後你家的事,我們金剛不參與,要想解決辦法有兩,一是自己一家人自己抬,二是自己去別村請。這次安排到誰抬槓,誰明天早準時到場,不得推辭”。第二天早上,外婆是七點出喪,6點多18金剛一個不落到場。

通過上面這個我親眼見到的事,也能說明一點為啥農村不成文的規定沒有人拒絕。一方面,農村就那麼大,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這次人家家有事,你不幫忙,臨到你家了你也不好意思請別人,特別是農村白事,這不是得罪一家人,一得罪就是全村人,除非你以後家裡不埋人。另一方面,我國長期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對於重大事情,個體能力難以解決,需要彼此之間的協調配合,比如早期的蓋房,都是相鄰間幫忙完成。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也在變化,原來那些“不成文”的規定也不是牢不可破。原來的村莊圈子也不再是原來的圈子,熟人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說父母那一輩人,村子裡他們之間沒有不認識的。到了我這一代,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也在家待不了幾天。過年回到村子,我們同齡人之間,好多見了面都不認識,那些比我們小的,又沒有親戚關係的就更不認識。也就不存在父輩他們那代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情。第二我們年輕一代,讀書在外,工作在外,家裡都是老人參與農村的事物,我們很少參與,懂得規定也越來越少,有些“不成文規定”隨著時間也被慢慢冷淡。比如,原來孝子見人要下跪,現在基本就沒有了。第三,過去我們農村是個人情大於天的社會,現在全社會都一切向錢看,都以金錢相交換。很多原來需要藉助鄰里幫助才能解決的事,現在不需要了,掏錢就能辦。比如現在蓋房,沒有誰再找鄰里幫忙,都是出錢請人做。

農村人人遵守的不成文規定,從另一面把城市和農村做了很好區分,但是隨著農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很多不成文的規定也在悄然被攻破,我們也無能為力,為願在金錢化浪潮下的農村還能保留點不被攻破的“不成文規定”,讓我們在冰冷的金錢社會里還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幫不幫忙


不是不可以拒絕,而是農村是個人情味非常濃的地方,你幫我,我幫你,大家其樂融融,這才是真正的農村人。

記得在14年的時候,隔壁鄰居家的劉奶奶80歲,因為突發心梗壽寢正終,當時我們都在田裡做活,劉奶奶有曬太陽的習慣,但當我們日落而息回家的時候,發現劉奶奶還坐在躺椅上,我們也沒有太在意,還打趣說劉奶奶這是要曬月亮哦。可當我們說了幾句話時,劉奶奶沒反應,我們感覺不對勁,就上前又叫了幾聲,劉奶奶還是沒反應,後來爸媽出來一看,劉奶奶走了。

因為劉奶奶家親人都不在身邊,爸媽二話沒說趕緊去村裡把能張羅事的叔叔阿姨都找來了,因為劉奶奶平時對我們都特別好,一聽說劉奶奶出事了,全村300多戶,能在家的幾乎都過來了,有的人悲傷哭出了聲,有的難受掩面而泣。當大家都回過神時,都是開始張羅劉奶奶的喪事,這是沒有兒女在的情況下,全村人都是自發的,有的聯繫劉奶奶親人,有的聯繫棺材,村裡幾個長者給村裡的幾個年輕的告訴它們準備好傢伙式給劉奶奶挖個墳,然後還有聯繫喪事一條龍的人,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該花錢的花錢,該出力的出力,真的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的。

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在農村哪有什麼“不成文”的規定,都是一群樸實的人做著一些樸實的事,在農村生活,總是會讓你感受到人和人沒有那麼大的隔閡,原來鄰居也是可以成為親人的,這就是農村的“規矩”。


一起種植


對於農村白事的確是一個不成為的規定,大家可以說是不約而同的都來幫忙。其實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讓主家也沒有時間去辦理這些事,畢竟失去了親人非常的痛苦,再去張羅這些事也不可能,於是就由村裡的人以及近親屬來幫忙料理。特別現在各個村都有紅白理事會,一般這些人來主持葬禮的舉行,對於村裡的其他人來幫忙做其他的事情。



記得年前我父親去世以後,我們一般都在外面工作,平時根本不在家裡面,主要家裡面的人情往來靠父親來走動。去世了以後,我們就回到家裡面,具體的事情也不知道怎麼做,於是村裡有一個比較近的人幫忙去找那些人。我家的這個比較近的人也就是農村所說的沒有出五服的人,他圍著村裡找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幾個人,特別去挖墓穴,還有需要填土的人非常的多。


於是紅白理事會的主要的一個頭過來告訴我的哥哥說,你可以到村裡面找著那些人。於是我的哥哥就去了轉了一圈,結果到晚上幾乎全村在家的戶主基本上都來了。有事的直接說一聲,但是大部分都說有事也必須來幫忙,有的來燒火,有的來燒水,還有的來洗碗,還有的來挖墓穴,還有的來抬棺材等等人員一應俱全。這或許就是村裡的不成為規定,只要家裡去世的人的喪主家去上門說一聲沒有推辭的,或者說沒有叫到的人也來了坐坐,看看有沒有能忙幫上忙的地方。


在農村這或許就是不成文的規定,村裡面只要有去世的人不管你再忙,除非是家裡確實走不開,大部分人都會來幫一下忙,不管是年輕的人還是年長的人都來坐一坐。這個時候基本上在以前可能有一定的小過節,只要不是八輩子深仇大恨,基本上都是忽略了這個事情,都來幫一下忙,至少能說上一句安慰的話心裡非常溫暖的。通過這件事我也瞭解了農村人的樸實以及農村人不成文的風俗,這種不成文的風俗起到了一些增加親情或者是感情的橋樑。用農村的話來說誰家都有百年之後去世的老人,幫了別人也就等於幫了自己。


三農一姐


有句老話叫做“死者為大”,在農村這句話這句老話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農村辦喜事主家不張口不到,但是不管是誰家辦喪事,別說主家張嘴了,就是不挨個通知,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會前去幫忙。雖然在農村關於辦喪事都要幫忙併沒有“成文”的規定,但是人們卻一直默認並一直延傳下去,那麼這是為啥呢?

今年夏天我家衚衕口的一位老太太去世,我們這裡一般喪禮都要辦三天,在鄰居家辦喪禮的這三天,我家除了我奶奶腿腳不便不能出去以外,就連我八十多歲的爺爺也都去幫忙。事後我問爺爺,你都這麼大歲數了,就算不去幫忙也沒人說你什麼呀,爺爺卻說,誰家都免不了有白事,在一個村子裡住了幾十年,這點忙還是要幫的。仔細想想也是這麼回事,在農村喜事上,沒有什麼沾親帶故關係的村民看不到,但是在白事上,幾乎一多半的村民都能看到。

很多人說村子裡有白事前去幫忙都是為了以後的人情往來,其實也並不全是。記得我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的爺爺,他就是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前些年在他去世時,依然有很多人不沾親帶故的人前去幫忙,讓老人入土為安。年輕人幫忙挖坑抬棺材,歲數大的人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因為無兒無女,在老人去世後自然不會有人在幫老人在回報這些事情,但是人們還是照樣前去幫忙。

其實在農村不僅是辦喪事時會有很多人前去幫忙,在到了收穫季節突然遇到困難時,也會有很多村民前來幫忙。小時候農業機械還不發達,所以在小麥收穫時,常常要起早貪黑忙碌十幾天才會將小麥拉回家。小麥收穫的季節剛好是雨季,如果此時下雨的話,不僅一年的心血要付諸東流,也可能一家人多半年都要捱餓。記得有一年我家小麥就要拖好粒時,突降一場大雨,此時在回家拿雨布已經來不及,周圍地鄰家有好幾家都已經將小麥收回家,連忙將還沒拿回家的雨布蓋在我家的小麥上,雖然最後大家都成了落湯雞,但是我家的小麥確保住了。幾個鄰居並沒有覺得渾身溼透而難受,反而還因為我家小麥沒挨澆而開心。

很多農村老人在跟著自己子女進城養老後很懷念農村的生活,他門除了懷念農村的生活環境以外,更多的是懷念農村的濃濃人情味,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只要向村民求幫助,肯定會有很多人前來幫忙,這些事情雖然都不成文,卻會一直流傳下去。


愛恨交加情仇世家


為啥農村“不成文”的規定沒人可以拒絕?

確實是這樣的,幾年前我老家翻蓋房屋的時候,只是從村裡找了幾個匠工和小工,等到開工了,村裡來幫忙的人是很多的,他們有的是自己的家族,有的是鄰居,而幫忙做飯的婦女也是比較多,他們都是為了我們翻蓋房屋出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這樣的情況,在村裡比比皆是,比如村裡誰家有紅白喜事了,其村裡幫忙的人有半個村莊,而他們不是為了一口吃的,而是能圖個熱熱鬧鬧。當我搬到城裡住的時候,卻發現在城裡,其人情味和農村是天上地下的,這幾年連對門的鄰居只是見了幾次,更說不上人家姓什麼,真是自己關上門朝天過的感覺。相對來說還是農村好啊,那麼為啥農村裡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沒人可以拒絕呢?李子認為。



第一,農村人情味濃。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在城裡這句話自然沒有什麼作用,但是回到農村裡來說,確實是這麼回事。為什麼呢?在農村裡,一村人就是一個大集體,大家種地幹活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說話也是比較熟悉的。至於誰家有什麼事情了,鄰居們可以互相幫忙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遠方的親戚由於長久不聯繫,或者只是屬於親戚關係,所以就有了遠親不如近鄰之說。在互相幫助下,村裡的人情味更濃了。


第二,在農村裡有一大家族。

在城市裡生活,很多人都是從農村裡搬進城去的,因此城裡人交集的並不是很多。但是相對於農村來說,往上三代人都是一家人,而我們這個家庭雖然有在五服之外的,但是來說也是同一個祖宗。所以來說在一個大家族下,很多農村人如果有事情就互相幫忙了。

如果在村裡這個家族的人和另外一個家族的人聯姻的話,那麼他們也就是互相成為親戚了,所以說如果一家人有事情,只要一呼應,其他的村裡人都是來幫忙的。


第三,以前種地的時候是集體種地,雖然現在分開了,但是並沒有隔開村裡人的友誼。

在父輩的時候,以前村裡種地都是集體種地的,人們也都是吃“大鍋飯”的,因此村民們之間也是非常熟悉。雖然現在村裡的種地適應了承包制,但是老一輩的友誼還是在的,所以也就沒法隔開村裡人之間的友誼。因此當村裡一家人有事情的時候,很多人寧願放下自己的活,也回來村裡去幫忙,而這也是村裡不成文的規定,一家有事情,其餘的都來幫忙。


因此來說:

在農村裡有許多的優良傳統,而這些優良傳統也是一些城裡人不能複製,也不能學習的。特別是當村子裡一人有事情的時候,比如蓋房子,紅白喜事等,其餘的村裡人都是會來幫忙的,所以也就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人沒來幫忙,久而久之,這家人也是會被其他村民們所孤立的。所以來說,在農村裡生活也是非常熱鬧的,也是一個大家庭,雖然大家庭中有一些小隔閡,但是在大事情上還是很統一的。


李子說農


以前的時候倒是有,現在真的可以說農村人人情味越來越淡薄了。並沒有什麼說不成文的規定大家都要這樣做,當然了,農村有紅白喜事大家基本上都會去,但是有一些人情冷暖你也必須要考慮到。

農村的禮尚往來

①紅白喜事:農村上有紅白喜事,基本上是一定要去參加的,這算是不成文的規定。但是現在也考慮到了人情冷暖。這基本上都是禮尚往來,誰也沒說必須一定要參加。但基本上這是不成文的規定,我來你家了,你基本上就要來我家。

我們村裡面有一個在重慶是一個負責人,後來他家裡面就發了財,但是他只顧他們家裡面悶聲發大財。我們村裡面基本上都不管不顧,他父母去世的那一年剛好下著大雨。也沒有人願意給他抬棺材,這是因為他不經常跟村裡麵人來往,看不起村裡的人。

②過年走禮:過年的時候要去看親戚,好一些的親戚基本上拿的是雞蛋和牛奶。這就要看你們兩家關係處的如何了,我去我姑姑家都是兩箱牛奶。然後去其他地方,要麼吃一箱堅果,一箱雞蛋。但是去年我看一個叔家,按理說他比我們小,應該去我們家,我們給他拿了東西,他還不來我們家,見面了也不說話。我們從來沒有得罪過他,這是怎麼回事?後來乾脆也就不走了。

農村現在不成文的規定基本上沒有,有的話也就是你們之間的一些禮尚往來。


畜禽養殖學堂


農村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對於“情分”的理解一定是非常透徹的,農村自古以來就秉承著一家有事全村幫忙的原則,不管是孩子結婚、老人辦壽還是給老人送終,只要一聲招呼,出力的出力,出錢的出錢,農村人在這些禮數方面是非常重視的,這也給別人一種感覺就是,農村人為什麼不知道拒絕。

還記得最近在短視頻平臺非常火的那個山東拜年麼?子孫幾十口,不論官大關小,不論富與貧,在跪下的那一刻只有孝字當先,這在農村是沒有人可以拒絕的,因為子跪父是天經地義,根本就沒有什麼成文的規定。

就像我們這辦喪事,不管你生前如何如何,也不管你家裡窮富與否,只要您之聲,全村的老少爺們都會過來幫忙,主人家吩咐什麼咱們就做什麼,在農村逝者為大,這個其實也是沒有明文規定的,但農村人都會自發的遵守,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千百年留下的習俗,我們是必須遵守的。

在農村大家互相幫忙是常事,你幫我,我幫你,你家有困難我鼎力相助,我家有困難你傾囊相幫,如果你不幫我,我也不幫你,咱們把日子過程了死門子,那麼以後誰還會跟你相交,誰還會跟你談感情,所以在農村這些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一種“情分”,只有好好珍惜,好好利用,都是我們成功路上的一個好幫手。


布衣小農人


因為這些“不成文”的規定都是經過常時間形成的,也可以說是祖祖輩輩傳下了的規矩,這些規矩都是能被大家認可的、合理的。這些“不成文”的規定大多都是關於紅白事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事大家都會遇到,都需要別人的幫忙。

那我們這來說吧,我們這如果誰家遇到白事,孝子在第一天晚上會去每一家去通知的,到某家後由陪同人員喊這家的男主人出來,人出來後孝子會給其磕頭,並告訴他自己的親人去世了,明天哪也不要去了,請他去幫忙。但是這種頭都會避而不受的,都說受這種頭不好。都是到某家門口喊一聲誰誰在家嗎?家裡其它人會說,不在家。這只是個託詞,其實在家,不想受這樣的頭而已,但是明天都會去幫忙的,沒有例外。

之所以不失約去幫忙,其實是大家心裡都明白,鄉里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如果自己不去,自己就不好意思再去這家人了,這也就結下矛盾了。

如果這家有事你不去,那家有事你也不去,時間長了就會把全村人都得罪了,到你自己有事了誰會給你幫忙?到你有事也去請了,但是就是沒人來幫忙怎麼辦?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會成為十里八村的笑話的,肯定會笑話他這人不會辦事,不會混人。

其實幫忙是相互的,紅白喜事誰都會遇到,你給我幫忙,我給你幫忙,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才能把事順順利利的辦下來,紅白喜事真不是一家就能辦下來的事。所以這些“不成文”的規定沒人會違反。


逸風三農


為啥農村“不成文”的規定每人可以拒絕?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熱情,淳樸,幾乎只要是一個村子裡的幾乎家家戶戶都認識著,不管有個啥事都互相照應著。老話講“遠親不如近鄰”說的就是我們農村人之間的關係。現在雖說時代發展快了,由於工作等等原因村民之間的交流少了,但是有那麼幾件事如果出現了,你多忙或者多難都不能拒絕,到底是什麼事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的;

我想大部分人也能猜出來是什麼,那就是“白事”在農村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無論你在家多忙,只要那家人找你了你一定要過去給幫忙。不能拒絕,到了人家安排什麼就幹什麼,而且做的時候一定要盡力,它不像喜事你可能不願意湊熱鬧就不上前了,但是“白事”是不可以的。

在農村講究一個“死者為大”如果是已故的老人,那就更應該都去了。有的像我這麼大的,都是那些老人一點點看著長大的,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如果在一個村子了,邀請你了你沒有去,如果是故意不去的,那麼全村人都會對你有一些不好的想法。以後可能村子裡的人也會慢慢疏遠你的,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


生死離別對於我們老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人也是最脆弱的。所以也迫切需要其他人的幫助,如果這個時候找你幫忙,你給推脫掉了,那就證明這家人錯看了你。被埋怨了不說,可能以後都不來往了,甚至會結樑子等等。所以說一般農村誰家出了“白事”幾乎全村人都會到。

好了老賈關於農村不成文的規定就分享到這裡了,大家感覺不錯的話就給點個關注和贊吧。


老賈聊三農


越是這種不成文的習俗,越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方面是互助,另一方面也有社交的成分。

人是社會動物,特別是在農村,祖祖輩輩在一起,三里五鄉都能扯上親戚關係。人們之間特別講究禮尚往來,你來我往,你的事情我去了我的事情你也會來。這樣才能在這個群體裡面很好地生存下去。

特別是辦白事,在農村幫忙的人是不用請的,聽到消息,本家和近鄰就會主動去幫忙。嬸嬸嫂子們負責打理吃的用的雜務,村裡或者是家族的長者負責安排流程採賣收禮金。多年形成的規矩習慣,井然有序,儼然是一個配合默契的經理人團隊。

辦白事沒人去幫忙是很沒面子的事情。也聽農村的長輩講過一些特殊的例子,一些人緣不太好,或者是常年在外的,跟村裡相親互動少。辦事就需要孝子上門去磕頭邀請,請德高望重的人出來撐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