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春秋中期以後,已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周王朝勢力嚴重衰弱,只是形式上的天下共主。個別諸侯依託先天有利條件,通過變法改革,國力躍升,於是奉天子以討不臣,既兼併小國,爭民奪地,又與興起大國征戰不休,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先後稱霸,你方唱罷我登臺。

吳國雖然立國很早,但遠居東南,與中原長期隔絕,隨後逐步與中原諸國深入交往,經四代吳王精心治理,國力逐漸增長,數次擊敗楚國,但仍沿用兄終弟及制,留下較大的內鬥隱患。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吳國初期疆域

一、吳國國勢持續上升

1、四代吳王勵精圖治

吳國在西周成立前便已立國,其創始人太伯、仲雍是周文王姬昌的兩位伯伯,因為周太公認為小兒子季立的兒子,也就是姬昌非常賢明,想傳位給他,當時一般是由長子繼位的,太伯、仲雍為幫助父親實現願望,“斷髮文身”,來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自稱勾吳。等到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正式封吳國為君,這就是吳國的由來。

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壽夢即位後,吳國逐漸強大起來,自稱吳王。他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諸樊、餘祭(音zhai,同寨)、餘昧、季札,其中小兒子季札最賢能。壽夢和三位哥哥都想讓季札繼位,但季札以不合禮法堅定拒絕,無奈之下長子諸樊即位。為了實現父親壽夢的心願,諸樊死後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光,而是給弟弟餘祭,餘祭死後又給餘昧,餘昧最後要把王位傳給季札時,季札仍然拒絕,便立自己的兒子僚為王。

雖然吳王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選擇國君,但幾位君主都比較不錯,在位期間選賢任能,穩定生產,內和百姓,外滅諸國,逐漸成為春秋時期不可忽略的諸侯國之一。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吳王繼承順序

2、諸侯彌兵創造穩定環境

春秋早期,齊國憑藉管仲改革勢力大增,在諸侯國中一枝獨秀,齊桓公通過葵丘會盟確定霸主地位,這也啟發了其他諸侯國,開始改革、兼併,一度出現多強並存的狀況。

春秋中期,晉國、楚國國力上升,開始長達百年的中原爭霸,城濮之戰楚軍大敗,邲之戰晉軍大敗,鄢陵之戰、湛阪之戰楚軍又敗,其他小國要麼被大國滅掉,要麼參與其中,連年戰亂讓各國人口大量減少,不得不放緩爭霸步伐。

公元前546年,宋國令尹向戎因本國處於久戰之地,加上與晉楚令尹私交尚好,於是發起弭兵會盟,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同意尊晉國、楚國共為盟主,各國簽訂盟約,除齊、秦外向兩國朝貢。

此舉意味著晉楚兩國平分中原霸權,結束了長期的戰亂,給各國帶來了十幾年休養生息的和平時期,同時也為吳國發展勢力提供了平穩的外部環境。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諸侯會盟

3、學習中原先進理念

吳國距離周王朝和中原距離太遠,農業、軍事、文化及政治體制長期滯後,被中原人認為是蠻夷。弭兵會盟之後,雖然晉楚中原爭霸暫停,但把鬥爭方向轉向東南,其中晉國扶持吳國攻打楚國,楚國則扶持越國攻打吳國。

吳國籍此機會,主動與中原各國交往,尤其是注意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人才,以提高吳國的綜合國力。

  • 季札出使

公元前544年,吳王餘祭派季札出使中原各國,到魯國觀看周朝樂舞,到齊國交好晏嬰,到鄭國結識子產,到衛國認識多位宗室公子,到晉國認識趙氏、韓氏、魏氏賢才,一方面見識和了解到中原諸國的情況,學習了禮制有關知識,後代把他和孔子稱“南季北孔”;另一方面季札給各國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讓各國對吳國有了直觀的認識。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延陵季子

  • 重用外才

公元前584年,原楚國大夫巫臣內鬥失敗,投奔晉國,獻上“聯吳疲楚”的計策,隨後親自帶領三十輛戰車、兵士兩千人到吳國,教授吳人戰車作戰及排兵佈陣技巧,提高了吳國軍事作戰水平;公元前545年,齊國國相慶封獲罪後逃到吳國,吳王餘祭把朱方縣賞給他作為奉邑,又把公主嫁過去,任命他為高官並給予很高的俸祿。

二、吳王僚重外輕內,被刺身亡

1、屢敗楚國

吳王僚即位後,重用王族宗室,屢次派兵攻打楚國,楚國感嘆“無歲不有吳師”。公元前525年,吳國長岸水戰先敗後勝,從楚軍搶回王舟“餘皇”;公元前519年,為爭奪楚國控制的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臺縣),吳王僚親率公子光、掩餘等,於雞父之戰中大敗楚、陳、蔡、許等七國聯軍,迫使楚國進入守勢;公元前518年,因兩國女人越界採桑,公子光出兵拿下楚國巢、鍾離兩城;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去世,吳王僚派弟弟蓋餘、燭庸攻打楚國六、潛兩城,但被楚軍截斷歸路。

2、專諸刺僚,斬草除根

當初,吳王僚即位後,諸樊的兒子光十分不滿,認為兄終弟及結束後,應該從自己開始排,而不是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因此暗地積蓄力量,等待政變時機。鄰國楚平王殺死忠臣伍奢、伍尚後,最有才能的伍員逃往吳國並投奔公子光,想說服他伐楚,但逐漸知道他想要吳王王位,於是向他推薦刺客專諸。

公元前515年,當吳王僚親信及重兵被阻國外,更有即位資格的季札出使晉國時,公子光認為等了12年的時機終於到。他邀請吳王僚到家中作客,讓專諸假裝廚人上魚,從魚中掏出魚腸劍將吳王刺死。公子光隨即自稱吳王,改名闔閭。季札回國知道這消息後,說只要祖先祭祀不斷、百姓還有國君,我只能祭祀死者,自己沒什麼埋怨的,於是在哭拜吳王僚後靜聽闔閭發落,最終得以善終。

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公子將兵攻楚,楚絕其路。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奈我何。——《史記·吳太伯世家》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專諸刺僚

對於吳王僚的其他親信,闔閭在穩定政權後逐一對付,一是兒子慶忌十分勇猛,在衛國召集兵士準備攻打吳國,公元前513年闔閭派要離刺殺了慶忌;二是弟弟蓋餘、燭庸投降楚國後被封在舒,公元前512年闔閭派兵攻佔舒邑,殺死蓋餘、燭庸,這樣就徹底解決了王位後患,專一開始稱霸事業。

三、闔閭開啟吳國稱霸之路

1、廣攬賢才,積蓄民力

闔閭即位後,任命伍子胥為行人(外交官)並參議政事,任命投奔來的楚國伯嚭為大夫,任命孫武為將軍。同時,修築闔閭大城作為都城,積聚糧食,充實兵備,使民眾樂於效忠;軍事方面加強士兵技能訓練,提升作戰素養。

“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任賢使能,施恩行惠,是以民不罷老,死知不曠”——《吳越春秋》

當時楚國在位的平王昏庸透頂,任用佞臣,闔閭制定先楚後越的策略,持續以小規模作戰侵蝕楚國領土,削弱楚國附庸勢力,並達到練兵目的。公元前511年,吳國奪取楚國六、潛兩邑;前509年擊敗楚令尹囊瓦,奪取楚國居巢,將要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吳王闔閭

2、攻佔郢都,一舉滅楚

公元前506年,在各方面條件齊備的情況下,闔閭親自帶領3萬軍隊,伍子胥、孫武及弟弟夫蓋隨行,聯合唐國、蔡國攻打楚國,先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之後五戰五勝,直入楚國國都,楚昭王出逃,伍子胥、伯嚭對楚平王開棺鞭屍。

隨後,因楚國軍力恢復,加上秦國支援、夫概回國篡位及越國偷襲,闔閭只得率兵返回。公元前504年,闔閭派太子夫差率軍再次攻打楚國,攻佔番邑,迫使楚國遷都於鄀(ruo,今湖北宜城),威震華夏,意味著吳國霸業正式開啟。

3、南敗越國,成就霸業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闔閭乘喪出兵,在槜(zui)李被越王勾踐擊敗,因傷身亡。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集結全國兵力攻打越國,在夫椒擊潰越國,迫使勾踐稱臣,並作為戰俘侍奉吳王3年。

隨後,夫差又於公元前487年至485年連續北伐齊國、魯國,公元前483年召集魯、衛國君會盟,482年與晉國、魯國在黃池會盟,標誌著吳國地位正式得到諸侯認可。

吳王僚,一代雄主卻被刺殺,成了吳國爭霸的祭旗者

吳國滅楚時疆域



【結語】

吳國雖然偏居,但適逢中原爭霸和之後的弭兵會盟,得以安穩發展。楚國內亂不斷,吳國國勢日增,若沒有專諸刺僚,可能就是吳王僚破國滅楚、稱雄中原。但公子光十年隱忍,一朝得勢,踏著吳王僚的屍骨走上王位,隨後滅楚平越,成就歷史威名。

在異常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自古都是成王敗寇,但仍有眾多過客爭先恐後,以血肉之軀成為別人的踏腳石。吳王僚不能說是昏君,闔閭也並非全是賢能,只是一切都在專諸將魚腸劍刺入王僚胸膛,闔閭被越國大夫刺中腳趾的一刻,都沒有太多意義。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霸業難成,回首成空,不知那些霸主地下會有什麼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