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元朝末年可謂是群雄並出,方國珍,陳友諒,朱元璋,劉福通……堪比三國時期。這些豪傑,都以推倒元朝為己任。在經歷過十幾年的互相征討,歷史把統一的任務交給了朱元璋。在面對是如何統一的問題上,朱元璋有自己的見解,即先平滅群雄,後興師北伐。

於是在剿滅最後的宿敵張士誠後,朱元璋決定收拾早已沒落腐敗的蒙古人。1368年,在建立元朝後,朱元璋命令徐達為大將,率師北伐。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不久就攻下北京,元順帝北逃,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就此壽終正寢。

不過,看著日益統一的疆域,朱元璋將目光轉向了西北。

關西七衛的由來

元末明初的西北局勢異常複雜。自唐朝末年中原王朝失去河西走廊及西域後,這裡先後被契丹、党項、蒙古等遊牧民族佔領,綠洲農田早已變成兩個牛羊的草場。元朝建立後,河西走廊併入元朝陝西行省,而西域各地則被察合臺汗國佔據。

1369年,朱元璋令徐達、李文忠、趙庸、馮勝、傅友德等出兵西北。乘著大勝之餘威,一代名將徐達很快擊敗北元殘餘勢力,大明的疆域到了嘉峪關一帶,高興之餘的朱元璋,在此地設置了甘州、肅州等衛,正式納入了大明的統治。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1369年的明朝、北元和東察合臺汗國

雖然察合臺汗國在名義上是元朝的宗藩,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獨立的蒙古人政權,隨著元朝的謝幕,如此處理與察合臺汗國的關係成為明朝治理西北的首要問題。

朱元璋意識到北方蒙古的威脅短期內很難平息,為了集中力量消滅南方雲南的梁王和遼東的北元太尉,改變戰略,在北方邊界轉為守勢,並陸續在全國範圍沿著長城建立了九個軍事重鎮,也就是著名的明朝“九邊”,並且在嘉峪關以西一帶,明朝也陸續在撒裡畏兀兒之地建立起關西七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關西七衛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關西七衛更多的是明朝和蒙古的妥協。對察合臺汗國來說,憑藉分崩離析的蒙古人無法抗衡新生的明朝,而明朝也沒有辦法對付蒙古人。很顯然新生的王朝,需要休養生息,這種的妥協,其實一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自由的關西七衛

在這種情況下的關西七衛,完全是第二個獨立小王國。除了名義上需要聽從明朝的管轄。其政治,經濟,軍事都是自我管理的。此時的關西七衛,其指揮,千戶,百戶等都是原先的蒙古貴族所擔任,並且允許其世襲。

關西七衛與明朝的一般衛所不同。明朝在控制河西走廊後修築嘉峪關,實際上以嘉峪關為國境邊界,而關西七衛均在嘉峪關以西,明朝並未把七衛當作自己的國土,而是拱衛明土的衛星屬國。

在此邏輯下,七衛有如下制度:

  • 以當地人為官,人事自治,據史料記載,明朝數百年僅派遣過一次官員至七衛中的哈密衛;
  • 朝廷不派軍隊,防務自理,軍事自治,相應也不屯田;
  • 不課賦稅,明朝廷不向七衛收取賦稅,當地賦稅完全歸當地所有;

關西七衛的冊封,將河西和西域部分地區納入了明朝的勢力範圍,有利於阻斷蒙古本部和察合臺汗國的聯繫。霍韜在《明經世文編·哈密疏》中提到哈密衛的作用:“一以斷北狄右臂,二以破西戎交黨。外以聯絡戎夷,察其逆順而撫馭之,內以蕃屏甘肅,而衛我邊郡”。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雖然明朝並未在關西七衛進行行政管轄,但是在名義上,關西七衛均隸屬於明朝,在七衛之間發生衝突之時,明朝可以出面調停。如宣德九年,罕東衛等劫掠沙州衛人畜,沙州衛訴於朝廷,明朝則“敕罕東韃靼及西番果嘗侵奪沙州人畜,悉追還之”

此時的關西七衛對於明朝來說,可謂是一個很好的盾牌。從深層來看,明朝並未將關西七衛當做自己的國土,所以在關西七衛的所屬權上遠不如內陸的衛所重要,這為大明失去關西埋下了伏筆。

關西七衛的淪陷

到了明朝中期,隨著察合臺汗國的復興,進入內陸唯一的通道,關西七衛也就變得岌岌可危。那麼此時的明朝是如何應對西北危局呢?

面對西北,明廷始終採取“以夷制夷”的手段。明朝採取“以夷制夷”的無非目的有兩個:一是“分其勢力殺其力,是不為患”;二是使“外夷相攻,大省中國用兵之費”。

由此可見,明朝並未真正將關西地區視為自己的國土,而是挑撥部族之間的關係,使其相互牽制,相互混戰,這樣一來,蒙古餘孽不會成氣候,而自己也省下一大筆軍費。看似聰明的做法,其實更多像是自作聰明。這直接導致關西的蒙古部族對明朝懷恨在心。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1479年明朝西北局勢

比如永樂四年,關西地區的番達沙麻爾、陝爾吉等族和申衝族相仇殺,兵部則說“今夷狄相攻,與我無須,而防微杜漸,自治為先”。這就導致關西的蒙古貴族對明朝是面服心不服,多次與明朝官員發生衝突。

正統元年(1436),赤斤蒙古“掠西域阿端貢物,殺使臣二十一人”;嘉靖十二年,明朝使者出使哈密,到達罕東後,“為都督把麻奔等掠去,朝使僅免”。

面對多次的搶掠,明朝沒有太過於苛責關西七衛。在華夷之辯思想根深蒂固的明朝君臣眼裡,一些蠻族夷邦,不過就是貪圖一些財物,成不了氣候。

很快,明朝君臣為這種輕蔑的想法付出了代價。瓦剌的興起,使得關西七衛看到了復興蒙古帝國的希望,於是關西的蒙古貴族多次與瓦剌聯繫,多次提供明朝的軍事部署,協助瓦剌襲擾明朝北部邊防。而這些材料送到兵部,居然引不起明朝的注意,在他們眼裡,瓦剌才是大敵。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隨著瓦剌衰落,關西諸衛依然不斷遭到周邊各族的進攻。正統九年,赤斤蒙古被達子累行侵擾,成化十九年(1483年)赤斤蒙古又遭受鄰番野包力克來侵,從此赤斤一蹶不振。

面對關西地區的不斷淪陷,明朝軍隊則依然坐視不管,天順四年,癿加思蘭進攻哈密,哈密被洗劫一空,派遣使者嚮明朝求救,明朝只是發表文書譴責,並未發一兵一卒。明朝唯一一次出兵哈密是弘治八年(1495年),出兵擊敗吐魯番的侵犯,但是此後,明朝再也沒有對關西出兵。1513年,哈密被吐魯番佔據,此後關西七衛全部放棄。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1514年明朝西北局勢

關西七衛的背後

關西七衛的淪陷,在當時來看是明廷的決策失誤。對於關西的不重視,華夷之防等都為關西的淪陷埋下了禍根,但從歷史潮流來看,關西的淪陷是註定的。

原因如下:

  • 明朝與以前的漢唐時期不同,漢唐時期的經濟中心在北方,諸如長安,洛陽在當時可謂是盛極一時,此時的關西地區對於漢唐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可是明朝就不一樣了,此時的國家經濟重心早已經轉向江南,遠離中原和關隴,這個時候的關西地區也就沒那麼重要。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是根本因素。
  • 明朝的首都在南京,北京。其統治中心遠離離西北,這與漢唐是不一樣的,漢唐的首都都是長安,就地理位置而言,長安更加接近關西地區,所以需要關西作為戰略縱深,來拱衛京師;而定都北京南京的明朝顯然不需要太過於注重關西地區,他們所需要防備的只有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倭寇。
​關西七衛:大明帝國若隱若現的領土

  • 事實上整個明朝的北方和南方都沒有平靜的時候,北方防禦的重點前期是蒙古,後期是東北的女真,南方則一直受到倭寇的騷擾。因此明朝國防其實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大量的國庫都用來防備南倭北虜,對於關西也就沒有太多的精力來管理。

關西七衛的所屬,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化。面對日益強大的瓦剌,倭寇女真。明王朝沒有太多的精力來管理關西,這使得關西七衛的歸屬感一開始就不強。在帝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西北顯得就沒那麼重要。於是一個在明王朝歷史上若隱若現的關西七衛,在短短的一百年間就易主,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