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直擊農人


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您好,科技農場為您解答。

農村俗語一般都是以前的人們根據生活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很多屬於經驗之談,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科技的發展進步,一些農村俗語自然也就不適用了,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看一下這個“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是什麼意思,放到現在還有麼有道理。

看到這句話,我相信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人一生的“氣運”,在咱們農村大部分地區都是很講究這個的,這句話也就理解為在春秋季節出生的人是“有福之人”,氣運會很好,一生都有福;而夏冬季節出生的則是“無福之人”,一生的氣運不好,將來可能會吃苦。

但是實際上,這句話講的並不是這個意思,是因為在多年的傳承過程當中這句俗語漸漸不適用了,慢慢的大家也就曲解了這其中的意思。

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

其實,這句話當初最開始產生是由於當初簡陋的生活條件。包括到了現在,各個村子裡的老人們都知道,以前農村的小孩是特別容易養不活的,特別容易夭折,放到古代這種情況更加普遍,“春秋生”的孩子比較好養活,而“夏冬生”的孩子夭折的概率相對比較高,活下來也要受很多的罪,所以才有了這種說法。

從古至今,女人生孩子都避免不了要“坐月子”,生下孩子以後一是為了自己調養,另外也是為了全心全意的照顧新生兒,坐月子一般是一個月不出門,也不能洗澡洗頭髮什麼的,夏天酷熱,產婦本來剛剛生完小孩身體就比較虛弱,再加上一直出汗,營養自然也就跟不上,產婦難受孩子也難受,再加上小孩還特別容易長痱子,並且夏天病毒疾病也更容易傳播;而到了冬天需要忍受的則是嚴寒了,以前冬天取暖和保暖措施不像現在這麼好,就算是成年人凍死也時有發生,更何況是剛出生的嬰兒了,抵抗力低下,冬天是很難熬的。

另外以前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很差,存糧少,經常出現饑荒,而饑荒出現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夏季和冬季,大家沒糧食吃,自顧不暇,更別談好好照顧嬰兒了。我國以前著名的24孝典故“郭巨埋兒”發生的時間就是在饑荒的時期,家裡沒糧了才不得已埋了孩子,省下糧食給母親。

總結起來就是以前夏冬季節生存條件更加的艱苦,孩子出生以後所受的苦更多,而春秋季節的條件相對來說要好很多,所以才有了“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的說法,不過到了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都好多了,至少不用擔心受凍捱餓了,所以這個說法到現在也就不適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