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增73例,20萬海外人士返程,不“封國”的新加坡頂得住嗎?

激增73例,20萬海外人士返程,不“封國”的新加坡頂得住嗎?


沒錯!

新加坡新冠肺炎單日確診病例再破新高...

新加坡衛25日新確診73例新冠肺炎病例,累計確診病例達631例,其中死亡2例,治癒160例。

新增病例中38例為輸入病例。在35例本地病例中,27例與此前的確診病例有關,其餘8例感染源尚不明確。

就目前掌握的數據,新加坡近一週確診病例中,有近60%為境外輸入病例,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曾去過英國。新加坡政府預計,未來幾週會有更多本地居民和留學生從英美返新。為降低境外輸入病例帶來的社區傳播風險,政府將安排英美返新者入境後乘坐指定交通工具到指定隔離地點隔離14天。


激增73例,20萬海外人士返程,不“封國”的新加坡頂得住嗎?

(圖:來源自網絡)


目前,新加坡的防疫措施主要還是外緊內松,雖然“內”已經緊了不少,但對比其他國家還是比較正常有序,屬於半封閉、半限制狀態,還沒有大面積的禁足...

但基於當前的形勢,新加坡不得不持續“內緊”...

昨天開始,新加坡病源追查小組的數量從3個提高到20個,每天能追蹤4000名密切接觸者的行動軌跡。

在抗疫中,26.7萬名診所醫護人員在“早診斷早治療”措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新加坡已進行了39000次新冠肺炎檢測,平均每百萬人中檢測6800次。這一數據在韓國是6500次。

根據新加坡官方的說法,新加坡有足夠醫療資源應對疫情,為了公立醫院集中資源,更好地救治重症患者。輕症病例以及即將痊癒患者將被轉移到私立醫院、指定設施接受隔離監護。

除此之外,新加坡公佈了最新防疫法,要求工作和學校以外聚會不能超過10人、並嚴查公共區域的安全距離執行情況。

這方面,新加坡過會率先表率...

議廳實行“安全距離”措施,議員之間的座位都保持一定距離。

但不超過十人????(瞬間感覺mi的數學是英語老師教的...)


激增73例,20萬海外人士返程,不“封國”的新加坡頂得住嗎?

(圖:來源自網絡)


不過,最讓坡上小夥伴關注的是...集中、大批的海外歸國潮!

隨著疫情愈演愈烈,境外輸入病例成為“主力軍”,新加坡公佈的最新數據分析——

大約20萬名身在海外的新加坡人將返回新加坡,接下來幾個星期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會持續上升。


根據官方的數據,最近有大概1000名新加坡居民和長期準證持有者去中國後返回,但這些人裡都沒有新增病例。新的確診病例來源主要是英國、美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對新加坡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控制減少輸入型病例!不少網友擔心,如果這20萬人回來...新加坡的醫療和隔離區能否接納如此龐大的人群...能否受得住考驗???


激增73例,20萬海外人士返程,不“封國”的新加坡頂得住嗎?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對此還是比較有底氣滴!

新加坡衛生部給的答覆是——有充足的醫療設施用以應付新冠肺炎的爆發。

“在必要時,國家傳染病中心的330個床位可以增加到500個。”

此外嚴防輸入型病例的同時,早檢測、早隔離也是新加坡堅持的一個重要防疫手段。


不過為了把寶貴的醫療資源和設施留給需要的病人,公共醫院已經延遲非緊急看診和手術,先保證新冠肺炎病人的照顧。人數的增長也讓政府在考慮新的對策,比如把確診病患轉移到私人醫院等(醫療費和公共醫院一樣)。
...

還有就是封閉?持續發展下去新加坡會不會關閉學校和公共場所?

官方答覆是——會!


若病例持續增加有可能關閉學校、關閉工作場所。


共同領導政府跨部門抗炎工作小組的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表示,新加坡目前已經到了抗疫關鍵階段,如果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增加的話,當局會考慮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比如關閉學校,關閉一些工作場所(不包括提供必要服務的工作機構)。


激增73例,20萬海外人士返程,不“封國”的新加坡頂得住嗎?

(圖:來源自網絡)


特別提醒!

在坡上的小夥伴不要再往外跑了!


為了更好的防止境外輸入病例,新加坡從本週五(3月27日)起,在新加坡旅遊警告下還要堅持出國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長期簽證持有者等,如果返回新加坡14天內因為疑似感染入住公共醫院,所有費用都需要自付!
自付!

自付!

自付!

...


上週新加坡曾發出旅遊警告,要求延後出國旅行,但儘管如此,移民與關卡局的記錄卻顯示每天仍有1000人左右出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加坡只能是再出嚴格措施,讓公民、永久居民、長期準證持有者都能更好地約束自身。如果實在要出國,也提前說好了後果:出國後回來14天內疑似感染住院需要自己付款。


不僅需要自付費用,且沒有任何津貼,也不可以因新冠肺炎向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或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索償。


...

不出去不會憋死...

老老實實在坡待著,別再亂跑了!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