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2003年4月29日,在非典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藝術家徐冰從北京街頭收集了一瓶空氣,並在瓶身上刻上了日期和地點:2003年4月29日北京的空氣。後來,他把這件極其簡單的作品命名為《空氣的記憶》

其實,以空氣做材料的藝術品並非徐冰首創,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塞爾·杜尚的《50ml巴黎的空氣》。當時杜尚入境美國時被盤問旅行箱裡到底裝了什麼,他回答:「巴黎的空氣」,不過,這句玩笑話最終成了創作的靈感。

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或許有人會問,一罐空氣有什麼重要的?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免費的空氣其實是無價的。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巴黎的空氣》起初被杜尚裝進了一隻貼有「血漿」標籤的安瓿瓶,言下之意就是巴黎的空氣是他流淌的鮮血。後來,杜尚把這件作品送給了一位美國收藏家。

血滴的意象在徐冰的作品中被表述為「水滴狀的」容器造型。但比起這種外顯造型更重要的是,徐冰收集北京空氣的行為其實已經證明了他當時「在場」。換言之,藝術家的在場。這讓我不禁想起阿布拉莫維奇的同名作品《藝術家在場》,這位行為藝術教母用她堅定不移的目光和藝術家的在場狀態給全世界觀眾描繪了藝術的力量和偉大。

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這也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作品,但有時候藝術家「在場」本身就是充滿力量的。尤其是在危機之中,儘管藝術家是無能的,或許也無法即刻創作撫慰人心的作品,但他們依然能用自己的「在場」宣告:藝術仍在,希望仍在!比如2015年巴黎恐襲之後,很多音樂家就走上街頭,彈奏安撫人心的樂曲,歌唱和平與生命。或許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演奏,卻都是最及時的安慰

說回徐冰的作品,對中國人來說,03年的非典疫情和今天一樣令人揪心。這段記憶是沉重的、易碎的,也慢慢地變成透明瞭的。可一旦我們看見裝滿《空氣的記憶》的玻璃瓶像一隻透明氣球,被輕盈地託在半空時,心情又總會本能地緊張起來。

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即便我們會忘記當時的恐懼氣氛和那些無畏的英雄,我們依然能從這件作品體驗一種揪心的感覺。它如此輕盈,又如此承重,它看似堅硬,又極其易碎。事實上,在天災人禍面前,藝術總能發揮其安撫人心的功能,因為這是藝術的使命之一

我相信,這一次藝術也不會缺席!

祝所有人健康平安。

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幾冊帶你/看見藝術的真相】

投稿與商務合作請詢[email protected]


空氣的記憶:徐冰和03年非典疫情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