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這個標題對於中國歷史上的一眾皇帝來說,可謂是切膚心痛、痛徹骨髓,尤其是建文帝朱允炆,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千防萬防都防不住我那些個手擁重兵的叔叔,還敢奢談什麼重用叔叔?

表面上說,叔叔們奪權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他們沒有法理障礙,跟皇帝是同姓的。

叔叔們哪怕發動了流血政變,殺死了自己的侄子、侄媳婦,大臣們也都能接受,江山換人沒有換姓,畢竟還是在一個姓氏的老闆下面當馬仔,無所謂的了。

所以叔叔們一旦篡權,政權過渡都是平穩的,不會有大動盪,發動政變的叔叔們膽子也肥,一言不合就篡權。

趙匡胤兒子的江山就是被叔叔趙光義搞丟的,趙光義假借“金匱之盟”奪取了趙匡胤的江山,還讓自己兩個侄子不明不白地死去。

其實在此之前,就有了叔叔奪權的故事發生。

那是在東晉十六國的時候,有個梟雄叫做馮跋,他在正始三年(409年),建立北燕。

馮跋有個弟弟叫馮弘,功夫了得,戰功卓著,任驃騎大將軍、中山公。

公元430年,馮跋病危,為了提防弟弟,他想把軍權及早都交給太子馮翼。

但是馮跋有個妃子姓宋,她想讓自己的兒子接班,於是她對皇帝說:陛下還那麼能幹,只是偶染風寒,說不定明天就好了,不必著急交權。

馮跋的兒子也就是太子,非常忠厚老實,一見不能移交兵權,就乖乖回家了。

沒幾天皇帝病危,奄奄一息,宋妃封鎖信息,太子不得而知。

但馮弘的臥底知道了皇帝的死訊,馮弘聞訊大喜,立馬集合自己的死黨,帶兵闖入皇宮,哥哥馮跋見了又驚又怕,一命嗚呼。

馮弘見了興高采烈,宣佈幽禁宋妃母子,自己登上皇位。

太子得知消息,帶領自己的親信前去攻打叔叔,但勢單力孤,被叔叔打敗,被逼自盡。

馮跋非常能幹,不僅在外能征善戰,在宮裡也非常能幹,生了百十個皇子。

馮弘把自己的侄子們全部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所以中國幾千年歷史,皇帝們都是防火防盜放叔叔,但千防萬防也不一定防得住,最著名的叔叔還得算是朱棣朱老四叔叔,朱允炆為了削藩也是拼了,但在朱棣這裡,就成了奪取天下的口實,果斷“靖難”,幹掉了侄兒朱允炆。

皇帝舅舅們奪權就有更多的障礙了,因為他們是外姓人,在朝中根基太淺,很難培養親信,勢力難以壯大。

此外還有一個障礙就是大臣們都是前皇帝的死黨,舅舅篡權後,江山易姓,大臣情感上難以接受,無論是表面上,還是內心裡,各種不服。“靖難”的名義適合同姓王叔,你一個外戚舅舅打“靖難”旗號一點用處也沒有,老百姓一看你這就是造反。

所以即使篡權,政權也難以平穩過渡,大多都要經過血雨腥風,但動亂,風險很高,代價極大。

所以舅舅們篡權搞政變,成功率很低。

但成功率很低不等於不能成功,也不等於舅舅們不敢搞政變。

因為皇帝這個職位實在太誘人,一旦登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可以世世代代永遠世襲,的確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歷史上想當皇帝的舅舅不是絕無僅有,而是不乏其人,數不勝數,比如隋朝的江山就是楊堅這小子從自己外甥手裡搶奪來的。

楊堅本來是官二代,雖然老子楊忠當過北周的大將軍,是開國功臣,但自己並沒有多大實力,而且自己姓楊,皇位怎麼也輪不到自己。可是改變命運的時候到來了,公元573年,周武帝讓自己的兒子太子宇文贇娶了楊堅的閨女楊麗華,自己一步登天,成為太子岳父。

宇文贇死後,宇文闡(周靜帝)即位,楊堅這個皇帝的舅舅終於原形畢露,竊取了宇文家的江山,建立了隋朝。

西漢時候,有個皇帝舅舅叫田蚡,他就是孝景王皇后的胞弟。此人雖然沒有得逞,也非常囂張,最後竟然敢偽造聖旨,被判處死刑,也夠驚心動魄了。

漢武帝晚年立小兒子劉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鉤弋夫人自盡,就是為防外戚專政。

漢哀帝、漢平帝的時候,外戚王氏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最後讓改革家王莽竊取了劉氏政權,也是舅舅式奪權的一個教科書式的範例。

漢章和二年(88)章帝死,年僅 10 歲小太子登上皇帝寶座,即漢和帝。

由於皇帝年幼,竇太后臨朝聽政,她哥哥大將軍竇憲把持了朝廷大權,朝中都是竇氏的人。

漢和帝羽翼漸豐之後,對舅舅獨斷趕感到不爽,與宦官鄭眾密謀,逼迫舅舅竇憲兄弟自殺。

漢宣帝時期,有個非常有名的大司馬叫霍光,也是皇帝舅舅。此人的跋扈也是登峰造極,甚至他死後,皇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他還非常懼怕。

所以說,並不是舅舅們天生有不臣之心,就是想造反,而是皇帝之位太誘人。

對於皇帝這個職位,野心家都是有條件要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當。

只有能不能當,沒有敢不敢當的。

用一位哲學家的話說,在權力面前,人人都是禽獸,哪有什麼人情和親情。

因此說,叔叔要防,舅舅也要防,不防叔叔舅舅的皇帝,那都是沒有當皇帝命運的傻皇帝。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氏子方


叔叔是父親的兄弟,舅舅是媽媽的兄弟。兩者的親疏關係都是一樣,但為何皇帝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孃親舅大

孃親舅大這個說法源於母系社會時候,一直傳承至今,到現在很多地方還都是這種習俗,在古代當然也是這種習俗。

在古代封建社會,男人一般都三妻四妾,孩子生下來跟母親最親。特別是在皇宮的明爭暗鬥中,生下來的皇子是生母最大的寄託。生孩子之前,女人的寄託是男人,生了孩子之後,寄託就變為孩子。母憑子貴,皇子要是被封為太子,他日繼承皇位,母親就會尊顯。



作為自己的骨肉,作為自己唯一的依靠,母親會無微不至的對皇子好,也只有母親會對皇子好,因為別的妃子、皇子都是競爭關係。很多事情只有母子兩人商量。

而舅舅作為跟母親有著確定親屬關係的男性長輩,自然也對這個外甥有感情。而且舅舅會更不遺餘力地幫助這個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外甥。從這親疏關係來看,皇子成為皇帝自然會重用舅舅。



競爭關係

叔叔作為父親的兄弟,跟叔叔的關係自然是跟舅舅等同的,但是親疏卻不一樣。且不說宮廷之中,一般家庭之中,兄妹的關係都會比兄弟的關係來得親,因為兄弟之間存在爭奪遺產等競爭關係,而兄妹就純屬血緣關係。這種關係就會影響下一代,自己的父親跟叔叔是競爭關係,而自己的母親跟舅舅是親近關係,那麼自己自然對舅舅會更親一些。

在皇室之中,這種競爭關係會被無限的放大。因為他們競爭的可是九五之尊。皇子的叔叔當年可能跟父皇競爭過,今後可能還會跟自己競爭,畢竟他們是擁有同樣的權力去繼承皇位。因此,皇子在還沒當上皇帝之前就叔叔們抱有戒心,當上皇帝之後這種戒心也不會消除,畢竟叔叔們還是可以造反當皇帝的。



遠近關係

皇帝的叔叔輩的一般都被封為王爺,早在叔叔他們還是皇子的時候,一旦成年基本都被封到遠離京城的封地去,只有太子才能呆在京城(有些朝代皇子也可以呆京城)。所以新的皇子出身以後,有些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這些叔叔們。但舅舅作為外戚,他們呆在哪裡都可以,他們可以從小就呆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有些舅舅可能憑藉母親和自己的關係獲取一些權力,舅舅因為外甥而享受榮華富貴,跟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所以會毫無保留地為外甥做事。因此皇帝對這個舅舅是放心放權的。


博古論今天


叔叔是所有兄弟們的叔叔,而舅舅往往只是自己的舅舅;另外舅舅作為外戚一般不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統治,而叔叔作為皇室一脈,從立法制度上來講也具有繼承權。這就是古代皇帝為何重用舅舅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作為普天之下地位最尊貴的人,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並且要駕馭萬民,統治著整個天下。

古人云:獨木難支。封建帝王亦是如此,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皇帝無論個人能力多麼突出,都沒有辦法做到任何事都親力親為,因此皇帝們都需要依賴於一批忠誠於自己的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那麼為什麼許多皇帝更喜歡倚重自己的舅舅,而非自己的皇叔呢?

首先,許多皇帝的舅舅之所以能夠位高權重,全是因為自己的親姐姐或者妹妹嫁入皇室,並且為皇帝誕下皇子。從此以後舅舅及其背後的家族都與這個皇子的命運緊密相連。因此二者之間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因此舅舅都會忠心耿耿的輔佐自己的親外甥,更是會不惜一切代價幫助其登上皇位,並且輔佐外甥處理在位期間的國家大事。

而且舅舅作為一個外姓之人,一般不會威脅到皇帝的統治。畢竟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認定皇帝應該從皇室宗親中選出,皇位只能由具有父系血緣關係的皇室宗親的人來做。

正是因為如此,皇帝的叔叔作為先皇的兄弟。從法統上來講也具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另外皇叔並非只是皇帝一人的皇叔,而是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同父親兄弟們的皇叔。

因此皇叔一旦得勢,既有可能直接威脅到皇帝的統治,自己取而代之。另外還有可能間接威脅到皇帝的統治,扶植自己的其他侄子,也就是皇帝的親兄弟奪權篡位。這樣的結果顯然都是皇帝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因此皇帝一般都會重用自己的親舅舅。而對於皇叔和自己的手足兄弟則棄之不用,或者說給予其可控權力下的任用。否則一旦失控,皇帝自身難保。


珞珈山的貓


叔叔篡位比較容易,不用改朝換代,容易為國民接受。舅舅是外人,要篡位有點難,阻力比較大,反對的人多,成功了得重新建國號。趙匡胤拼了多大命才把天下給搶過來了,但趙光義一把斧子就搞定了,還名正言順


煙雨蒼茫3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這種道理類似於用人要用外人。古人眼裡,舅舅屬於媽媽家的人,為異姓。叔叔是父親家這邊的人,屬同親。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王位繼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父死子繼,一種是兄終弟及。叔叔也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之一,如果皇帝重用叔叔,往往會導致功高蓋主的後果,而且叔叔又屬於長輩,皇帝最後會受制於人。

而用舅舅則不同,舅舅和自己不屬於一家,為外戚,但是大家知道自古舅舅疼外甥,所以啊,當舅舅的沒有真正的實力,也不敢篡位,否則會揹負千古的罵名。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舅舅干政的情況一般發生在皇帝突然駕崩,皇帝年幼的情況,這個時候一般都是皇帝的母親去求助,自然會去找孃家,難道去找婆家的叔叔嗎?


文史工作坊


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人。但是治理一個國家,一個人是不夠的,往往皇帝用的“助理”不是身邊的太監,就是自己的舅舅。

為什麼不用關係密切的叔叔呢!

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然是這麼講,但從血緣上來看,叔叔和舅舅都差不多親。古代的帝王家中,從皇家來看,舅舅確實更親一點。這個親不是說關係上的親,因為舅舅屬於“外戚”是外面的人。這樣重用舅舅就不具有威脅自己正統地位的可能性,除非是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繼承帝位,因為古代的宗法制度,承認叔叔而不承認舅舅。

在古代的皇朝中,很少有皇帝用自己的叔叔當權臣。因為作為皇叔的人,一旦他手握重權,很有可能架空皇帝,那麼對皇帝來說,處境就非常的危險,因為皇叔隨時都有可能篡位。所以一般皇帝的叔叔都被皇帝排斥的遠遠的。

而舅舅他並不是皇室中的人,他並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他一旦向謀權篡位,就會遭到來自皇室眾人的抵抗。當然,皇帝也不會放重拳給舅舅手裡,任由外戚家族的發展。

在封建王朝中重用舅舅等“外家人”,是多少朝代以來長期總結出的經驗,這樣不僅僅可以保證皇帝之位的安穩,又可以保證皇朝的安定。如果把大權放在皇叔手中,那麼整個皇朝可能會頻繁地出現大的動盪。


笑貓歷史


首先要說明一下,皇帝是從秦始皇才有的稱謂,也是從秦始皇之後,皇帝更喜歡用舅舅,而不是叔叔。在秦始皇之前,其實君主(不能稱皇帝)還是很喜歡重用自己叔叔的。

這裡也多說幾句,秦始皇前後差距這麼明顯,根本上是因為政治制度的變遷。秦始皇之前分封制是主流,分封制最大的特點是,整個國家的統治靠的都得是自己的兄弟,一子繼位,餘子分封,雖然也有很多爭奪君主位子的事情發生,但是不管奪位的有幾位,繼位的是誰,凡是沒有奪位的兄弟,都是要分封的,治理國家還是要他們的參與,其實說白了那個時候國家就是一個大的家庭,普通的人家是一個兒子幾畝田,而皇家是每個兒子一個封國。比如很有名的周公,召公都是皇帝的叔叔,比如也很有名的四君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春秋戰國其實就是一群子侄兄弟,叔伯大爺在打架(除了齊國等幾個非姬姓國家)。

而秦始皇之後則變成了郡縣制,後面雖然有行省制等,也都是郡縣制的演變發展。和分封制本質上的區別就是,郡縣制的長官不再是皇帝(這個時候可以稱皇帝了)的子侄兄弟,叔伯大爺了,而是皇帝任命的人。任命的人也不再是終身的了,可以隨時罷黜換人。另外長官也不再是世襲的了。這樣,皇家那麼一大家子人,如果不當皇帝,就很有可能不再擁有權力了,可能也會富貴一生,但也可能是戰戰兢兢的一生。

另外皇帝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大致有下面幾方面的原因:

1.       舅舅大多情況下只能是舅舅,而叔叔很可能就成了繼承人

首先皇位太誘人了,一旦坐上那個位子,就擁有了無上的權力。但是一般都有一個傳統,皇帝必須是一個姓傳下來的,如果換了姓就會改朝換代,例如武則天當了皇帝其實那段時間國號已經不是唐了,而是周。不過呢,改朝換代很困難,例如呂后權勢熏天,還封了自己的子侄兄弟為王,但是最後還是被滅了。舅舅和自己雖然是親戚,但是他是異姓人,不是天家的人,自己去當皇帝太難,而且他的權力很容易被制約,他只能依附於自己,相對好控制。而叔叔就不一樣了,他和自己同姓,也就是說他當起皇帝來阻力不會有那麼大。太重用他,一旦他擁有了足夠的權力和勢力,極有可能就把自己踢掉自己當皇帝了,那時候王叔就會成為皇叔了。

2.       一些叔叔是失敗者

失敗者的叔叔當然很好理解了,就是當年和自己的老爹爭奪皇位的人,這樣的叔叔肯定對失敗心有不滿,一旦有機會,肯定是要東上再起的,用周潤發的話說就是:我失去的,我一定要親手拿回來。這樣的人不殺了就不錯了,還重要,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嘛。

1.       一些叔叔就無心參與朝政

皇家少不了的就是皇子間爭權奪位,而經歷了這些的皇子,雖然可能自己沒有參與,但是依然會心有餘悸,那是手足相殘,你死我活,沒有親情,沒有兄弟,只有成王敗寇。看看九王奪嫡之後雍正對兄弟的處置,沒有參與奪位而活下來的皇子,誰還願意再參與朝政?

2.       真正參與朝政的叔叔,也都是謹小慎微

不多說,就一句話,伴君如伴虎,知道自己處境尷尬,還沒有自知之明,那就是在找死。有人會說楊家將裡的八賢王,那我告訴你,那是故事,是演藝,歷史上的八賢王趙德芳,早早就被宋太宗給弄死了。即便是演藝中,你看八賢王有多大權力?皇帝重用的是自己的老丈人潘仁美!

3.       重用舅舅其實和重用太監是一個道理

舅舅和太監有一點是很像的,那就是他們的權力都是皇權的附庸,都是皇權的外延,皇權是樹幹,他們的權力就是葉子,沒有了皇權的支撐,他們的權力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用著放心。

開始為什麼喜歡用叔叔舅舅,因為這些人親吶,都是自家人,在沒有合適通道選拔官員的時候,沒有合適制度制約丞相的時候,用他們放心。其實說過來,說過去,喜歡用誰不僅僅是誰的才能更大,更多的是誰對自己的威脅更小。你看後面幾個朝代主持朝政的都是誰?舅舅少,叔叔也少,都是科舉選拔的讀書人,因為他們威脅更小,而且有很多制度和方法去制約和防範他們對自己產生威脅。

一句話,都是為了權力。



阿歡的史記


確實,排除舅家無人可用的案例。大多數情況都是更重用舅舅而非叔叔輩。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舅舅容易在皇帝登位事上立大功:一般來說,不管皇帝登位前是太子還是一般皇子,舅舅都會或多或少的起到擁立的功勞,而他的叔輩,則一般都有覬覦之心,真心擁戴的情況不多,特別是近支叔輩。有擁立從龍之功,自然容易得到重用;

2,私人關係:不同於清朝,大多數朝代的皇子都是親生母親撫養,舅舅由於和母親輩的天然親密關係,一向是經常往來探望問候相互支持的,關係更好。叔輩則不然,除非必要的宮廷宴會或者私人宴會事情,一般很少碰面。

3,風險:似乎還沒有一起舅舅成功篡位的案例,叔輩成功篡位或者造反可是司空見慣,畢竟叔輩也是在正兒八經的繼承人之例。

4,皇太后的因素:很多皇帝是沖齡繼位,皇太后輔政,自然要重用孃家人,舅舅年富力強,正是強有力的外戚助力。同時,皇帝登基後出於孝道和提升自身地位,第一件事就是尊母為太后,母家舅舅很容易得到尊賞賜爵進去朝廷中樞,叔輩一般爵祿已定,很難調動。

5,最根本的原因:利益捆綁關係上舅舅比叔叔輩更緊密,外戚的利益捆綁核心在皇太后在皇帝本人,叔王的利益捆綁核心在上一任皇帝,親密關係一目瞭然,重用更親密圈層的人(舅舅)很正常。


梵天一頁書


自古皇家多事端,除了子嗣奪嫡外還有外戚干政的禍亂。外戚指什麼呢?指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既然任用外戚多會造成禍亂,為什麼帝王還會重用舅舅而對自家的親叔叔敬而遠之呢?


其實這和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有關。所謂嫡長子是指嫡妻,即結髮妻子、正妻(正房、正室)、元配(原配、第一個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而古代帝王三宮六院,子嗣自然不止一個,但是皇位只有一個,太子只能立一個。那麼其他的兒子就會甘心屈居人下嘛?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太子的其他兄弟真的甘心一輩子只當一個王爺,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多起為了皇位兄弟自相殘殺的事件了。

雖然兒子多,但位置只有一個,當一任太子成功當上皇帝后,那些兄弟想要取而代之的野心只能暫時冰封起來,卻也不會輕易打消。所以為什麼古代會重用舅舅等外戚而不重用叔叔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舅舅是外姓。如果他有謀反的想法是不被傳統道德禮教所接受的,所以在原則上舅舅這些外戚是完全支持自己的,而叔叔是本家,還是在上一輪爭奪皇位中輸掉的一方,如果在給予他過多的兵權地位,難保他不會重新燃起取而代之的野心。但是如果為了保全自己的皇位,貿然處置自家親叔叔,傳出去只會讓人覺得皇帝太過狠辣,不顧親情,那麼皇家的顏面何存。

其次,叔叔是皇帝(先皇)的親兄弟,是被皇帝忌憚的對象。如果貿然和叔叔走的很近,也會產生誤會。古代帝王的疑心病都是很重的,對親近之人也不例外。一方是自己的兒子,另一方是自己的兄弟,不接觸自然相安無事。一旦二者過於親密,就會令皇帝產生反感。比如宋太宗的兒子趙元佐與自己的叔叔趙廷美關係比較親近,這就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滿,最終導致趙元佐失去了太子之位,而叔叔趙廷美也被貶到了房州,抑鬱而亡。所以,不能太親近叔叔,免得遭受無妄之災。

當然,還有些人只是單純的喜歡舅舅,珍惜這段血脈相連的感情。例如北魏的宣武帝元恪,他在外祖父高揚死後,開始思念起自家舅舅來,派人把舅舅們都徵召入宮,封舅舅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之後高肇又擔任尚書左僕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還娶了北魏公主為妻,後來更是達到了權傾朝野的地步。

俗話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其實在血脈關係上,叔叔和舅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樣親的,但重用舅舅的原因多源於皇位的世襲制,叔叔是上一輩奪位的失敗者,是潛在的篡位野心家,而舅舅是外姓,是能給自己勢力添磚加瓦的人,所以皇帝大多數時候重用舅舅等外戚,而非自家的叔叔。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叔的野心奪權,卻同程度上使外戚做大,禍亂朝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