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曾經有心理學家提出:兒童身上有兩顆種子,第一顆種子是主動性,第二顆種子是自我控制力。

孩子天生就對外界充滿好奇,他們迫切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獲得對自我的掌控感,這是人類的天性。尤其是3-10歲,是孩子主動性發展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被動”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孩子無法正確的做出選擇

習慣被動的接受,讓他們即使在生活上面對很多事的選擇題時,也無法通過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或者說,他們恐懼於自己做選擇這種情況的出現。要麼就是想著順其自然,要麼就是乾脆照著別人的生活方式“照抄”過來。

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完全在生活中失去自我。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然也沒辦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感。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學習上也不知道如何努力

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總是充滿學習的動力的,但是如果說家長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學習,而不告訴孩子學習有什麼用的話,孩子很容易就會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習感到迷茫。

表揚與獎勵是我們在管理孩子學習行為時經常採取的手段,問題是,表揚與獎勵越多,孩子就越依賴它們,我們也越是發覺它們在逐漸失去效用。這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動機原本是來自於他的內在動力。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家長這樣做,才可避免

給孩子樹立自信心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裡面包含的重要一項就是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評估的結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換句話說,就是自信心的培養過程

給予孩子選擇權

跟孩子相關的事情,徵求孩子的意見。

徵求完意見要採納,君無戲言。如果要徵求孩子的意見,你就要採納,才讓他覺得自己有選擇權,有控制權。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真的對孩子好,應該將孩子視作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選擇,恰如冰心所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這樣無視孩子想法、需求的愛,讓孩子難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心情苦悶不說,長期以往,還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熱衷於替孩子做主的父母,易培養出無想法、無主見的孩子。

家長要抓住孩子3-6歲的關鍵期,培養孩子內心成長的好時期,這樣,才會讓孩子更優秀,如果家長是一個被動型性格的人,那麼孩子很可能受到家長的影響而變得和家長一樣。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所以這套《兒童情商培養與內心成長繪本》就非常適合孩子閱讀,共6冊,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通過6種不同動物編寫的6個簡單、溫馨、有趣的童話故事。

旨在讓孩子通過故事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擁有勇氣、堅強、樂觀、獨立等品質,為孩子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礎,幫助孩子培養情商,健康成長!

孩子總是“被動”,實際上是人格迴避在作祟,父母這樣做才可避免

6冊書總共32元,平均每本書還不到6塊錢,對孩子也是終身受益的書籍。

點擊下面卡片,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