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曾经有心理学家提出:儿童身上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是主动性,第二颗种子是自我控制力。

孩子天生就对外界充满好奇,他们迫切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获得对自我的掌控感,这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3-10岁,是孩子主动性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被动”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孩子无法正确的做出选择

习惯被动的接受,让他们即使在生活上面对很多事的选择题时,也无法通过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者说,他们恐惧于自己做选择这种情况的出现。要么就是想着顺其自然,要么就是干脆照着别人的生活方式“照抄”过来。

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完全在生活中失去自我。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然也没办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学习上也不知道如何努力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充满学习的动力的,但是如果说家长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学习,而不告诉孩子学习有什么用的话,孩子很容易就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感到迷茫。

表扬与奖励是我们在管理孩子学习行为时经常采取的手段,问题是,表扬与奖励越多,孩子就越依赖它们,我们也越是发觉它们在逐渐失去效用。这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原本是来自于他的内在动力。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家长这样做,才可避免

给孩子树立自信心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里面包含的重要一项就是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换句话说,就是自信心的培养过程

给予孩子选择权

跟孩子相关的事情,征求孩子的意见。

征求完意见要采纳,君无戏言。如果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你就要采纳,才让他觉得自己有选择权,有控制权。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真的对孩子好,应该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做出选择,恰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样无视孩子想法、需求的爱,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心情苦闷不说,长期以往,还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影响。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热衷于替孩子做主的父母,易培养出无想法、无主见的孩子。

家长要抓住孩子3-6岁的关键期,培养孩子内心成长的好时期,这样,才会让孩子更优秀,如果家长是一个被动型性格的人,那么孩子很可能受到家长的影响而变得和家长一样。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所以这套《儿童情商培养与内心成长绘本》就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共6册,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6种不同动物编写的6个简单、温馨、有趣的童话故事。

旨在让孩子通过故事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拥有勇气、坚强、乐观、独立等品质,为孩子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帮助孩子培养情商,健康成长!

孩子总是“被动”,实际上是人格回避在作祟,父母这样做才可避免

6册书总共32元,平均每本书还不到6块钱,对孩子也是终身受益的书籍。

点击下面卡片,即可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