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公元378年,也就是東晉太元三年,同時也是前秦建元十四年,前秦王苻堅懷著統一全國的野心,向東晉發動戰爭。

此時的前秦已經獲得了漢中和四川,西邊的邊境線已經到達了今天的三峽一線。但是,東晉趁著北方征伐的時機,佔領了秦嶺、淮河一線大量的戰略要地。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在南邊,東晉佔據著南陽、襄陽、荊州等要地,幾乎佔據了整個南襄隘道,在淮河地區,東晉還佔領著彭城、下邳、壽春等地。

總結起來就是:前秦此次要想攻下東晉的首都建康,就必須先將這些關鍵城市拿下,以淮河地區為基地,在繼續向南進攻。

淝水之戰前奏

苻堅的軍事部署也在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行。在西面的荊州方向,以攻佔南陽、襄陽為目標;在東面,以攻佔淮陰等要地為目標,目的是控制淮河地區。

前秦發動的此次戰爭結局有喜有憂。

好消息是前秦的西面戰場順利佔領了南陽和襄陽,也就意味著打通了漢江通往長江的通道,前秦給東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壞消息是在東面戰場,前秦前期已經攻克了既定的目標淮陰等地,獲得了淮河上的立足點。甚至已經兵臨廣陵,也就是現在的蘇州。但是,由於東晉軍隊的反攻,前秦的軍隊又被趕回了淮河以北,前秦最後只佔據了淮北重鎮彭城。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此時的東晉面臨的壓力並不小,西面諸多戰略要地的丟失讓東晉的防禦捉襟見肘,此時的處境和當年西晉滅東吳時的東吳極其相似。

東晉和東吳的西面戰場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東面戰場。當年西晉有用壽春、淮陰等地,邊境線在淮河與長江之間,而如今的東晉情況要稍好一些,邊境線在更北方一些。

就是這一點點的區別,成就了東晉淝水之戰的奇蹟。

淝水之戰始末

五年後,也就是公元383年,苻堅下定決心完成一次規模巨大的協同作戰,目標是滅掉東晉。此次的協同作戰和西晉滅東吳的策略基本一致。

前秦的兵馬分成四路大軍:

第一路是從四川沿江而下的水軍,目標是從水路直搗東晉都城建業。

第二路是在襄陽集結的陸軍,主要進攻荊州境內的據點,同時配合第一路水軍完成順江而下的任務。

第三路是苻堅率領的主力軍,負責從中原南部的項城進攻壽陽,再沿巢淝水道攻佔東晉的重鎮歷陽,再從當塗附近過江進攻建康。

第四路是從彭城出發的部隊,沿泗水進入淮河,攻下廣陵,再攻建康。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在東晉方面,為了對付苻堅,將軍隊分成東西兩部,西邊以荊州為中心,由桓衝指揮,東部以江淮為中心,由謝安指揮。

東晉的軍隊人數本來就比前秦的人數少,更要命的是,東晉的軍隊數量分配是錯配的,西面東晉有十萬人,東面東晉有八萬人,結果前秦的主力放在了東面,也就意味著東晉更少的人數對抗更多的敵人。

這樣來看,前秦從數量到戰略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又有西晉滅吳的先例在,似乎是勝券在握。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苻堅的軍隊按照計劃開始進攻,最初還較為順利,但是沒過多久就出現了問題。因為軍隊作戰區域非常大,各路軍隊之間需要協調的消息沒有及時傳達,導致苻堅軍隊在配合上出現很大的問題。進軍速度快的,已經鏖戰很久;進軍速度慢的,還在後面晃晃悠悠。

此時,淮河流域的泥沼起作用了。

由於地形複雜造成的異動緩慢,在進軍壽陽的過程中,苻堅來不及等待後面的軍隊,突然決定速戰速決,在大軍還沒有集結完畢時,就率領一部分軍隊向壽陽快速行軍。這樣,前秦軍隊的數量優勢就沒有了,甚至變成了劣勢。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雙方軍隊在肥水河邊相遇了。

對東晉來說,最好的時機必然是等前秦軍隊還沒有集結好時發起攻擊,將苻堅軍隊一舉擊潰,再分別擊破其他軍隊。但是東晉的指揮官謝玄卻向苻堅提出一個建議:前秦軍隊暫時後退,讓東晉軍隊過河,雙方再進行決戰。苻堅覺得,東晉軍隊過河後沒有退路,可以趁此機會全殲東晉軍隊,苻堅就同意了。

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關鍵在於淮河得失

誰知東晉安排人在苻堅軍隊後面大喊"秦軍敗了",苻堅的軍隊頓時亂了陣腳,無法有效指揮,被東晉軍隊瘋狂掩殺。肥水之戰,苻堅大敗而回。

總結

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東晉能夠用少量兵力大敗前秦苻堅,裡面有謝安謝玄的足智多謀,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淮河防線。

對比西晉滅吳和前秦攻打東晉這兩場戰役,我們會發現兩者非常相似,前秦幾乎是照搬西晉的套路,但是唯一的區別就是東晉的防線比東吳的防線要更向北一些,也就是淮河流域。

決定淝水之戰的勝負更多的是,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緩衝了前秦的進攻鋒芒,到達肥水的前秦軍隊已是強弩之末。

淝水之戰後,人們更加認識到決定南方命運的防線不在長江,而在淮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