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角度看懂納博科夫《洛麗塔》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長篇小說《洛麗塔》,是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也有頗有爭議的一部作品。

具有爭議的部分是作品的內容,這部作品講述一箇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戀愛的故事。

廣受關注的原因,是《洛麗塔》作為一部文學作品,體現出表達人性,批判現實,以及與眾不同的創作手法,是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經典。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看它的內容是一方面,體現作品價值的地方在於,作者通過創作作品想要表達的深層次內涵是什麼,以及它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示。

當看懂納博科夫《洛麗塔》之後,這部作品所具有的文學性章顯出光芒萬丈的魅力。雖然譯本多有繁雜冗長的句子,但也不影響我們對《洛麗塔》文學價值的肯定。


三個角度看懂納博科夫《洛麗塔》


01 納博科夫把小說寫成了“現實”,這是《洛麗塔》頗有爭議的誘因,也是體現作者寫作功力的地方

讀《洛麗塔》這部作品時,會被納博科夫深入淺出的敘事角度所“迷惑”,根據序言和內容,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在“現實”的事情。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從法國移民到美國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獄中交待他一生的經歷,他的坦白被委託給律師出版,作品的整個內容,就是亨伯特在講述他自己的故事。

這個敘事角度,納博科夫“煞有介事”地以出版人小約翰·博士的角度寫了序文,意在告訴讀者這本書是受亨伯特的委託,併為了文本的閱讀效果,表示糾正文中的語法錯誤,隱晦事件中的真實人名。

接著亨伯特的敘述就開始了,作品從始至終,都是亨伯特以個人的角度在講述事情的經過,使讀者信以為這是一個在獄中受到審判的人的自白。

其實這是作者納博科夫的創作高明之處,讓人們以為這本書的作者是亨伯特,而不是納博科夫他自己。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就會不由得產生疑問,這是納博科夫替亨伯特出版的書,還是小約翰·博士就是納博科夫,這本書的原作者是亨伯特?

甚至書中多處註解,標註的是引用納博科夫的言語或作品。

納博科夫作為旁觀者將“作者”讓於他人,站在讀者,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故事內容本身的發展脈絡,看似脫離創作又讓讀者在小說中能體會到他語言運用的獨特魅力。

這就是作者的創作功力所在,不動聲色地把人們拉到他塑造的小說當中去,為故事的主角亨伯特感到憤慨與不恥,為少女洛麗塔感到不幸與惋惜。

那麼,納博科夫為什麼要創作一部這樣有爭議的作品呢?


三個角度看懂納博科夫《洛麗塔》


02 納博科夫通過《洛麗塔》,意在批判現實,揭露悲劇背後的人性慾望,好的文學作品在於它更深層次的文學價值

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從創作的時代背景出發,更在於作品背後所要告訴人們的內涵與意義。而其深遠的意義能夠啟發後人,並源遠流長。

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也是同樣,表面上作品講的是中年男子與少女的畸形戀情,實際上透過這件事本身,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對於現實的批判,對於人性慾望深刻洞察。

首先,納博科夫對於現實的批判,要從《洛麗塔》的創作背景來看。

納博科夫是一位俄裔美籍作家,1955年創作《洛麗塔》,在作品中作者對於美國現實的批判是不遺餘力的。

最為明顯之處是洛麗塔參加的夏令營。上個世紀20年代之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美國盛行,許多教育機構在 “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下,紛紛利用學校假期組織各種營地活動。

洛麗塔參加的夏令營就是以這樣的教育理念為嚮導,標榜的是整潔、衛生,注重發展“健康的個性”的營地活動,實際上營地不是廣告上宣傳的那樣。

洛麗塔被允許發展個性,喜歡“游泳和划船”,實際上是以女孩子的座右銘“我是雄性動物的朋友”,做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

納博科夫批判的是杜威實用教育思想下的空洞與虛偽,不僅如此,他還借用“汽車旅館”的描述批判社會生活的粗俗與不堪。

其次,通過《洛麗塔》這部作品,納博科夫用細膩的筆觸將人性慾望描寫地淋漓盡致。

亨伯特在少年時期,與14歲少女安娜貝爾相戀,不幸的是,安娜貝爾因傷害病逝,這件事自此在亨伯特心中留下陰影。

亨伯特遇到12歲少女洛麗塔,併為了得到她,與其母親夏洛特結婚。夏洛特死後,亨伯特帶洛麗塔自駕遊歷美國。

最後,亨伯特以洛麗塔繼父的名義,將引洛麗塔出走的男人奎爾蒂殺死。這是亨伯特在自述時向我們講述的故事,這無疑是個悲慘的結局。

而悲劇源於人性的慾望。亨伯特由於慾望的驅使,做出追求年輕少女而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的境地。

《洛麗塔》表面上看是一本情色小說,實際上它是作者借用這個表現手法來表達人性,表達人與世界的衝突、矛盾和失敗。當人性完全被慾望驅使,註定是悲慘結局。


三個角度看懂納博科夫《洛麗塔》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03 納博科夫在寫作技巧上爐火純青,讓人歎為觀止的是《洛麗塔》獨特的語言魅力

不論是亨伯特為自己的行為做語言上的美化或找尋理論依據,還是作者自然而然地創作發揮,作品中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和淵博的知識。

很多讀者說,這本書很難讀。曾看到一條評論說,書中的“註釋”就像人的牙齒吃完飯之後塞進的菜葉。

的確,每讀到作者註釋的地方,都要看一下注釋內容。每一次看註釋內容,就覺得作者知識淵博。

《洛麗塔》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本文學著作,大量地引用名人名言,一方面作者在為語言運用找依據,另一方面作者在“反諷”的寫作技巧上更勝一籌。

小說主人公亨伯特把自己與洛麗塔的愛情找到效仿的對象,比作埃德加·愛倫·坡與阿娜貝爾·李的愛情故事,亨伯特把自己化身為但丁、彼特拉克等文學大家的一員,並且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弗洛伊德理論的現實體現,使讀者相信這樣的愛情故事可以真實發生在現實中。

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厲害之處,讀者在閱讀《洛麗塔》的過程中,發現亨伯特的想法和行為都有“先賢”的出處,感覺亨伯特有理有據,他是無辜的受害者。

總結

《洛麗塔》不是一本情色小說,它是一本文學著作。

作者納博科夫把小說寫成了“真實”的故事,意在批判現實,揭露人性的慾望。

雖然作品中多處言語出處和註釋,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但毫無疑問,正是納博科夫的博識與寫作技巧,使《洛麗塔》可以成為後現代主義的文學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