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與蘿莉控有哪些不同?|保護孩子不受侵犯的五大法則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洛麗塔》中,主人公亨伯特患有戀童癖,對九至十四歲的性感少女具有無法剋制的慾望,並且一步步沉迷接近女孩洛麗塔。這部書在1955年首次出版,引起了巨大反響。現如今,戀童癖依舊是危險且不易識別的,那到底該如何識別戀童癖並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侵犯呢?

戀童癖與蘿莉控有哪些不同?|保護孩子不受侵犯的五大法則

什麼是戀童癖?

戀童癖是一種以未成年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戀童癖被正式命名為戀童障礙(pedophilic disorder),並將其定義為對青春期前(一般指13歲以下)的兒童擁有強烈且反覆的性衝動和幻想,且已就這種性衝動採取行動或受其困擾(比如人際關係受阻)的人。目前,此類人群以男性居多,且他們往往對男女兒童均具有性衝動。

戀童癖有哪些不廣為人知的特點?

• 戀童癖可能是一種“天生的取向”。

研究發現,戀童者中左撇子的比例高出普通人群,且戀童癖者的大腦中的白質(灰質構成大腦,白質在灰質之間傳輸信號)異於常人

這些科學研究的發現,都指向一個越來越被學界接受的結論,即戀童是一種天生的"取向",但目前未被證實。當然,其他心理因素或者性格缺陷等也會引發戀童心理。

• 戀童癖不同於雙性戀

雖然戀童癖對男童女童都可能產生性幻想,但與雙性戀不同,戀童癖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性取向,研究者更確切地稱之為“年齡取向”。

有一項多分析研究顯示,關於戀童癖的治療(如化學閹割等),都“無法改變戀童癖者對孩子的性取向”。即戀童癖男性即使注射了雌性激素,仍可能會對女孩子或者男孩子產生性幻想。他們是對孩子這類特定的人群有病態的迷戀。

• 戀童癖不一定會性侵兒童

有戀童癖的人,除了已經構成犯罪的一類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行為上並沒有真正性侵過兒童。他們有的在極力隱忍自己慾望,有的可能會訴諸玩偶等來進行發洩。

戀童癖與蘿莉控有哪些不同?|保護孩子不受侵犯的五大法則

圖自Pexels

戀童癖與正太/蘿莉控有什麼區別?

蘿莉這一詞正源於《洛麗塔》中女主角的名字,經常被用來指年紀小或身材嬌小可愛的女孩,尤其是第二性徵已有第一次發育但未完全發育的女孩。在動漫中,往往以正太稱呼男童,以蘿莉稱呼女童,因此極傾向愛護男童的人叫正太控,愛護女童則叫蘿莉控。

但是蘿莉/正太控在本質上與戀童癖是不同的,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 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同

蘿莉/正太控不會讓喜歡的蘿莉/正太受傷害,會對其加以保護;但戀童癖卻可能會折磨乃至強暴甚至殺死兒童。

• 對孩子的情感不同

蘿莉/正太控往往是對孩子一種真心的喜歡、欣賞,並渴望看到其成長,或者單純覺得年幼的孩子很萌,甚至有將其視為女兒/兒子的心理。而戀童癖則會對幼童產生性幻想並可能付諸實踐,他們眼中的兒童是與他們地位平等的戀人。

• 性質不同

戀童癖本身是一種病理性的性偏好,往往秘而不宣,而蘿莉/正太控則是一種正常的偏好,在大眾尤其是宅男群體中很常見。

戀童癖與蘿莉控有哪些不同?|保護孩子不受侵犯的五大法則

圖自Pexels

作為家長,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戀童者侵害?

1. 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

確保你知道你的孩子與誰待在一起,與哪些成年人定期接觸,並且在朋友家裡做了些什麼。家長平時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像朋友般自然相處,從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這樣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更有可能向父母求助。

2. 參與孩子的活動

有戀童癖的人往往喜歡尋找那些家長關注度不夠的小孩下手,並且喜歡參與孩子比較多的活動。所以多多參與孩子的活動,不僅可以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也可以減少壞人的可乘之機。

3. 留心身邊的人

不僅僅是陌生人,對身邊的熟人或者同一個社區的人等也要保持警惕,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對孩子很有興趣的人。有些小跡象需要特別留意,比如一個人家中並沒有孩子,卻有很多兒童玩具/遊戲。

4.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

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關注到孩子的生活,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使孩子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別人不能對自己做的。許多戀童者通過將孩子隱私部位描述成其他詞彙來誘導孩子,所以使孩子對身體有正確的認知極其重要。

5. 教會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

直覺是我們自然的防衛系統,並且隨著年齡增長會更強烈。讓孩子明白一點,如果感到不舒服,就抗議掙脫;如果對做某件事不確定,就先不要做;如果不想跟某個人走,就不要走。學會拒絕,跟禮貌比起來,安全更為重要。

正如電影《熔爐》中所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作為家長,更應用知識武裝自己,用行動和謹慎守護我們的孩子,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歡迎關注頭條號"家有寶寶學心理”——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專業的親子育兒心理社區,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