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關注我,學習更多攝影知識。

關於攝影“乾貨”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這個問題 ,我想還是要看讀者的個人攝影知識掌握情況、個人理解能力、個人攝影知識需求狀況等來進行判斷。

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European Kingfisher on a camera France

知識掌握水平

分兩種情況:

其一,如果你是一個已經掌握豐富攝影知識以及技巧的資深攝影師,普通的所謂攝影乾貨其實對你而言早已經爛熟於心,這時候那些較常見、基礎的攝影“乾貨”文章對你而言可能就像大學老師看小學生的作文,水得不能再水了。試想一下,一個從事攝影行業多年的老攝影,在閱讀一篇介紹“通過曲線調亮畫面的小技巧”、“如何藉助圖層蒙版單獨提亮人物膚色”等攝影后期“乾貨”文章時,即便能夠體諒一些零基礎小白的知識水平而免於嗤之以鼻,但是我想他也絕不會認為這樣的文章“乾貨”滿滿。

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自行車與草籃子

其二,如果你是剛剛接觸攝影的“小白”,剛剛拿到相機,平時只會使用自動擋拍攝,甚至連什麼是光圈、感光度、快門都不瞭解,對PS一無所知。那當你看到一篇“介紹手動擋拍攝要點”、“如何使用camera raw濾鏡進行修圖和調色”的文章時,確實是會感到乾貨滿滿。回想我第一次看教程知道可以利用圖層蒙版套個藍天的時候,那感覺簡直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在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廟斯里蘭卡安曼。

個人理解能力

一篇文章到底是不是“乾貨”,我認為可以分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就是這個文章本身在敘述上是否清晰有邏輯,講述的知識點是否準確、科學、實用,其實也就是文章的質量問題。如果文章本身質量沒有問題,介紹的也確實是一些對大部分人會比較實用的內容,那麼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應該可以算得上是“有乾貨”。而主觀因素方面,則主要指的是看的人的理解能力,假如文章確實本身質量良好,而涉及到的也是讀者未曾掌握或者想要掌握的知識和技巧,但是因讀者個人理解問題沒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那即便這個文章再多“乾貨”對他而言也只會是看不懂的“水貨”一篇。

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個人需求狀況

我們知道,一篇文章有沒有乾貨是讀這篇文章的人做出的判斷和評估,本身有一定主觀性。如果文章中的知識點是讀者所想要了解的,正好能夠滿足他對相關攝影知識點需求的,這對於他而言就是“乾貨”;反之,如果讀者對於文章中的攝影知識剛好不需要或者不感興趣,那這個文章則無法被其納入“乾貨”的範疇。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攝影后期修圖師他只想瞭解一些跟後期修圖有關的內容,而這篇攝影文章中通篇都是介紹攝影師與模特在拍攝過程中的溝通配合技巧等,就算你文章乾貨再多,技巧再實用,而且他也都能看得懂,但這不會是他所需要的“乾貨”文章。

通常標註攝影“乾貨”的文章,到底是“乾貨”?還是“水貨”?

模糊散景的肥皂泡

綜上,一篇攝影“乾貨”文章究竟有沒有“乾貨”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從讀者個人知識掌握度、讀者個人理解能力以及讀者對攝影知識需求狀況等來綜合考慮。

「分享攝影乾貨,學習攝影技巧,提升攝影技術,關注我,攝影愛好者阿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