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鄭成功再多活二十年,能不能拿下菲律賓?

用戶101446439415


毫無疑問,鄭成功多活二十年是有一定幾率拿下菲律賓的,但鄭氏卻很難在東南亞立足建國,因為大清王朝不會允許這個明朝遺老長期存在下去,康熙執意要收回臺灣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便他躲到菲律賓也難逃覆滅。

很多人否定鄭成功能拿下菲律賓的理由就是海盜“林鳳”的失敗教訓,但筆者覺得鄭成功不是林鳳,大清朝也不是明朝,兩者的可比性並不大,西班牙也不是那個西班牙了。

首先了解一下,林鳳在萬曆2年(1574)年帶領4000兵力和62艘船進攻呂宋島上的西班牙殖民者,這期間西班牙人的準備並不充足(1556年西班牙剛剛佔領菲律賓),守衛都城馬尼拉的西軍只有可憐的1000人,因此被打的岌岌可危,林鳳甚至建立了都城,建國號為漢。

可在關鍵時刻明朝支持起了西班牙,因為林鳳是海盜出身,明朝自己也將其視為心腹大患,這點不難理解,因為明軍痛恨的不只是倭寇,對流竄在海上的漢人海盜也同樣深惡痛絕。

林鳳早年以開拓海上貿易發家,這嚴重衝擊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海上貿易,他甚至拉起部隊,與前來圍剿的明軍在沿海地區長期激戰,因此明軍不希望他在菲律賓做大做強,反而將西班牙視為可以聯合的盟友。

在呂宋島之戰爆發的第二年,明軍派出名為吳慕康的將領,協助西班牙殖民軍圍剿立足未穩的林鳳,最終導致林鳳失敗。

明朝的支持對林鳳與西班牙人的戰爭有多少意義呢?在戰爭期間明朝允許西班牙在邊境貿易,為西班牙人提供了必要的作戰和生活物資,畢竟它的武器裝備和給養不可能大老遠的從本土運來,這是西班牙能剿滅林鳳的主要原因;

同樣的道理,假如大清王朝也全力支持西班牙圍剿菲律賓上的鄭成功,他絕不可能堅持太久。

當然了,鄭成功也有林鳳不具備的優勢,有可能讓他短時間割據菲律賓。

16世紀時西班牙國力蒸蒸日上,有能力在地球的另一面開拓殖民地,林鳳與全盛時期的西班牙爭奪菲律賓本來勝算就不大,這也是個不能忽略的原因。

可當時間到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1661年就不一樣了,這時候的西班牙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它在16世紀中期就已經在衰落了。

(西班牙帝國版圖)

西班牙的瘋狂殖民離不開本土在歐洲的強大國力,作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它有能力維持在歐洲的本土的安全,可當1556年哈布斯堡王朝分裂之後,西班牙在歐洲就變得岌岌可危了,它建立的海上帝國也開始了崩塌之路。

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都是麻煩不斷,和葡萄牙爭奪海外霸權、鎮壓尼德蘭反叛、介入法國內戰等等嚴重消耗了這個國家的國力,尤其是1588年的無敵艦隊覆滅和1618年的30年戰爭讓它無力確保在葡萄牙的統治了。

更要命的是,來自美洲的金、銀和寶石在1630年之後產能嚴重下降,西班牙已經無法籌集軍費進行殖民戰爭了。最後是它的人口減少和通貨膨脹(大量美洲金銀導致整個歐洲陷入嚴重的通貨膨脹),總之到1661年鄭成功在臺灣站穩腳跟時,西班牙已經不可能像剿滅林鳳那樣對付鄭成功了!他真的很有可能佔領整個菲律賓。

可即便是鄭成功佔領菲律賓又能如何呢?以康熙追繳明朝殘餘的決心,他不可能放任鄭氏在海上做大,就像鄭經守不住臺灣一樣,這個家族一樣守不住菲律賓。


兵器世界


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在臺灣島以南,有一組如碎珍珠一般的群島,那就是菲律賓。菲律賓隔巴士海峽北望臺灣島,在其為數眾多的島嶼中以呂宋的開發程度最高。

公元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緊接著一項大膽的冒險計劃出現在鄭氏集團內部,即越過巴士海峽,從西班牙人手中拿下菲律賓。此前由於清軍在陸地的軍事勝利,鄭成功只能退守金門和廈門兩島,而數十萬軍隊的糧餉後勤顯然不能指望這兩處小島來籌措。順治十八年,鄭軍果斷向臺灣島發起攻擊並試圖依靠該島堅持抗清鬥爭,可惜趕走荷蘭人之後鄭成功才發現自己面臨的後勤壓力並沒有減輕多少。

此前荷蘭人對臺灣始終以貿易中轉和蔗糖種植為主,糧產耕地的開發相對滯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佔領菲律賓不但可以為龐大的軍隊提供補給,而且還能與臺灣構成掎角之勢,如此一來足以形成同大陸分庭抗禮的海洋帝國。然而儘管前景誘人,但在計劃提出僅僅四個月之後國姓爺便撒手人寰,隨之針對菲律賓的遠征也不了了之,那麼假使鄭成功未死,該方案有可能付諸實施嗎?可能性有,但兵力捉襟見肘。
打臺灣的時候鄭成功出動了2萬5千名水手和士兵,顯然這個數字與鼎盛時期的80萬反清復明軍隊相比已經大幅縮水,但卻也是鄭氏所能調集兵力的極限。

打完荷蘭人,去掉因為不適應熱帶氣候而減員以及留駐臺灣進行守備和屯田的士兵之後,鄭軍要遠征馬尼拉的話兵力不多,如果他多活十年二十年,兵力或許能達到幾萬人。此時盤踞在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有8000步兵和100騎兵,儘管與鄭軍相比略遜一籌,但主客場地位不同,鄭軍的勝算仍舊微乎其微。而且當初守衛臺灣的荷蘭士兵總共只有2千人,已經令兩萬多名鄭軍大感頭疼,此刻坐擁8000多裝備精良的西班牙軍更有理由讓幾萬名鄭軍有苦難言。
常言說“糧草未動,兵馬先行”,戰爭很多情況下比拼的就是後勤。介於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寬達400公里,而亞洲大陸與臺灣島之間的海峽約200公里寬,即便是同等條件下,征服菲律賓也要比收復臺灣付出的努力倍增。

從金門和廈門起航抵達臺灣的過程中可以在澎湖中轉停靠,但巴士海峽中間除了波濤洶湧的大海,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以補充給養的站點。除此之外,呂宋島的統治中心馬尼拉在島嶼的南部,即便鄭軍成功登陸北岸,也要繼續南行200公里才能抵達馬尼拉城下,屆時恐怕早已是強弩之末。
當初鄭軍收復臺灣之時曾受阻於熱蘭遮這樣的歐式城堡,而在西班牙手中經營多年的聖地亞哥稜堡遠比熱蘭遮城堅固,在這種情況下短於攻城的鄭軍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攻陷要塞就是一個未知數。也許有人會說鄭軍人多,可以圍而不打,等城內的糧食吃完了自然只能投降,但問題是西班牙人算是主場作戰,結果很有可能是別人糧食沒有吃完,自己的後勤首先告罄。

有些野史歷來喜歡把菲律賓的土著和僑民描繪成備受西班牙欺凌的角色,而鄭氏大軍彷彿解放者一般受到歡迎。但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麼回事,從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到鄭成功時代,中間已經過去一百多年,這些遠道而來的歐洲人在剝削當地的同時也在持續進行著文化改造。據史料來看,彼時有大批的菲律賓土著已經皈依天主教,其對西班牙主人的認同要強於對鄭氏等外來者的認同。
總的來說,如果鄭成功多活十年二十年,有機會南下呂宋島,有擊敗西班牙人佔據呂宋島的可能性,但成功的概率不是很大。

地圖帝


不會 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 對增加陸地領土 以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有興趣 海外殖民是損失賦稅人口所以官方不會鼓勵 而重農抑商的傳統使得通過海外貿易獲得財富的機會減少 別說菲律賓 就是臺灣也是明末才由鄭成功開始實際控制等。

鄭成功和其子鄭經都曾經有攻佔菲律賓的打算,不過因為鄭成功猝然逝世和三藩之亂擱置了,鼎盛時期的鄭家軍在當時的東亞算什麼狀態的存在,菲律賓被西班牙人經營了上百年,完全不是臺灣的荷蘭人能比的,鄭成功真有攻佔菲律賓的軍事實力麼,當時歐洲殖民者在東南亞已經相當強橫了吧。


142001965


鄭成功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浙、閩、粵東南沿海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

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至東 南亞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

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欲取菲律賓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餘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後,4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

他一面撫卹安置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便到時可裡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   

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子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率軍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沒出兵菲律賓。


陳柱


不能,荷蘭人當時還不是國姓爺那幾條船能招惹的起的


坐在石頭上的胖子


先把自己的領地守住再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