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郑成功再多活二十年,能不能拿下菲律宾?

用户101446439415


毫无疑问,郑成功多活二十年是有一定几率拿下菲律宾的,但郑氏却很难在东南亚立足建国,因为大清王朝不会允许这个明朝遗老长期存在下去,康熙执意要收回台湾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便他躲到菲律宾也难逃覆灭。

很多人否定郑成功能拿下菲律宾的理由就是海盗“林凤”的失败教训,但笔者觉得郑成功不是林凤,大清朝也不是明朝,两者的可比性并不大,西班牙也不是那个西班牙了。

首先了解一下,林凤在万历2年(1574)年带领4000兵力和62艘船进攻吕宋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这期间西班牙人的准备并不充足(1556年西班牙刚刚占领菲律宾),守卫都城马尼拉的西军只有可怜的1000人,因此被打的岌岌可危,林凤甚至建立了都城,建国号为汉。

可在关键时刻明朝支持起了西班牙,因为林凤是海盗出身,明朝自己也将其视为心腹大患,这点不难理解,因为明军痛恨的不只是倭寇,对流窜在海上的汉人海盗也同样深恶痛绝。

林凤早年以开拓海上贸易发家,这严重冲击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海上贸易,他甚至拉起部队,与前来围剿的明军在沿海地区长期激战,因此明军不希望他在菲律宾做大做强,反而将西班牙视为可以联合的盟友。

在吕宋岛之战爆发的第二年,明军派出名为吴慕康的将领,协助西班牙殖民军围剿立足未稳的林凤,最终导致林凤失败。

明朝的支持对林凤与西班牙人的战争有多少意义呢?在战争期间明朝允许西班牙在边境贸易,为西班牙人提供了必要的作战和生活物资,毕竟它的武器装备和给养不可能大老远的从本土运来,这是西班牙能剿灭林凤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假如大清王朝也全力支持西班牙围剿菲律宾上的郑成功,他绝不可能坚持太久。

当然了,郑成功也有林凤不具备的优势,有可能让他短时间割据菲律宾。

16世纪时西班牙国力蒸蒸日上,有能力在地球的另一面开拓殖民地,林凤与全盛时期的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本来胜算就不大,这也是个不能忽略的原因。

可当时间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1661年就不一样了,这时候的西班牙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它在16世纪中期就已经在衰落了。

(西班牙帝国版图)

西班牙的疯狂殖民离不开本土在欧洲的强大国力,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它有能力维持在欧洲的本土的安全,可当1556年哈布斯堡王朝分裂之后,西班牙在欧洲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它建立的海上帝国也开始了崩塌之路。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都是麻烦不断,和葡萄牙争夺海外霸权、镇压尼德兰反叛、介入法国内战等等严重消耗了这个国家的国力,尤其是1588年的无敌舰队覆灭和1618年的30年战争让它无力确保在葡萄牙的统治了。

更要命的是,来自美洲的金、银和宝石在1630年之后产能严重下降,西班牙已经无法筹集军费进行殖民战争了。最后是它的人口减少和通货膨胀(大量美洲金银导致整个欧洲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总之到1661年郑成功在台湾站稳脚跟时,西班牙已经不可能像剿灭林凤那样对付郑成功了!他真的很有可能占领整个菲律宾。

可即便是郑成功占领菲律宾又能如何呢?以康熙追缴明朝残余的决心,他不可能放任郑氏在海上做大,就像郑经守不住台湾一样,这个家族一样守不住菲律宾。


兵器世界


看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在台湾岛以南,有一组如碎珍珠一般的群岛,那就是菲律宾。菲律宾隔巴士海峡北望台湾岛,在其为数众多的岛屿中以吕宋的开发程度最高。

公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紧接着一项大胆的冒险计划出现在郑氏集团内部,即越过巴士海峡,从西班牙人手中拿下菲律宾。此前由于清军在陆地的军事胜利,郑成功只能退守金门和厦门两岛,而数十万军队的粮饷后勤显然不能指望这两处小岛来筹措。顺治十八年,郑军果断向台湾岛发起攻击并试图依靠该岛坚持抗清斗争,可惜赶走荷兰人之后郑成功才发现自己面临的后勤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

此前荷兰人对台湾始终以贸易中转和蔗糖种植为主,粮产耕地的开发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占领菲律宾不但可以为庞大的军队提供补给,而且还能与台湾构成掎角之势,如此一来足以形成同大陆分庭抗礼的海洋帝国。然而尽管前景诱人,但在计划提出仅仅四个月之后国姓爷便撒手人寰,随之针对菲律宾的远征也不了了之,那么假使郑成功未死,该方案有可能付诸实施吗?可能性有,但兵力捉襟见肘。
打台湾的时候郑成功出动了2万5千名水手和士兵,显然这个数字与鼎盛时期的80万反清复明军队相比已经大幅缩水,但却也是郑氏所能调集兵力的极限。

打完荷兰人,去掉因为不适应热带气候而减员以及留驻台湾进行守备和屯田的士兵之后,郑军要远征马尼拉的话兵力不多,如果他多活十年二十年,兵力或许能达到几万人。此时盘踞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有8000步兵和100骑兵,尽管与郑军相比略逊一筹,但主客场地位不同,郑军的胜算仍旧微乎其微。而且当初守卫台湾的荷兰士兵总共只有2千人,已经令两万多名郑军大感头疼,此刻坐拥8000多装备精良的西班牙军更有理由让几万名郑军有苦难言。
常言说“粮草未动,兵马先行”,战争很多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后勤。介于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宽达400公里,而亚洲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海峡约200公里宽,即便是同等条件下,征服菲律宾也要比收复台湾付出的努力倍增。

从金门和厦门起航抵达台湾的过程中可以在澎湖中转停靠,但巴士海峡中间除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以补充给养的站点。除此之外,吕宋岛的统治中心马尼拉在岛屿的南部,即便郑军成功登陆北岸,也要继续南行200公里才能抵达马尼拉城下,届时恐怕早已是强弩之末。
当初郑军收复台湾之时曾受阻于热兰遮这样的欧式城堡,而在西班牙手中经营多年的圣地亚哥棱堡远比热兰遮城坚固,在这种情况下短于攻城的郑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攻陷要塞就是一个未知数。也许有人会说郑军人多,可以围而不打,等城内的粮食吃完了自然只能投降,但问题是西班牙人算是主场作战,结果很有可能是别人粮食没有吃完,自己的后勤首先告罄。

有些野史历来喜欢把菲律宾的土著和侨民描绘成备受西班牙欺凌的角色,而郑氏大军仿佛解放者一般受到欢迎。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么回事,从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到郑成功时代,中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这些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在剥削当地的同时也在持续进行着文化改造。据史料来看,彼时有大批的菲律宾土著已经皈依天主教,其对西班牙主人的认同要强于对郑氏等外来者的认同。
总的来说,如果郑成功多活十年二十年,有机会南下吕宋岛,有击败西班牙人占据吕宋岛的可能性,但成功的概率不是很大。

地图帝


不会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 对增加陆地领土 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有兴趣 海外殖民是损失赋税人口所以官方不会鼓励 而重农抑商的传统使得通过海外贸易获得财富的机会减少 别说菲律宾 就是台湾也是明末才由郑成功开始实际控制等。

郑成功和其子郑经都曾经有攻占菲律宾的打算,不过因为郑成功猝然逝世和三藩之乱搁置了,鼎盛时期的郑家军在当时的东亚算什么状态的存在,菲律宾被西班牙人经营了上百年,完全不是台湾的荷兰人能比的,郑成功真有攻占菲律宾的军事实力么,当时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已经相当强横了吧。


142001965


郑成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浙、闽、粤东南沿海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东 南亚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

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欲取菲律宾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4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

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   

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子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没出兵菲律宾。


陈柱


不能,荷兰人当时还不是国姓爷那几条船能招惹的起的


坐在石头上的胖子


先把自己的领地守住再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