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0余万军队北伐,功败垂成,为何没有能拿下南京城?

891536008


想攻克南京? 至少对于郑成功来说,真是太难为他了!

公元1659年郑成功北伐南京,可以算得上是南明王朝距离最远的一次收复国土的军事行动,当李定国在西南抗击清军主力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实现了自己最辉煌的一次北伐行动,如果得手攻克南京,整个长江以南将为之变色,明朝与清朝南北分界的局面将有可能形成,可偏偏在这场有可能决定难明命运的关键战役中,郑成功却走向了失败,并且输的一败涂地。



郑成功北伐南京之战,是郑成功起兵有史以来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次,号称80万大军北伐,威震江南沿海,尽管众所周知这所谓的80万只是一个牛皮吹破天的数字,实际兵力只有17万,但对于郑成功来说,这样的军事力量也走向了由史以来的巅峰,毕竟在明朝末年有哪个军事首领能拥有17万兵力?即便入关的清朝也不具备这样的力量,可这17万大军却为何没有帮助郑成功改变历史呢?

原因恐怕就在于,郑成功浩浩荡荡的17万大军虽有实数,但却不具备真正的质量。

在郑成功的军事生涯中,一直存在一个尴尬的问题,在海上他几乎无人能敌,但来到陆地上郑成功却打不过几个对手,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郑成功手握的军事力量中,陆军力量实在少得可怜,郑成功的大军以水军见长,但这也意味着他的军事力量包含了太大比例的水师力量,人数虽然雄厚,但剔除掉水上官兵,他能依靠的陆军力量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在1659年的北伐南京作战中,这个问题暴露的尤为明显。



在这场北伐作战中,郑成功出兵17万,大小战船近2000艘,但这也意味着他的十余万大军基本留在了水面,去掉2000多艘船只正常的船员炮手水手,真正剩下的陆上力量简直少的可怜,至少根据史料留下的数据来看,这17万大军当中,也仅仅包含铁人军8000,马队5000,也就是说郑成功的17万大军当中,也仅仅有8000披甲兵和5000骑兵,核心陆军力量不过13000人,占郑成功整个军事力量1/10都不到,比起满洲八旗1/3的官兵披甲,蒙古八旗1/5的官兵披甲,郑成功陆军力量的劣势,在这场战争中暴露的淋漓尽致,后人在分析这场战役时,将责任归咎于郑成功轻信了南京守将不久后会率军投降的谎言,可孰不知,假设郑成功不相信又能怎样?仅凭他手中一万多陆军力量,想攻克庞大的南京城?恐怕对于郑成功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梦想!



要知道两年后郑成功率军25000人围攻只有数百荷兰守军守卫的台湾城,也打了整整九个月之久,而在两年前郑成功企图率领为数不多的陆军围攻近两万守军把守的南京,对于郑成功而言恐怕是一个天大的挑战,因为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没有进攻过这样庞大的城市,事实上在兵临南京城下后郑成功停止进攻,不仅仅是轻信了守军的谎言,以他现有的军事力量在这样的城市面前实在是难以发挥,他也只能放缓进攻收复南京周边的城市,企图通过改变整个江苏的局势来迫使南京之战出现新的变化,只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遇,随着各地援军的到来,清军在海面上虽然难以与郑成功展开较量,但在南京的陆地上对付只有一万多陆军主力的郑成功,清军则完全绰绰有余,郑成功声势浩大的北伐作战,就在这样充满着无限的隐患中走向了失败。


辽宁资深球迷


郑成功根本没有十多万部队,他要真有这么多人就没必要对江宁围而不攻了。郑成功此次行动,总共动员了三千多条船,根据古代海船每船载员一百人左右的记录来看,郑成功此次军事行动可能只有四五万人。这也正常,郑成功的根据地也就是金厦弹丸之地,四五万部队已经是极限了。


虽然郑军水师无法同西方海军相提并论,但是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强的水师

至于这次郑成功兴师动众北伐的动机,主要有两点:

第一、清军主力在西南地区征讨李定国,后方空虚。当时由于孙可望因为内部斗争失败投奔清朝,并向清朝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因此清军集中了十余万大军远征西南,并且派遣了多个王爷和贝勒出征。应该说清朝是下了狠功夫,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李定国以及同其合流的南明小朝廷。


本来清军兵力就不多,所以往往只能玩这种集中兵力快速突击的战术,尽可能多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压缩敌人的战略空军,最终把敌军彻底消灭。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前线集中了太多的兵力,导致后方空虚,要不然郑成功怎么敢劳师远征。

第二、用军事行动向清朝施压,迫使清朝承认郑氏军阀的合法性。在明末清初,由于郑氏掌握着独立的经济利益,所以郑氏也逐渐成为地方实力派。所以郑芝龙、郑成功这对父子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证郑家的独立性,这样郑氏才能继续维持其经济利益。


但是清朝不是病急乱投医的南明小朝廷,清朝目的是统一天下,不是再给自己添个军阀,清朝当时已经有了四个军阀,而且此时入伙清朝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期,所以清朝不会再允许有军阀出现。虽然郑成功曾经向清朝透露自己的底线,也就是承认郑氏军阀并且给郑氏一块独立的根据地,他郑成功立即剃发称臣,并帮助清晨攻打南明。

不过,由于清朝和郑氏的结构性矛盾,所以清朝不会承认郑氏的存在,这也注定了郑氏和清朝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
不信中原不姓朱是不存在的,郑大木只是借着南明的旗号给自己找合法性罢了

郑大木为何会失败?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清军后方空虚,只能被迫和郑大木媾和,只能签订城下之盟,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正处于上升期的清朝,还不至于被一个小小的海贼王吓破胆。因为海贼王海上是条龙,上了岸未必能肛的过清军。
虽然清军江宁防御空虚,八旗绿营加起来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守军,按理说是根本守不住的,所以清军给郑大木去信一封,说清朝的法律太残酷啦,不守满三十天就要满门抄斩啦,你宽限几天,满三十天我就让出江宁。当然,清军这套说辞瞒不过郑大木这个老司机,但是郑大木按兵不动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郑大木也有自己的苦衷。

第一、郑军兵力不足。虽然郑军兵力远多于清军,但是并不足够围困江宁,郑军只是在南京的北部扎营,南部并没有被包围,出了兵力不足之外,再就是背靠长江,便于机动。
如果郑大木轻易攻城,清军必然会从南面的城门冲出来攻击郑军,对于郑大木来说,这会让他兵力不足的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之前郑大木就吃过这样的亏,所以他不会轻易攻城。

第二,郑军缺乏攻打城市的经验。之前郑军攻下的都是小城,对于攻打江宁这样设防严密的大城市并没有多少经验。

所以,郑大木选择了围困的方式,迫使清军让出城市。但是清军也没闲着,从北京派出的一万多八旗兵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清军仍然搜刮了几千人的部队,将守军加强到两万多人,这其中还包括轮换的八旗兵。当清军认为时机成熟之后,清军开始发起了反击。

清军摆开红衣大炮猛轰郑军营地,八旗绿营也从各个城门杀出,冲向郑军的营地。同时,清军也从水路发起了攻击,向郑军水师发起了冲击。经过一番苦战,清军最终大败郑军,郑军损失惨重,郑军前锋镇、中冲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中提督甘辉部、五军戎政张英部、左武卫镇、左虎卫镇、后提督万礼部、宣毅左镇等部队全军覆没,其他各部想必也有相当程度的损失,可以推测出郑军损失了两万多人的兵力,足够郑大木肉疼了。

所以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这个天下注定了还是清朝的,换句话说,这就是天意。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其实关于郑成功北伐“围困”南京城,说法很多。有的说“成功陈兵南京城外,以八十三营兵力,把南京团团围住”;有的说,“清朝总督郎廷佐困守南京城内,无力抵抗”;也有的说,郑成功“守困以待其降”,等等.......

郑成功真的包围南京城了么?

事实上,郑成功于顺治16年(1659)七月间统率大军到南京城外,虽然占据要冲,但并没有真正将南京城包围。据廖汉臣的《延平王北征考评》一文中所述,郑军仅仅堵住仪凤门至钟阜门之间,不把全城围困,又不遣将堵要道,以致苏松各地援军,源源入援。张煌言在《北征得失纪略》中记载此事时,深表遗憾地说:“延平大军围困石头城者已半月,初不闻发一簇射城中,而镇守润江督帅,亦未尝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阳、实南畿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苏松狡虏得长驱入石头。”

事实也是如此,正式因为郑成功没有吧全城围困起来,也没有堵截通往城内的咽喉要道,所以导致九江、安庆、池州、徽州等地的清军援军,直接开进南京城内,而崇明、金山、拓林、青村、南汇、川沙、宝河、福山等地的清军,也及时赶到了南京;就连远在杭州的驻防八旗,也长途跋涉赶到了南京。

郑军没有堵截要道,没有阻击清军援军,所以根本谈不上包围南京城。

郑成功在南京失利的原因

在郑成功的抗清活动中,北伐南京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他抗清生涯的顶点。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郑军的此次北伐最终失败,郑成功不得不退出长江,撤回金、厦二岛。其失利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就但当时的整个局势而言,清王朝的统治已经逐步得到巩固,特别是大西南永历朝廷的抗清力量被击败之后,清王朝统一全国已成必然,在这样的一个总趋势下,郑成功即便打下南京,也难以达到“复明”之目的,终究要成为清军下一个进攻目标,这种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已经对郑成功的北伐相当不利了。

其次,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开战的抗清斗争中,一方面他的力量确实壮大了起来,无论在兵力还是财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另一方面,由于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又牵制了清廷部分兵力,消耗了一部分财力,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抗清力量。但是,郑成功在十多年的抗清斗争中,虽然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多次用兵,与清军较量过几十次,打过不少胜仗,占领国不少城池,然而清廷援军一到,或清军进行反击,或金、厦二岛受到威胁,郑军就不得不弃城出海,退守金、厦。而且郑成功所采取的以海维嘉,以攻为守的战略,也只能在局部上做到以战养军,以战扩军,进而既保存自己,又牵制清军之目的。郑成功的势力,还远没有发展到足以割据一方,动摇清廷统治,或能左右闽、粤、浙三省局势的程度。所以郑成功此去北伐,从海上进军南京,必然会处于孤军无援的地步。

在全局上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然而在局部上,郑成功又犯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错误,暴露了本身的弱点,最终导致了南京战役的彻底失败,其失误和弱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军速度缓慢,丧失有利战机。在南京战役中,郑成功其实还是有不少战机的。6月18日前,当时西南得胜清军噶褚哈等部还没有赶到南京,南京清军仅仅是格格木的驻防八旗和郎廷佐标下的绿营,郑军完全可能强攻夺取南京。第二个战机是六月十八日以后的几天内,当时从西南来的八旗是分乘四十条大船赶来的,因而大部分官兵没有战马、甲胄、弓箭;第三个战机是七月十五日以前,当时苏松和浙江等各地援军尚未到齐,而清将梁化凤的援军于15日才赶到南京。以上几个有利战机,都因缓慢进军或围不攻,所以错过去了。郑成功大军5月18日到达崇明后,理应加快速度,特别是瓜、镇二役后,更应乘胜全速挺进,早达南京围城。但郑成功于7月12日才开始立营围城,前后用了四十二天 的时间,与清军回援的速度比起来,郑军简直就是龟速,从而使得南京清军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得以从容做好战斗的准备。

第二、错误的指导思想,导致了骄兵惨败。郑军到南京以后,首先应该把南京团团围住,然后截断交通要道,阻击各地援军,迫使南京投降,或者郑军登岸围城之后,应该全力攻城。但郑成功却按兵不动,消极等待,幻想清军自动投降。特别是自攻陷瓜州、镇江之后,郑军骄傲轻敌,对清军的一些明显行动,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三,郑军不善于陆战,也是这次战役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话史


郑成功北伐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是正统问题

南明政权经历了近40年,有四个皇帝一个监国。每个皇帝在位时间短,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发展,虽然反清复明,但是国力衰弱不足以与清军抗衡,所以虽然北伐也有些成效,但是掏空了国力。

政权更替快,则政权的正统性就存在问题。郑成功只是明朝旧臣,但是他也称帝,虽然号称“反清复明”,但是他的政权他是皇帝,没有明朝的皇亲宗室,所以他的这个“复明”已经变了。“反清复明”根基是复明,行动是反清,可是他的根基已经变了,所以采取的行动自然要失败。

二是擅长水战,陆战不足

郑成功一路北伐前期都很顺利,基本没有遇到大的阻击,这样连续胜利导致了北伐军产生轻敌的想法。可实际上他们遇到的并不是清军主力,郑成功已有轻敌的想法,想要一网打尽清军,所以给了清军喘息、集结、备战的机会。

真正的决战来临时,北伐军陆战显出劣势,清军优势凸现,加上之前轻敌,直接导致一败即便成溃败。

失败并没有摧毁郑成功的意志,他率领船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宝岛台湾。

“反清复明”北伐虽然失败,但是郑成功依然是民族的英雄。


上风舷


看过一部小说用作者的合理推测写成的情节,郑成功的陆战实力很强,镇江之战以步兵野战消灭数千八旗,在南京城下长时间不攻城并不是中了缓兵之计,而是要打造重炮,需要时间,他随船带了很多造炮的铜料,南京城高大坚固,清军又不敢出城,没有重炮很难攻下。郑成功为了免除士兵们的后顾之忧(担心远离后方根据地,留守的家属会受到清军的进攻威胁),把所有家属全部带到了南京城下和士兵团聚,并且住到了一起!想想看,打仗总会有人阵亡,士兵见惯了生死,不太会影响士气,可家属不一样,阵亡士兵的家属伤心哭哭啼啼,活着的士兵家属去看望,回来伤心的说给士兵听,士兵再去帮忙办丧事,整个军队变得士气低落。这可是作战前线,和家属住一起,还有什么军纪?渐渐的也不操练了,士兵跑去打猎的、钓鱼的~整个军营变得像个大杂院,清军都看出有问题了,刚开始以为是郑成功的诱敌之计,后来冒险赌一把出城夜袭,没想到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成功了,郑的几员大将没一个穿盔甲的,不是被杀就是被俘。郑成功想要召集军队,可士兵们都抢着先把家属护送上船,根本集结不起来,就这么败了。为什么郑成功和他的将领事先都没有意识到打仗带家属是错误的呢?因为他们的印象里,当年李自成、张献忠打仗也是带家属的啊,而且并没有出什么问题!他们不知道的是李、张的军队是分营制,行军打仗时士兵和家属分营,平时不准相见,士兵死了,家属也不知道,只有在攻下某地或某城时,会修整放假几天,和家属团聚,这几天的确是军纪全无,过了这几天,再次行军或打仗时,再次分营~~


认不认识我2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西贼闻之心胆摇


水军不习陆战,

甲士不敌精骑,

重炮少于蜻军,

待降错失良机。

其实,待蜻军完成主力集结后,野战有铁骑,攻防有红夷,郑军即使攻下南京也守不住。


白马非马1001


历史如大河,你只能顺流而不能逆流,自然犬规律。


风口浪尖7148


郑成功的军队海战厉害(他的父亲是海盗出身,海战有一套),陆战并不是八旗军的对手!


当年历史


清军当时陆上可以说无敌,只是不善水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