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刀可以代表中國刀?

羽翼蛇神


中國大刀!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大刀進行曲》激昂的旋律,每次聽到都會讓人熱血沸騰,讓我們不由得回想起抗戰時期,無數英雄的中華兒女,為捍衛民族尊嚴,保家衛國,舉起大刀向這日本侵略者的頭顱砍去。

大刀,沒有漢代環首刀那樣歷史久遠和劃時代意義;也沒有唐刀的造工精良、刀鋒犀利。乍看之下,大刀好像還真的無法與環首刀或是唐刀相媲美。

但大刀卻可以說是一種我國軍隊沿用時長最為長久的一款冷兵器,它從宋代時期便已開始成型,並且直到抗戰時期都還在使用。大刀的型制,來源於宋朝時期的“手刀”,此後經過歷代的發展,雖然形制和樣式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都保留了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適合劈砍等特點。

大刀同樣是我國所獨有,西方將之稱作“Chinesebroad-sword”,就是“中國寬劍”的意思。

大刀經歷我國飽受戰亂和磨難的艱苦歲月後,更是賦予了其更為厚重的歷史沉澱和意義。民國初年,雖然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也已逐漸實現了近現代化。但由於處於軍閥混戰的戰亂局面,各派勢力都需要極力擴充勢力,於是大刀這款老祖宗留下的,製造簡單、成本低廉的冷兵器,又重新走上戰場,成為地方勢力和許多雜牌軍隊的主要武器。

在日軍入侵之初,我們能看到,一批批前赴後繼的抗日將士,都是扛起大刀,就像著武裝到牙齒的日軍衝鋒,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29軍長城抗日大刀隊,這也是《大刀進行曲》的創作背景。

所以,如果讓我選一款刀,我會選大刀!



這些歷史要讀


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刀——牛尾刀

“牛尾刀”又稱為“官刀”,清晚期衙役標配製式武器。該刀揚名海內外,以至於老外認為中國刀就是這樣,而我們自己腦海裡第一印象的刀也是它。

再看看現在的刀術比賽,戲臺班子,民間刀術愛好者使用的花刀,無一例外全是“牛尾刀”。在影視劇中,可能不是最名貴武器。但是,它就像黃金配角一樣到處都是身影,也不管朝代對不對只要是刀那就該用它。

“牛尾刀”為什麼這樣出名?

刀身寬薄 手感輕 方便攜帶

“牛尾刀”是衙役的標配,就像現代警察用的手槍一樣,不是軍隊標配。該刀不適合劈甲,但對於布衣的老百姓來說,切肉割布那是綽綽有餘。再加上寬大的刀身,那震撼效果十分強勁。

清 侍衛佩刀

清 步戰刀

清 軍騎兵刀

長柄戰刀

容易得到 方便使用

清軍制式佩刀——步戰雙手刀,騎戰單手刀和一般士兵的長柄佩刀。這些刀都屬於官方造制,是精良的管制刀具。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得到,民間武術門派也沒法使用練習這些軍刀。而“牛尾刀”不一樣,一般鐵匠鋪就能製作,所以成了主要的刀術套路專用,這就為該刀推廣起了一個積極作用。


細談砸評


唐刀應該當之無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剛直不阿是一種美德,寧折不彎是一種氣質,勇往直前是一種精神,開拓進取是一種功績。而正是唐刀,將這四者以實物的形式盡情地展露出來,為中華民族大書特書了一段佳話。而今天的名刀日本武士刀,也是脫胎於唐刀,不過,到了宋朝以後,由於統治者禁止民間鍛造武器,唐刀這樣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當然放在第一位禁止,導致中國刀文化落後很多!唐刀具有形美、實用、簡潔等優點,也與中國傳統思想相契合。



黃海日記


御林軍刀

又稱斬馬刀,苗刀。(日本刀剋星)

電影《繡春刀I》中丁修大師兄耍的,就是這種刀。

刀身修長,一般在120釐米到160釐米之間,是地道武人習武用的刀。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故又名為苗刀,聞名海外。

苗刀,兼有刀和槍兩種兵器的優點,且可以單、雙手變換使用,能最大程度發揮出腰背的整體力量。

有的戚家軍使用的此刀,能長達近兩米。

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人稱倭刀剋星。

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

“苗刀用以衝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繼光得此刀法,傳之於部下,用於衝鋒陷陣,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震華夏。”

根據“抗倭刀法”,使用此刀,劈、刺、撩、斬、削、擋,用法極富變化,其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殺傷力極強。

加以刀法,中國苗刀在戰爭中殺敵致果,斬將搴旗,非一般兵器可比。











宛轉唐風


中國刀,以唐刀最具代表性。

所謂“漢劍唐刀”,談起中國刀劍文化,當屬這兩者最具代表性。


在歷史的沿革中,劍被人們賦予了文化氣息,因此地位在百兵之上。但若要說起歷史,刀的出現比劍還要稍早一些,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就是商代的銅刀。

(圖為商代蟬紋青銅刀,長67.9cm,本寬9.0cm,柄長11.4cm,歷經三千餘年,綠鏽未起,鋒銳依舊,是為商代第一刀,收藏於江西省博物館。)


青銅時代,由於銅相對較軟,沒法承受大力劈砍,並且刀的製作需要材料更多,也難以加工刀鋒,因此劍是主流。

到西漢末年,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在戰爭中,更注重追求兵器的“易發力”與“利劈砍”,刀逐漸取代了劍的戰爭地位。

到了唐朝,刀的發展達到巔峰。


唐刀工藝

唐刀,源於漢朝環首刀,在外觀上進行了改進。去掉了漢刀的扁環,使得刀身加寬,同時延長了刀柄,使之能夠雙手持握。如此改進,不僅外觀上更顯霸氣,也真正提高了實戰性。

在工藝上,唐刀製作非常精良,採用的是百鍊鋼鍛造工藝。將鋼鐵反覆加熱、摺疊鍛打上百次,使得雜質盡出,從而提煉出最精純的鋼。同時,加入獨特的“包鋼”技術,使得唐刀外硬內軟,韌性極強。

唐刀的鋼鐵複合鍛造技術、覆土燒刃熱處理工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唐刀與大馬士革刀,也並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兩種刀。

工藝精良,成本也高。因此,像唐刀這樣的精良兵器,在我國古代也只有唐朝才用得起,畢竟國力雄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唐末“安史之亂”之後,百業俱廢,百鍊鋼鍛造工藝逐漸失傳,直至北宋,冶煉鋼鐵的技術才逐漸恢復發展。)


唐刀種類

唐刀,並非一種刀,而是唐代刀具的總稱。

唐朝時期,只有刀,沒有劍。在當時叫做“劍”的,其實也就是唐刀。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唐六典》

儀刀:

儀刀,象徵著身份與地位,主要是儀仗隊或禁衛軍所配。

儀刀往往以金銀製成,沿襲漢環首刀式樣,刀身較長,刀擋有明顯的菱形,刀鞘上雕刻金銀龍鳳等。

在唐懿德太子墓、長樂公主墓的壁畫裡,也有佩戴儀刀的侍衛形象。


障刀:

唐朝軍隊常用刀之一。

“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唐六典》

障刀,也是爭議最大的一種唐刀。

一種觀點認為,障刀為短刀,類似於匕首,像是日本刀的肋差,輕便靈活,適用於近身肉搏。一種觀點認為,障刀屬於寬刃,類似於大砍刀。

在此,筆者更傾向於第一種觀點。


橫刀:

唐朝軍隊常用刀之一。

“橫刀:兵士所配之刀。”——《唐六典》

在我國境內,尚未出土過橫刀,目前僅存在於歷史記載。根據《唐六典》記載,既然是兵士用刀(士兵、捕快、衙役等所用),那麼長度應該與正常的刀劍差不多,與障刀搭配使用,橫刀應更注重於進攻。

在日本博物館正倉院中,收藏有一把金銀鈿莊唐大刀,是日本傳世之寶,正是仿製唐朝的橫刀。


陌刀:

唐朝軍隊真正在疆場所向披靡的實戰刀,嚴禁民間私造、私藏,不可用為殉葬品。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唐六典》

與其他刀種相比,陌刀更為神秘,因為它的具體形象至今無法考證。但從“斷馬”兩字,可見陌刀威力。

根據《太白陰經》記載,唐軍一支由一萬兩千五百人組成的軍隊,裝備有槍一萬兩千五百條、佩刀一萬口、陌刀兩千口。由此,可以看出陌刀的價值絕對不菲。

“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新唐書·張興傳》

唐以後,一斤為596.8克,“十五斤”放到如今,也有十八斤。十八斤的刀一劈下去,是什麼概念?

根據《衛公兵法》記錄,唐軍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作戰時,距離一百五十步射弩,距離六十步射箭,距離二十步執刀衝陣。

大唐陌刀隊,被稱為“如牆而進,所向披靡,敵騎遇者,人馬俱碎。”由此不難想象,陌刀的血腥與巨大殺傷力。


唐刀不只是刀

討論唐刀,我們不止是討論它的實用性與工藝水平,我們還應該看到唐刀所積澱的豐富文化內涵。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孫子兵法》

之所以說唐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刀,是因為唐刀的背後,有一個繁榮強盛的大唐帝國,有一個“萬國來朝”的中華禮儀之邦。

我們在唐刀上,也能找到契合國人的人生觀與哲學觀,不似日本刀的剛烈偏執,不似馬來刃的辛辣詭異,唐刀的飄逸大度在形制與構造上表露無遺,剛則無堅不摧,韌則百折不撓。


說中國刀,當屬唐刀。


拐螞拐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總會這樣說,"嗯,我真想拿個棍把你驢日括死(陝西方言)。"沒有人會衝動到赤手去打對方,我們總是會急切地尋找武器,然後再衝向對方,不信你可以回想一下電視劇裡的那些緊張情節,就算最衝動時我們的理性都會告訴我們,手裡不拿傢伙是要吃虧的!

當然也有些子個猛人,憑藉著自己的一雙精拳打遍天下不服軟的。比方《水滸》裡面的魯智深,一聽說鎮關西的禽獸行為,火冒三丈,一番折騰後,上去三拳就把鎮西關打死了。我的天哪,那是怎樣的一雙拳頭啊!不過後來魯智深也想通了,打了一隻六十二斤的水磨禪仗,估計整天用拳頭打得自己也生疼,所以還是別硬撐了!不過這六十二斤的水磨禪仗也是夠讓人瞠目的。六十二斤呢,好傢伙,你說拿著這東西雲遊四方。唉,別說雲遊四方了,你走半里地試試,累得你夠戧。而魯智深還是單手拿著,一手託六十二斤重的東西你說是什麼感覺。當然了,這是小說筆法。所以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我是一直不信的,那可是無數根鬚深入地下的一棵大樹,有誰逞能到要把它拔起來,那簡直是自取其辱!

在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就兩個,一個是刀,一個是馬,好像還有鎧甲!你要攻擊對方一方面要有足夠的衝擊力,另一方面手上的傢伙得特別好。要不然你一頭衝到人家敵陣裡,手上拿的傢伙連個木棍都砍不斷。那你說後面怎麼辦,怎麼辦,你自己想去吧!相反,你要是馬也好刀也好,鎧甲也皮實,那也可以做一回關公,單騎出陣一馬衝進敵軍,直接把對方的主將幹掉,那可真是一戰成名了。大丈夫處世,就應該能人所不能!當然,你要是缺心眼,一馬衝過去直接跟右陣前方的士兵打了起來,就因為人家剛才向你飛了一個吻,挑起了你惱怒的心。哥們,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愛的權力!

說到中國的刀,我最先想到的是荊軻刺秦王時拿的那把名牌匕首,徐夫人匕首,我一聽那名字,就以為鑄刀者是一個女性,但後來才知道,那是一個男的。一個男的叫個這名字,也真是奇了葩了!如果那把匕首驚現人間,我相信以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以及它精湛的鑄造工藝,我相信它一定能震驚國人,驚豔世界,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一把刀,雖然是一把小刀!

當然在現實中也確實出土過無數把寶刀,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越王勾踐劍。據說該劍歷經二千年而不鏽,出土時依舊寒光閃閃。不過好像這種說法更像是坊間傳言,似乎正式的官方式介紹中只說了該劍的樣式,並末說出土時劍光怎樣。由此可見這多是觀眾的獵奇心裡與過盛的民族自豪感產生的臆想。想想看,一把青銅製品,在南方潮溼的地下埋藏兩千年,不生鏽斑已經是奇蹟了,怎麼可能還寒光凜凜。作為一把帝王之劍,勾踐劍的出土還是讓人們興奮異常,製作工藝自不必說,它所讓人們臆想出來的霸氣與高貴還是緊緊地攫奪了人們的目光。國家一級文物,曾經長期藏而不展,和它撲朔迷離的身世之迷,都讓它成為一件不可替代的國寶!

現代人的鑄劍水平自然停滯了,因為面對一個夕陽產業,甚至可以說滅絕產業,只有那些搞旅遊開發的文化傳播公司才會念念不忘古人的技藝,希望能再發一筆!





騎驢去高考


環首刀,最簡單的刀但也是殺出華夏威風的刀



赳赳老秦001


苗刀

苗刀是中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武術刀技,是地道的漢人習武用的刀,非苗人的刀。[1]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故名為苗刀。

苗刀刀身修長,有兩種尺寸,一種五尺,一種三尺七寸,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2]

苗刀,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

就憑現在沒有一種短兵器刀可以打敗苗刀!苗刀當之不愧中國刀代表!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這事很有趣!!!

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有非常豐富的多樣性!所以這把刀一定不是兵器類的,日本可以說是武士刀,因為也沒別的了!歐洲各國也很容易,英國十字劍,亞瑟王的石中劍嘛!德國,雙手波刃大劍,德意志武士的典型武器嘛!維京民族也是,剪背式單鋒劍(刀)!俄羅斯也很明確,鑿式開刃的獵刀或者歌薩克馬刀!美國,博依刀嘛,流氓之刀獵人之刀武夫之刀軍人之刀,充分體現民族性!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吧,想知道都可以問,我總是知道的,但是中國沒法選出某一種兵器來代表,太多了,每朝每代都有其獨特的兵器,對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對手,而且它們還互相影響進而繁衍傳承,秦鐵劍,漢環首,唐橫刀還能比較確定,宋,元,明,清就沒法說了,太多!

所以一定要選一把刀的話,這把刀有且只能是“方刀”,這麼名字一般沒人叫,我們習慣稱作“菜刀”!只有中式菜刀才能代表中國,也確實只有中國菜刀可以代表中國的刀文化!

典型的方刀長寬比約2:1,總長一尺左右,配魚(身型)柄,開直刃或微曲刃,但具體從何時起源?實物不得而知,從書畫等古蹟推測理論上唐朝就有,但它得走過秦漢,那是中國鋼鐵的嬰兒期!方刀的特點是厚背薄膛銳刃,這種刀要想好用必須是鋼刀,所以漢代不會有,我不認為漢代中國人就熟練掌握淬火工藝了,今天美國刀匠協會(ABS)的在冊刀匠也不能說絕對可以做出合格的花紋鋼淬火刀條,工藝類似的百鍊鋼,含碳量不可確認,怎麼可能準確淬火?!所以這把方刀從材料和工藝的角度必須是能夠大規模[年產量上噸,別嫌少,清末官方才四十噸左右的鋼鐵產量呢,唐朝年產鋼3.5噸以上了,是當時的全球最高產量,同時也可能已經是全球最優產品,歷史證明了大馬士革這種歪門邪道沒有討論的價值]生產定標鋼材[淬火能硬鋼(芯鋼),淬火不能硬鋼(皮鐵),熟鐵(制鋼母材)]的時代才可能出現,所以必須是隋唐以後,方刀以切片切絲見長,唐朝流行吃魚膾,也能促進發展,但主要還是方便製作需要炒炸的菜品!所以真正成熟應該是在宋丟失草原被迫普及植物油的時候!而中國菜正義的成熟是在明末清中,土豆番薯的廣泛普及使得方刀的功能得到確定進而刀型徹底大成,而清朝是中國菜系真正成型成體系的朝代!

我們對吃一直保持熱情,夫子曰:割不正不食!所以這把刀的誕生需要經歷從秦漢到隋唐的技術積累,經歷過宋元明的民族苦難才能真正成熟,最後到清朝得以大成,還有什麼刀能夠如此一脈相承呢?縱觀全球,左右千年,也只有這把方刀才有如此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以它代表中國刀,其實也說明了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我們好吃而不好戰,但俗話說的好,功夫再高也怕菜刀,這刀同時也說明我們這個民族不好戰而善戰的民族性!如此,舍方刀,可有它選?!


越馬長弓


修腳刀! 外國沒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