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取西北、西南,而要直接打南邊?

wqlhai


這就要從戰略方面說了。

當年袁紹跟曹操吹牛皮時問曹操如果天下大亂,你選擇在哪立基業。

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袁紹的戰略很明白,那就是學光武帝劉秀,取河北為基業,而後利用自家影響力取中原,就能成為天下霸主。

而曹操則認為人才最重要。

不得不說曹操比袁紹高了不止一籌,就是在今天這個社會人才仍然是最重要的。

於是曹操敢獨自追擊董卓,敢硬碰百萬青州黃巾,得到兗州為基業。

然後逐步平定中原,北上滅掉袁紹,靠的無不是人才的助力,故曹操三次頒發招賢令,甚至不惜放走一生之敵劉備,以至高無上的待遇招降關羽,無不是為了收買人心。

曹操才能坐穩中原霸主,靠的是人才。

西北有什麼呢?

有百年羌亂,有人才嗎?

有。

可不論弘農楊氏、扶風馬氏、安定皇甫氏、北地傅氏都隨著漢獻帝東遷許都,連姑臧張氏、賈詡都在曹操麾下任職,西涼除了盜匪與羌胡那還有人才。

何況鍾繇等人已為朝廷穩定關中平原,西北荒涼,又多羌胡,韓遂有時候也算聽話,他幹嘛非得去惹他們。

君可看,隴上自東漢始一直到晉朝沒幾年好安生。

曹操掌握散關與隴關就能安心天下,又何必一腳踩進這個爛泥坑。

至於巴蜀,雖然是天府之國,可蜀道艱險,又有張魯屯漢中,劉表屯荊州,曹操領略巴蜀,必先攻漢中。

子午之險,連諸葛亮都不敢嘗試,何況中原不穩的曹操?

若走褒斜道,張魯大不了燒了就是,拉鋸戰,韓遂跟馬騰肯定會襲擾,說不定連劉表也會取南陽。

荊州的人才、百姓不下於益州,何況還有江東孫策新亡,孫權年少,這兩地的戶口、人才一點都不比巴蜀少。

況劉璋闇弱,張魯無雄心,曹操南下荊揚,他二人必不敢動,若誰有異動,曹操完全可以驅虎吞狼。

戰爭向來就是講究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價值。

兩下一對比,傻子才不南下荊揚。

哪怕曹操敗於赤壁,也得到半個荊州,起碼穩穩的將孫劉聯盟堵在長江以北。

若曹操先跟馬超、張魯打,可以想象劉備不會甘休,若劉備得到南陽,必會進攻許昌。

劉備若得到許昌,可以想象黃河以南可以傳檄而定。

相比成果、相比威脅,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先取西北與西南。


繡衣老王


為啥曹操不取西北、西南,卻要直接打南邊?



這與曹操最初起兵,有很大關係。曹操之所以好好的典軍校尉不當,(董卓又表為驍騎校尉)逃離洛陽,是因為謀刺董卓敗露,萬不得已。隨後舉起招兵大旗,起兵陳留。先策劃發檄文,號召諸侯共討董卓,但十七路諸侯聯軍,各懷鬼胎,勾心鬥角,與董卓幾次交手,均告失敗,好不容易,董卓受挫,逃往長安,諸侯聯軍卻都觀望不前,曹操自告奮勇,帶上剛組建的民軍追擊,結果在途中遭遇伏擊,被董卓部下、滎陽太守徐榮打得大敗。



這時候,以曹操的實力,是不能往西走的,董卓就從那方向來,而且從西涼進京,獨霸朝綱,西涼沒招惹曹操,已經燒高香了,曹操能自找煩惱、沒事尋事?初平三年(192),百萬青州黃巾軍殘部,湧入兗州,殺了任城相鄭遂,刺史劉岱欲組織抵抗,兗州濟北郡相鮑信,勸說劉岱 : 如今黃巾勢大,百姓震恐,兵無鬥志,軍缺輜重,只能固守,用錢拉攏,拖延時間,等待救援和機會。劉岱不聽,冒險出戰,結果失敗被殺。鮑信很早就瞭解曹操,知道這是一個人才,為整個兗州著想,迫於形勢,鮑信和州里另一位官員萬潛,迎接曹操,進入兗州,接任新的兗州領導--兗州牧。



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青州黃巾觽百萬入兗州,殺任城,轉入東平。劉岱欲擊之,鮑信諫曰:“今賊觽百萬,百姓皆震恐……不可敵也……唯以鈔略為資……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 】



兗州( 時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八個郡 )是大州,人口、經濟、軍力都可圈可點,當時曹操任兗州東郡太守,也就是建安五(200)年,顏良曾攻擊、並喪命於此的那個郡,等於自地市級高升至省級。此後,曹操就以兗州為根據地,逐步在兗州發展、壯大。比如,荀彧、荀攸、郭嘉、劉曄、典韋等,都是在兗州時,投靠曹操的。收編、改造三十萬青州黃巾,編成著名的“青州軍”,也是在兗州的大動作。直到後來,曹操派曹洪,西迎東歸的漢獻帝,才逐步轉移,進入中原。



曹操具備一定實力之後,最大麻煩不是西北的涼州、西南的益州,而是呂布、袁術、以及雄踞北方的袁紹,潛在的劉備等等。其實,曹操對付南方的劉表(劉備)孫權,應該屬於後期,並非一心打南方。曹操抓住機會,先敷衍應付住袁紹;聯合劉備,滅掉近在咫尺的呂布;接著以皇帝名義,聯結劉備、孫策,打殘、滅掉袁術;騰出手來,用幾年時間,逐步滅掉袁紹殘餘。這期間,抽空北征烏桓,徹底打垮尚處襁褓的劉備;曹操也不是沒打西北、西南,只是不可能同時多方向出擊。



究竟是南征、還是北伐,是西擊、或者東戰?要按當時急迫程度,不能想當然。曹操戰馬超,定漢中、平張魯,就是打西北,戰西南嘛!曹操一生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不得空閒,具體先對付那一個,需要根據實際,先急後緩,逐步解決,這些都是時勢所迫,不是和平時期,能預先排一個順序,時間表,因為不確定性太大,那麼作是浪費精力的無用功,是紙上談兵,沒意義。當然,更不是曹操不重視西北、西南,是顧不過來。


流譽後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分崩離析。中原地區有袁術、袁紹、劉表、劉璋、公孫瓚、呂布等等,紛紛佔據州郡,周邊則是少數民族環伺,東北的高句麗、夫餘,北方的鮮卑,西北的匈奴、烏孫,青藏高原還有遊牧的羌人。

孫權據江東,承襲父兄基業,約建安十五年(210年),南方士族士燮兄弟歸順,至此,東南從建業(南京),到兩廣一帶,包括現在的部分越南土地都屬於東吳政權。此時西南地區尚且是劉璋鎮守。

曹操統一北方後,意圖先取荊州,再順江而下佔領江東,這是他的作戰意圖和戰略。適逢荊州牧劉表病逝,次子劉琮降曹,依附劉表的劉備南撤,曹操南下追擊劉備,並乘勝進攻江東。這是當時的大背景。赤壁之戰後,劉備入川,諸葛亮南征孟獲,南方土著歸降,西南(川滇一帶)歸劉備所有,這是後話。

曹操制定的是“先難後易”的作戰戰略。劉璋闇弱不值一提,尚且派張松試圖說服曹操攻擊張魯,以解圍困境,可見劉璋實力之弱。江東條件也比西南優越,有更好的佔領價值。佔領江東,劉璋自然望風而降,西南可傳檄而定。至於後來曹操在漢中一帶和蜀軍打拉鋸戰,西南也未能征服,那又是劉備入川的後話。

所以說,,曹操統一北方後,通過河西走廊已經控制了西北地區,在當時社會發展程度和曹操戰略佈局大背景下,先徵東南可定西南,故而採取直接攻打南方江東政權的措施。方案是對的,至於沒有成功,那是另一個話題。





維摩詰de花雨滿天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曹操地處北方。曹操南征打劉表或者說的南征孫權。

我的回答是,對於曹操而言,打哪裡不重要,打誰才重要。

首先,曹操南征劉表,南征孫權都是很正確的決定。曹操的志向是要統一全國,那麼只要消滅了所有中原勢力,目標就基本達到了。

以曹操的戰略眼光來說,曹操也看出了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為了儘快統一全國,他一定要把這個鼎的另外兩隻腳拔掉。

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出來鼎足之勢了,憑什麼曹操看不出來。

南征劉表

只是就一開始而言,劉備在曹操眼裡,是個人物,可惜沒有地盤,那時候鼎足之勢應該就是曹操、孫權和荊州的劉表了。

曹操趁劉表不行了,率兵北伐打掉了“一隻腳”,這也是他朝目標邁出的一大步,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孫權和劉備聯盟了,還在赤壁打敗曹操,這一下曹操吃了大虧,必須要調養生息,養精蓄銳。

結果是,劉備接管了劉表的大部分地盤,結果曹操這次南征也沒討到什麼便宜,打掉了一隻壞腿劉表,卻打出了一條好腿劉備。

南征東吳

曹操數次南征東吳,我們知道東吳依仗長江之險,是塊難啃的硬骨頭,但為什麼東吳這麼硬,曹操還要硬剛呢?

還是那句話,在曹操眼裡,他是要統一全國的,就曹操來說,如果打掉了東吳,那滅蜀就是時間上的問題,很明顯在曹操南征的時候,東吳是比西蜀要強大很多。

就算先打掉西蜀,最後還是要啃東吳。而如果幹掉了東吳,西蜀這邊一個是好對付了,再一個除了一些頑固分子之外,很多城池的太守面對滅吳之後的魏國大軍,那肯定是膽寒的,說不定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得對方投降,就像當初南征荊州一樣。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曹操南征東吳的時間, 那個時候蜀國還沒有完全壯大起來,還可以任其發展一下,而曹操是不太敢放任東吳野蠻生長的,遏制東吳也是曹操南征的理由,必定想一次就擊垮對手,也不是容易的事。

結論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結論是對於曹操來說,打哪裡不重要(都是要打的),打誰才重要。有一些君主你不打他,他也強大不起來。像袁尚和袁譚,不管他們,自己兩個人就能幹起來,你去招惹他們,他們又一致對外。

而有一些君主,你不打他,他就可以迅速地崛起。像劉備和孫權。

所以曹操打孫權和劉備是想打垮他們的政權,並不是要佔領那個方位的地皮。


賽半仙


因為西北人煙稀少,地處地處芳沫,又容易受到匈奴的騷擾,不如暫時不取,等到平定南邊再去取西北,不然就要兩線開戰,首尾不能相顧。西南都是高山,叢山峻嶺相連,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南邊只有長江天險阻隔,只要打過長江,就一馬平川,無效可守了。所以曹操的戰略方向沒有錯。



一鳴驚人影視城


取西北不重要。取西南卻十分重要。如果曹操在取得荊州之後,暫不打東吳,而是移兵去取漢中和益州,湖南`貴州、,然後從水陸兩面夾擊孫權和劉備,那麼,曹操很可能獲得成功,在其有生之年,統一中國。

曹操的優勢在陸軍,他的軍隊在陸上作戰,可以說所向無敵。而當時的漢中張魯和益州劉璋,都是平庸之輩,以曹操之英武和曹軍之精銳,倘取川、漢,必勢如破竹,定能成功。然後以陸軍為主,迂迴擊吳,則吳必敗無疑。倘曹操取此策,縱然諸葛亮和周瑜再有本事,在當時形勢下,也很難扭轉乾坤。

曹操之所以未取此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低估了孫權和劉備的力量,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所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歷史不可改變。後人可以為鑑。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原因很簡單,時不我待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平定北方的曹操回到了鄴城,開始為一統天下做準備,當時天下較大的割據勢力如下:西北馬騰韓遂、漢中張魯、益州劉璋、荊州劉表、東吳孫權。

從官渡之戰開始到曹操北征烏桓,連年征戰,儘管曹操的地盤急劇擴大,但是士民疲敝,北方的經濟基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所以在平定北方後,曹操的本意是一邊休養生息,一邊為未來的統一戰爭做準備。

關於西北問題

馬騰和韓遂已經成為仇敵,二人連年征戰。為了進一步消除西北的的威脅,曹操派張既忽悠馬騰入朝為官,馬騰最終答應,留下馬超統領部隊,自己帶著家眷去往許都,西北邊患暫時得以解除;

關於漢中和益州

張魯其人,缺少野心,且與劉璋對峙,不敢貿然行動。至於劉璋,太過於懦弱,一個張魯他都搞不定,更別提進取中原了。所以這二人無法對曹操構成威脅。

關於荊州

曹操平定北方的當年春天,孫權發動了對劉表的江夏之戰,一舉消滅了黃祖,繼而準備征服荊州,劉表老邁昏聵,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曹操擔心孫權做大,日後不好處理,故而不得以提前發動了南征。


聊聊過去的人和事


首先,南下奪取荊州是必要的。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坐鎮者來說很尷尬,因為屬於典型的“四戰之地”,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這也是劉表坐擁荊州,但是始終沒有太大發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對於已經統一北方的曹操來說,佔領處於九州通衢位置的荊州,是進一步向外發展,統一全國的必要之路,無論是入川還是南下,沒有比荊州更合適的位置。而他在北方已定的情況下,荊州的戰略缺陷也小了很多。

其次,荊州的劉琮和以及當地蔡氏、蒯氏的直接投降和歸附,等於曹操在沒有遭受任何實際損失的情況下,還獲得了荊州力量的平空加入。尤其是獲得了順長江而下的地利優勢和水軍資源。實際上,最後西晉滅吳,也是走長江。所以擁有軍事和政治優勢的情況下,趁勢拿下江東,並且消滅實力尚且孱弱的劉備勢力,對於曹操來說是好時機。

第三,西北和西南地區,當時的開發狀況還比較落後,地理環境也要艱難得多,勞師遠征兵不划算,還要時時提防背後江東勢力發難。實際上,曹操在後來掃平涼州、張魯,取得漢中之後,都沒有貿然入蜀,也是擔心孫權一旦北進,自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處境。


閒聊三國


曹操心裡明白.獲取天必由近及遠。先佔據北部大好山河,立足強兵,向南進軍,統一江江南,統一大片國土後,再各個擊破,攻取東北.西南。如先出兵西南東北,.蜀漢奇出祁山,佔據中原,其勢必敗。他是想先抓西瓜後抓芝蔴。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因為西北人煙稀少,荒涼,平定南邊再去取西北。曹操戰略方針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