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取西北、西南,而要直接打南边?

wqlhai


这就要从战略方面说了。

当年袁绍跟曹操吹牛皮时问曹操如果天下大乱,你选择在哪立基业。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的战略很明白,那就是学光武帝刘秀,取河北为基业,而后利用自家影响力取中原,就能成为天下霸主。

而曹操则认为人才最重要。

不得不说曹操比袁绍高了不止一筹,就是在今天这个社会人才仍然是最重要的。

于是曹操敢独自追击董卓,敢硬碰百万青州黄巾,得到兖州为基业。

然后逐步平定中原,北上灭掉袁绍,靠的无不是人才的助力,故曹操三次颁发招贤令,甚至不惜放走一生之敌刘备,以至高无上的待遇招降关羽,无不是为了收买人心。

曹操才能坐稳中原霸主,靠的是人才。

西北有什么呢?

有百年羌乱,有人才吗?

有。

可不论弘农杨氏、扶风马氏、安定皇甫氏、北地傅氏都随着汉献帝东迁许都,连姑臧张氏、贾诩都在曹操麾下任职,西凉除了盗匪与羌胡那还有人才。

何况钟繇等人已为朝廷稳定关中平原,西北荒凉,又多羌胡,韩遂有时候也算听话,他干嘛非得去惹他们。

君可看,陇上自东汉始一直到晋朝没几年好安生。

曹操掌握散关与陇关就能安心天下,又何必一脚踩进这个烂泥坑。

至于巴蜀,虽然是天府之国,可蜀道艰险,又有张鲁屯汉中,刘表屯荆州,曹操领略巴蜀,必先攻汉中。

子午之险,连诸葛亮都不敢尝试,何况中原不稳的曹操?

若走褒斜道,张鲁大不了烧了就是,拉锯战,韩遂跟马腾肯定会袭扰,说不定连刘表也会取南阳。

荆州的人才、百姓不下于益州,何况还有江东孙策新亡,孙权年少,这两地的户口、人才一点都不比巴蜀少。

况刘璋暗弱,张鲁无雄心,曹操南下荆扬,他二人必不敢动,若谁有异动,曹操完全可以驱虎吞狼。

战争向来就是讲究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

两下一对比,傻子才不南下荆扬。

哪怕曹操败于赤壁,也得到半个荆州,起码稳稳的将孙刘联盟堵在长江以北。

若曹操先跟马超、张鲁打,可以想象刘备不会甘休,若刘备得到南阳,必会进攻许昌。

刘备若得到许昌,可以想象黄河以南可以传檄而定。

相比成果、相比威胁,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先取西北与西南。


绣衣老王


为啥曹操不取西北、西南,却要直接打南边?



这与曹操最初起兵,有很大关系。曹操之所以好好的典军校尉不当,(董卓又表为骁骑校尉)逃离洛阳,是因为谋刺董卓败露,万不得已。随后举起招兵大旗,起兵陈留。先策划发檄文,号召诸侯共讨董卓,但十七路诸侯联军,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与董卓几次交手,均告失败,好不容易,董卓受挫,逃往长安,诸侯联军却都观望不前,曹操自告奋勇,带上刚组建的民军追击,结果在途中遭遇伏击,被董卓部下、荥阳太守徐荣打得大败。



这时候,以曹操的实力,是不能往西走的,董卓就从那方向来,而且从西凉进京,独霸朝纲,西凉没招惹曹操,已经烧高香了,曹操能自找烦恼、没事寻事?初平三年(192),百万青州黄巾军残部,涌入兖州,杀了任城相郑遂,刺史刘岱欲组织抵抗,兖州济北郡相鲍信,劝说刘岱 : 如今黄巾势大,百姓震恐,兵无斗志,军缺辎重,只能固守,用钱拉拢,拖延时间,等待救援和机会。刘岱不听,冒险出战,结果失败被杀。鲍信很早就了解曹操,知道这是一个人才,为整个兖州着想,迫于形势,鲍信和州里另一位官员万潜,迎接曹操,进入兖州,接任新的兖州领导--兖州牧。



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青州黄巾觽百万入兖州,杀任城,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觽百万,百姓皆震恐……不可敌也……唯以钞略为资……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



兖州( 时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东平八个郡 )是大州,人口、经济、军力都可圈可点,当时曹操任兖州东郡太守,也就是建安五(200)年,颜良曾攻击、并丧命于此的那个郡,等于自地市级高升至省级。此后,曹操就以兖州为根据地,逐步在兖州发展、壮大。比如,荀彧、荀攸、郭嘉、刘晔、典韦等,都是在兖州时,投靠曹操的。收编、改造三十万青州黄巾,编成著名的“青州军”,也是在兖州的大动作。直到后来,曹操派曹洪,西迎东归的汉献帝,才逐步转移,进入中原。



曹操具备一定实力之后,最大麻烦不是西北的凉州、西南的益州,而是吕布、袁术、以及雄踞北方的袁绍,潜在的刘备等等。其实,曹操对付南方的刘表(刘备)孙权,应该属于后期,并非一心打南方。曹操抓住机会,先敷衍应付住袁绍;联合刘备,灭掉近在咫尺的吕布;接着以皇帝名义,联结刘备、孙策,打残、灭掉袁术;腾出手来,用几年时间,逐步灭掉袁绍残余。这期间,抽空北征乌桓,彻底打垮尚处襁褓的刘备;曹操也不是没打西北、西南,只是不可能同时多方向出击。



究竟是南征、还是北伐,是西击、或者东战?要按当时急迫程度,不能想当然。曹操战马超,定汉中、平张鲁,就是打西北,战西南嘛!曹操一生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不得空闲,具体先对付那一个,需要根据实际,先急后缓,逐步解决,这些都是时势所迫,不是和平时期,能预先排一个顺序,时间表,因为不确定性太大,那么作是浪费精力的无用功,是纸上谈兵,没意义。当然,更不是曹操不重视西北、西南,是顾不过来。


流誉后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分崩离析。中原地区有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公孙瓒、吕布等等,纷纷占据州郡,周边则是少数民族环伺,东北的高句丽、夫余,北方的鲜卑,西北的匈奴、乌孙,青藏高原还有游牧的羌人。

孙权据江东,承袭父兄基业,约建安十五年(210年),南方士族士燮兄弟归顺,至此,东南从建业(南京),到两广一带,包括现在的部分越南土地都属于东吴政权。此时西南地区尚且是刘璋镇守。

曹操统一北方后,意图先取荆州,再顺江而下占领江东,这是他的作战意图和战略。适逢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降曹,依附刘表的刘备南撤,曹操南下追击刘备,并乘胜进攻江东。这是当时的大背景。赤壁之战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南征孟获,南方土著归降,西南(川滇一带)归刘备所有,这是后话。

曹操制定的是“先难后易”的作战战略。刘璋暗弱不值一提,尚且派张松试图说服曹操攻击张鲁,以解围困境,可见刘璋实力之弱。江东条件也比西南优越,有更好的占领价值。占领江东,刘璋自然望风而降,西南可传檄而定。至于后来曹操在汉中一带和蜀军打拉锯战,西南也未能征服,那又是刘备入川的后话。

所以说,,曹操统一北方后,通过河西走廊已经控制了西北地区,在当时社会发展程度和曹操战略布局大背景下,先征东南可定西南,故而采取直接攻打南方江东政权的措施。方案是对的,至于没有成功,那是另一个话题。





维摩诘de花雨满天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曹操地处北方。曹操南征打刘表或者说的南征孙权。

我的回答是,对于曹操而言,打哪里不重要,打谁才重要。

首先,曹操南征刘表,南征孙权都是很正确的决定。曹操的志向是要统一全国,那么只要消灭了所有中原势力,目标就基本达到了。

以曹操的战略眼光来说,曹操也看出了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为了尽快统一全国,他一定要把这个鼎的另外两只脚拔掉。

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出来鼎足之势了,凭什么曹操看不出来。

南征刘表

只是就一开始而言,刘备在曹操眼里,是个人物,可惜没有地盘,那时候鼎足之势应该就是曹操、孙权和荆州的刘表了。

曹操趁刘表不行了,率兵北伐打掉了“一只脚”,这也是他朝目标迈出的一大步,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孙权和刘备联盟了,还在赤壁打败曹操,这一下曹操吃了大亏,必须要调养生息,养精蓄锐。

结果是,刘备接管了刘表的大部分地盘,结果曹操这次南征也没讨到什么便宜,打掉了一只坏腿刘表,却打出了一条好腿刘备。

南征东吴

曹操数次南征东吴,我们知道东吴依仗长江之险,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为什么东吴这么硬,曹操还要硬刚呢?

还是那句话,在曹操眼里,他是要统一全国的,就曹操来说,如果打掉了东吴,那灭蜀就是时间上的问题,很明显在曹操南征的时候,东吴是比西蜀要强大很多。

就算先打掉西蜀,最后还是要啃东吴。而如果干掉了东吴,西蜀这边一个是好对付了,再一个除了一些顽固分子之外,很多城池的太守面对灭吴之后的魏国大军,那肯定是胆寒的,说不定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对方投降,就像当初南征荆州一样。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曹操南征东吴的时间, 那个时候蜀国还没有完全壮大起来,还可以任其发展一下,而曹操是不太敢放任东吴野蛮生长的,遏制东吴也是曹操南征的理由,必定想一次就击垮对手,也不是容易的事。

结论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结论是对于曹操来说,打哪里不重要(都是要打的),打谁才重要。有一些君主你不打他,他也强大不起来。像袁尚和袁谭,不管他们,自己两个人就能干起来,你去招惹他们,他们又一致对外。

而有一些君主,你不打他,他就可以迅速地崛起。像刘备和孙权。

所以曹操打孙权和刘备是想打垮他们的政权,并不是要占领那个方位的地皮。


赛半仙


因为西北人烟稀少,地处地处芳沫,又容易受到匈奴的骚扰,不如暂时不取,等到平定南边再去取西北,不然就要两线开战,首尾不能相顾。西南都是高山,丛山峻岭相连,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南边只有长江天险阻隔,只要打过长江,就一马平川,无效可守了。所以曹操的战略方向没有错。



一鸣惊人影视城


取西北不重要。取西南却十分重要。如果曹操在取得荆州之后,暂不打东吴,而是移兵去取汉中和益州,湖南`贵州、,然后从水陆两面夹击孙权和刘备,那么,曹操很可能获得成功,在其有生之年,统一中国。

曹操的优势在陆军,他的军队在陆上作战,可以说所向无敌。而当时的汉中张鲁和益州刘璋,都是平庸之辈,以曹操之英武和曹军之精锐,倘取川、汉,必势如破竹,定能成功。然后以陆军为主,迂迴击吴,则吴必败无疑。倘曹操取此策,纵然诸葛亮和周瑜再有本事,在当时形势下,也很难扭转乾坤。

曹操之所以未取此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低估了孙权和刘备的力量,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不可改变。后人可以为鉴。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原因很简单,时不我待啊!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平定北方的曹操回到了邺城,开始为一统天下做准备,当时天下较大的割据势力如下:西北马腾韩遂、汉中张鲁、益州刘璋、荆州刘表、东吴孙权。

从官渡之战开始到曹操北征乌桓,连年征战,尽管曹操的地盘急剧扩大,但是士民疲敝,北方的经济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在平定北方后,曹操的本意是一边休养生息,一边为未来的统一战争做准备。

关于西北问题

马腾和韩遂已经成为仇敌,二人连年征战。为了进一步消除西北的的威胁,曹操派张既忽悠马腾入朝为官,马腾最终答应,留下马超统领部队,自己带着家眷去往许都,西北边患暂时得以解除;

关于汉中和益州

张鲁其人,缺少野心,且与刘璋对峙,不敢贸然行动。至于刘璋,太过于懦弱,一个张鲁他都搞不定,更别提进取中原了。所以这二人无法对曹操构成威胁。

关于荆州

曹操平定北方的当年春天,孙权发动了对刘表的江夏之战,一举消灭了黄祖,继而准备征服荆州,刘表老迈昏聩,根本不是孙权的对手,曹操担心孙权做大,日后不好处理,故而不得以提前发动了南征。


聊聊过去的人和事


首先,南下夺取荆州是必要的。荆州的地理位置,对于坐镇者来说很尴尬,因为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地”,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这也是刘表坐拥荆州,但是始终没有太大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来说,占领处于九州通衢位置的荆州,是进一步向外发展,统一全国的必要之路,无论是入川还是南下,没有比荆州更合适的位置。而他在北方已定的情况下,荆州的战略缺陷也小了很多。

其次,荆州的刘琮和以及当地蔡氏、蒯氏的直接投降和归附,等于曹操在没有遭受任何实际损失的情况下,还获得了荆州力量的平空加入。尤其是获得了顺长江而下的地利优势和水军资源。实际上,最后西晋灭吴,也是走长江。所以拥有军事和政治优势的情况下,趁势拿下江东,并且消灭实力尚且孱弱的刘备势力,对于曹操来说是好时机。

第三,西北和西南地区,当时的开发状况还比较落后,地理环境也要艰难得多,劳师远征兵不划算,还要时时提防背后江东势力发难。实际上,曹操在后来扫平凉州、张鲁,取得汉中之后,都没有贸然入蜀,也是担心孙权一旦北进,自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处境。


闲聊三国


曹操心里明白.获取天必由近及远。先占据北部大好山河,立足强兵,向南进军,统一江江南,统一大片国土后,再各个击破,攻取东北.西南。如先出兵西南东北,.蜀汉奇出祁山,占据中原,其势必败。他是想先抓西瓜后抓芝蔴。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因为西北人烟稀少,荒凉,平定南边再去取西北。曹操战略方针没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