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強調單兵作戰素質的魏武卒,為何會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

大馬哈魚12


我們先來說說魏武卒的起始。三家分晉後,魏國得到了晉國不少好地方,人口與資源都比趙韓兩國豐富。但是這塊好地方,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處於四戰之地。正因為如此,當時雄心勃勃的魏文侯極力想擺脫這種困境,他重用很多人才來進行國家改革,但影響最深的還是“吳起”。

兩人心心相惜,都極具才華。而且一個急於擺脫困境,一個急於建功立業。很快,吳起便為文侯制定了一個“建立強力軍隊”的計劃。“魏武卒”應運而生。

說白了,“魏武卒”就是一種精銳化的士兵,它有一整套的訓練方法。不過,這種方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魏國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而且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大部分在魏國,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所以在當時的諸侯中也只有魏國能玩得起這種用金錢與資源砸出來的軍隊。

它的優點顯而易見,戰鬥力強悍,所向無敵。在當時仍然以戰車作為主力的時代,用重裝步兵取代戰車,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它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在魏國強大國力的掩飾下,西奪秦地,東敗齊國,北佔趙都,南逐韓楚。可僅僅過了兩代,到梁惠王時,魏武卒的頹勢就不可逆轉了。

魏武卒創立時,就是靠國家國力的支撐,而且武卒制度是募兵制,隨著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士兵一旦擁有了許多財富,打起仗來畏首畏尾,怯戰必然帶來腐敗,軍官貪汙,士兵怨恨,軍心大失,又如何打仗?

魏武卒訓練代價高昂,如果老兵損失太多,要重新訓練、培養新兵,週期會很長,也很艱難。所以魏國在桂陵、馬陵之戰後,基本就很難再建立起這種“強軍”了。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點。魏國一直沒有明確的國家戰略。從魏文侯開始便四面出擊,樹敵無數。打完秦國,打齊國;打完趙國,又打楚國。沒有把力量用在一個方向,過於分散。土地被割裂的四分五裂,無法有效佔領。國力一旦衰退,只能淪為其他諸侯宰割壓制的對象。其實,梁惠王的失敗早已註定,他就算能力再強,也阻止不了魏國的衰敗。


白玉雕龍


導入語:說到魏武卒,那可是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存在。

戰國初期,魏國憑藉著它,橫行霸道,壓著秦國七十多年不敢東出,魏國得以稱雄一時,創建者吳起憑藉著它,西戰秦國,東敗諸侯,創下不敗的神話。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吳子兵法》

甚至在陰晉之戰中,區區五萬魏武卒,大敗五十萬秦軍。創下第一個以少勝多的神話。魏武卒戰力之高,可見一斑。 大魏武卒

那麼,魏武卒為什麼會如此厲害呢?我們來看看魏武卒的發展過程就知道了。

魏武卒的誕生與輝煌

戰國時期的魏國,地緣條件相當惡劣。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南邊是韓國和楚國。西邊,則是日後的強國秦國。魏國和韓國一樣,處在戰國其他諸侯國的包圍圈中。想要發展,就得變強。於是,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同時任用吳起,訓練軍隊。

吳起認為兵在精不在多。所以,在魏文侯的同意下,吳起在魏軍中挑選了一些精兵強將,訓練一支強悍的“特種兵”——魏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的訓練標準堪稱嚴格。每人得身披三重重甲,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通過這樣嚴苛的訓練才能成為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議兵篇》

當然,這樣的“特種兵”,待遇也是相當高的。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在吳起的帶領下,一支強大的魏武卒誕生了。

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渡過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吳起憑藉著魏武卒,連續大敗秦國,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魏國稱霸諸侯。魏武卒一時風光無兩。

吳起

魏武卒的衰落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公孫痤用計謀逼走吳起。吳起遠走楚國。魏武卒開始走向衰落。第一個大敗魏武卒的,是魏武卒曾經的主將,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國派吳起帶兵援助趙國,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魏武卒開始走下坡路了。

魏惠王時代,是魏武卒損失最為嚴重的時期。

在這一個時代,魏國敗多勝少。被趕下霸主的神壇。

公元前352年,桂陵之戰,魏武卒被齊軍打敗。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軍被斬殺十萬。魏國國力大損,失去霸主地位。魏武卒也威風不再。

魏武卒的消亡

最終促使魏武卒的消亡的,是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軍隊——秦軍。

早在秦獻公時代,秦軍就多次與趙軍決戰,並在岸門斬首魏軍六萬。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對魏國展開一系列的進攻,使得魏武卒徹底灰飛煙滅。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
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將魏錯。
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
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十一年,醿裡疾攻魏焦,降之。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史記.秦本紀》

僅僅見於《史記.秦本紀》的記載,魏軍就多次大敗,損失慘重。

秦軍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攻韓伊闕,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斬殺韓魏聯軍共24萬。兩國軍力大損。魏武卒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魏武卒銷聲匿跡的原因

在戰國初期風光無兩的魏武卒,在戰國末期為什麼就淪為弱雞甚至銷聲匿跡了呢?
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魏國沒有名將統軍。

吳起之後,魏國陷入一個怪圈,各種各樣的人才紛紛溜走。比如孫臏、張儀、公孫衍、範睢等等。這些,大體上跑秦國去了。

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留魏國國內的人才才能也每況愈下。特別是軍事人才。吳起之後,魏國的主將,只有龐涓、公孫衍堪稱軍事人才。但龐涓心胸狹窄,逼的孫臏遠走齊國,桂陵馬陵兩場戰役,讓魏國元氣大傷。龐涓葬身沙場。

龐涓

公孫衍則在魏國國力大損,秦國崛起之時,根本不能挑起大梁。多次敗給秦軍。此後的魏國,基本沒什麼軍事人才。

我們知道,所謂的“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戰爭對於軍隊的素質要求極高,但是對於將官的要求更高。沒有名將,魏武卒只能敗仗連連。而沒有名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魏王昏庸無能,沒有用人之明。

二、大戰連綿,戰損的魏武卒很難得到補充。

從魏惠王上臺開始,魏國跟周圍的大國大戰連綿。基本上先把周圍國家揍了個遍。然後又被周圍國家揍了個遍。特別是秦國,自秦孝公末年開始,秦軍對魏國發動猛烈攻擊。秦惠文王時期,因為魏國擋在秦軍東出的通道上,秦連年攻擊魏國。魏國把河西、上郡等西部土地都丟了。而且損兵折將。魏武卒損失嚴重。

那麼魏國為什麼不重新訓練魏武卒補充損失呢?

1、魏國沒有錢了。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訓練一支軍隊,可不僅僅只是需要糧草。還要軍餉。特別是這樣的一支“特種兵”,耗費更是驚人。每一個魏武卒,需要100畝的土地。還要其他優渥的待遇。戰國前期魏國實力雄厚,國土廣闊,自然不在話下。戰國後期魏國國土嚴重縮水,財力枯竭,人口大減。加上挑選魏武卒條件苛刻,魏國,自然沒有能夠重新訓練新的魏武卒了。

2.魏國沒有時間了。

魏武卒不是說重建就能重建起來的。其難度,不亞於現在訓練一支特種兵。沒有十年八載的不能成事。在戰國中期,哪個國家都不會給魏武卒東山再起的時間。特別是秦國,隔三差五就來“收割”魏國的人口和土地。魏國根本沒有時間重新訓練一支魏武卒。

三、比魏武卒更為厲害的軍隊——秦軍誕生了。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到秦之銳士——《荀子.議兵》

商鞅變法之後,秦軍成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軍隊。這樣的一支軍隊,戰鬥力遠非魏武卒能夠比擬的。

秦軍比魏武卒強在哪裡呢?單兵的軍事技能嗎?

並不是。秦軍是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但是在平時的時候也是秦國樸實的農民。而魏武卒是一支職業重裝甲兵。

秦軍之強,強在秦軍的制度。魏武卒是魏軍中萬里挑一的悍勇之士,雖然精悍但是畢竟人數極少——因為國家也不可能大規模培養。

秦軍則是一群被洗腦的農民。在二十級軍功爵體制下,為了自己的爵位和利益,都可以奮不顧身的往前衝。因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個敵人,都是人頭,都是地位和金錢。這是一支全民皆兵的隊伍,是一支讓人恐怖的隊伍。這支隊伍,戰鬥力遠不是魏武卒那幾萬“特種兵”可以比擬的。

在秦軍的連續打擊之下,魏武卒徹底煙消雲散了。

結束語:任何的一個兵種,都是軍隊精華。大魏國的武卒,在戰國初期,應運而生,其光輝,影響中國歷史近百年。但是任何的一個兵種,都有其輝煌和衰落的時候。魏武卒在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終煙消雲散了。但是,其曾經的輝煌,也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荀子》

《史記》


填哥講史


魏武卒作為古代最為專業的軍人,軍事思想已經很超前了。

魏武卒的選拔依然是很嚴苛的,近乎變態。

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就是一個武裝到牙齒的重裝步兵。而且是專業的軍人,戰國時期的時候,很多都是閒時為民,戰時為兵,這樣的軍隊質量遠遠比不了魏武卒的這樣的專業軍人。

自古以來,打仗就是打經濟,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很難對外打仗的。魏武卒的選拔和士卒待遇,是其他兵眾難以比擬的。沒有富饒的國家基礎,難以養活這樣的職業群體。不給驢子吃草,還要驢子跑,本身就是個笑話。

吳起創建的魏武卒,征伐四方,曾經以五萬對秦軍五十萬,大勝,可見魏武卒的恐怖,及吳起的軍事才能。在吳起跟魏國朝臣不和的時候,吳起作為一個外來人員,為了保命,只能出逃楚國,從此,魏武卒更像是魏國貴族的特種部隊。對於貴族來說,多少是奢靡,難以理解魏武卒的要義。

再者,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北有趙國,南有韓楚,西有秦國,東有齊國,都和魏國打過架,魏國的國家目標很模糊,想統治他國,但是沒有滅掉他們的能力,但都結仇了,比較有名的是龐涓和孫臏的對決,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讓魏國損失慘重,魏武卒損傷不少,而魏武卒並不是及時就能補償的,需要選拔,訓練,實戰,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魏武卒,損耗率太高,讓魏國難以維持這樣的特種部隊。

為了補充兵員,只能降低標準,這樣更是讓魏武卒戰力地下,對戰秦軍的時候,只能是覆滅。沒有明君進行國家改革,富國強兵,沒有名將,力挽狂瀾,這是魏武卒衰落的另一個原因。

歸根到底,是富饒的魏國,因為不斷打仗,從主動出擊,到最後,被動挨打,成為一個窮光蛋了。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戰國初期的魏武卒是令六國喪膽,天下震動的戰爭勁旅,是精銳的代表詞。吳起曾率領魏武卒東征西討。大戰七十六次,戰勝六十四次。在巔峰時期擊敗了十倍的秦軍,並順利攻下函谷關,奪取秦國河西之地,力壓秦國國運五十年,使秦國在長時間無翻身機會。

那麼後來的魏武卒為何逐漸銷聲匿跡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位置

魏國處於中原地帶,四面各國環繞,在戰國初期同樣以稱霸為主,掠奪為輔。由於魏國產鹽,加上是各國商隊的必經之路,能夠快速聚集大量金錢支持軍隊作戰。

同樣處在早期黃河邊上,水資源豐富,加上水利工程,魏國物產豐饒,這是奠定強國的基礎。

同樣地理位置也能帶上壞處,四戰之地,處處受敵,魏武卒被分散,作戰下降。(地理位置同歐洲德國一樣)

外交政策

初期魏國由於同晉國分裂出來,所以三晉經常抱團,在秦魏陰晉之戰時,與東方各國首先交好,避免了多線作戰;甚至在龍澤敗齊之戰時,也與趙韓聯手。

但到了後來,特別是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自恃強大,已經不在乎樹不樹敵了。在秦國還沒被攻滅前,改變了戰略,轉向進攻手足趙韓兩國,導致自己內部瓦解,在桂陵之戰想滅趙,被齊趙聯軍所敗;在馬陵之戰要攻韓,又被齊韓聯軍所滅。導致主將龐涓被殺,大量精銳老兵損失殆盡。(與俾斯麥外交有同工之妙)

人員關係

戰國時期還是一個等級森然的時代,創建者吳起與士兵同吃同睡,甚至親身為士兵吸取濃瘡,這在當時想都不敢想,吳起卻做到了,因此深受士兵愛戴,老君王也全力支持。

但新君繼位後,對吳起開始了防範,同時受到繼任魏國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擠逃亡楚國,這支魏武卒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後期的主將多為貴族,缺乏同甘共苦精神,兵士選拔也無吳起時代苛刻,加上戰爭不斷,士兵素質同樣開始下降。(德國的國防軍與黨衛軍)

戰爭方式

戰國初期沿用春秋時代戰爭方式,都以戰車為主,步兵為輔。而吳起創建的魏武卒皆是重裝步卒,不受地理位置影響,這戰法在當時相當超前,在當時各國比較稀奇,各國大的優勢或許就是戰車陣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陣卻可以將其完全複製,甚至是優化。

但隨著時間推移,車戰正式轉成步戰,魏武卒的那種“新鮮感”就蕩然無存了,因為其他國家也開始重視步兵體系建設了。後來甚至還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連騎兵都開始慢慢普及了,這就讓魏武卒更加受傷了。時代在發展,早先以魏武卒為主的重步兵剋制戰車,但後來居上的騎兵卻又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機動性優勢在後來卻變成它最大的劣勢。(二戰德國發明的閃電戰)

人才流失

初期魏國是各國英豪的聚集地,但隨時間流失,魏國國君自魏文侯之後,一代不如一代,不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體制弊端,還一味的向外輸送人才,商鞅、孫臏、張儀、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國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二戰後德國人才被搶)

結語

魏武卒是職業軍人,他隨國力強大而強大,同時是君主的嫡系部隊,也收君主能力影響,當各國聯手對抗魏國時,魏國缺乏名君名將。

反觀對手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人人爭奪軍功。後來的伊闕之戰中,被白起斬殺魏韓東周聯軍二十四萬餘眾,魏武卒徹底損失殆盡。


蜀山精靈


魏武卒雖強,但維護魏武卒正常運轉的費用並不低。正常情況下,擁有魏武卒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仗,攻城掠地,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性價比,一旦停止征伐, 魏武卒就會成為國家的負擔及不穩定因素。

戰國後期,魏國國力疲弱,早已無法維持魏武卒的運轉了,魏武卒解散在情理之中。


揚生解史


其實魏武卒從始至終都挺猛的。

龐涓時期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後來桂陵之戰敗給齊國是因為孫臏更牛,即使這樣,魏武卒於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

魏武卒真正的毀滅是在公元前293年,這時候有個更牛的人出現了,秦將白起。白起在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

所以不怕你牛,就怕有人比你更牛。



孤山老叟


魏武卒作為戰國初期魏國的鎮國之寶,為魏國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終被秦軍消滅。

魏武卒的強大

戰國初期,因為各個諸侯國慢慢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權,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的戰爭形勢,各個國家紛紛建立了常備兵制度,魏武卒就是魏國的魏武卒。當時選拔魏武卒時,要求能夠操作十二石的弩,揹著五十支矢,帶著三天的口糧,半天要求能夠行進近百里地。

魏武卒在選拔時標準高,成功當選後分給一百畝的土地,全家免除賦稅,這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福利,因而魏武卒士氣高昂。強大的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魏衛國的霸業東征西討。著名的陰晉之戰中,五萬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打敗了十倍的秦軍,可見魏武卒的強大,可為什麼後來魏武卒被秦軍消滅了呢?

魏武卒為何以一當十

先說魏武卒的成名戰陰晉之戰,陰晉之戰為什麼魏武卒能夠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強大自不必說,那麼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什麼原因嗎?

陰晉之戰爆發時時秦惠公和魏武侯時期的戰爭,當時的魏國在經歷過魏文侯的治理後,已經成為當時的霸主,而秦國實力衰弱。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秦國落後關東六國不是一點半點。當時六國的農民已經廣泛的擁有私田,各國已經廢除了“井田制”,而秦國仍舊在施行“井田制”,這種效率低下的制度直到衛鞅時才被廢除。秦國雖然是個大國,但因為它落後的太多,所以國力很弱。秦惠公為了奪回河西,徵召了五十萬農民軍,以幾乎是一幫烏合之眾的軍隊對抗士氣高昂,組織嚴密的魏武卒,再加上吳起的加成,魏武卒很快就擊潰了秦軍,秦國上上下線都以陰晉之戰為恥辱。

秦軍消滅魏武卒應該是說最後一支魏武卒被衛鞅設計除掉了。魏國當時因為國家戰略錯誤,魏武卒漸漸消耗在一系列戰爭中,尤其是使魏國國運衰落的桂陵、馬陵之戰。之後魏武卒雖然能夠補充,但一來因為魏國國力漸漸衰落,原來能夠給予魏武卒的待遇漸漸下滑,二來魏武卒的戰鬥力需要時間磨礪,所以在魏惠王時期的最後一支魏武卒雖然還有威名,但和吳起時期的魏武卒不可比擬。

反觀秦軍,此時因為衛鞅變法,秦國的二十等爵位制使得軍隊中人人爭搶戰功,因為只有戰功才能獲得魏武卒輕鬆得到的爵位和厚祿,以這樣看來秦軍雖然是新軍,但戰鬥慾望一點也不必魏武卒差。這樣一正一反,兩方的戰鬥力差別也就不大了。

​兩方戰鬥力不再如同陰晉之戰一樣差距巨大,此時又因為衛鞅的一點詭計,成功“斬首”魏武卒。衛鞅在戰前和魏武卒的首領公子昂套近乎,要求戰前兩個人會個面,嘮嘮嗑。公子昂出身魏國公室,自身有點貴族的臭毛病,他沒想到衛鞅竟然會扣下他。就這樣魏武卒沒了主帥,秦軍還有主帥。魏武卒就算個體強大,但戰爭看的是兩方的組織能力,就這樣魏國最後一點魏武卒被消滅在了秦國的手中。




高高在下喲


魏武卒創立之初便是靠國家國力的支撐,是國家的重大負擔,不同於秦銳士。武卒制度屬於募兵制,最大的問題是隨著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而且老兵因家裡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階級,打仗更惜力怕死,因為一旦死了就領不到俸祿,因此打仗時往往要麼大勝,否則全軍覆沒,老家破產;要麼打仗時爭相逃命(伊闕之戰)。時間久了軍官也會中飽私囊,剋扣軍餉,進而導致軍隊譁變。

任何精銳部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隨著戰國中期之後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衰落,魏武卒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被秦國銳士的光芒所掩蓋。

戰國中期,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由於長期征戰,“武卒”無法保障生產,土地收入大量縮減,但是負擔並沒有任何的減少。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武卒”喪失了經濟支付能力,無法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在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開始下降。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徹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以往的“隸農”、奴隸得到解放成為自耕農,“武卒”卻在此時淪為了“軍事農奴”。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下降,嚴重的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隻能是通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週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