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德理論?

活動中心17653708


人們大都把道德和倫理視為一個概念,其實,兩者並非完全一致,對此進行界定,首先應該分別弄清楚它們的辭源意義和概念意義。

1、辭源涵義

從辭源上考察,在西方, “道德”(morality)一詞源於風俗(mores),而mores則是拉丁文mos(即習俗、性格)的複數,後來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根據希臘道德生活的經驗,從mores一詞創造了一個形容詞(moralis),指國家生活的道德風俗和人們的道德個性。英文的morality就沿襲了這一含義。

“倫理”或“倫理學”(ethics)一詞源於古希臘的伊索斯(εˊθ0S)。該詞在荷馬時期表示駐地或公共場所,在早期古希臘哲學家中,這個詞表示某種現象的實質或穩定的場所。後來專指一個民族特有的生活慣例,相當於漢語的“風俗”、“品質”、“品格”、“德性”等意思。

可見,在西方道德和倫理的辭源涵義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風俗、習慣以及內在的品性、品德。即一方面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另一方面是指內在的行為規範心理自我-個人的品德。

但在中國,道德與倫理的辭源涵義卻有所不同:“道”本義為道路。《說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為規律。所謂人道,指社會行為應該如何的規則,如《禮記》雲:“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也。”“德”本義為得。《管子?心術上》曰:“德者,得也”。“德”是“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說文》)“道”與“德”的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中:“故學止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道”和“德”聯繫在一起的意思是:“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得也。”(《四書集註?論語注》)可見,中國“道德”的辭源涵義與西方相同,一方面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另一方面指內在的行為規範心理自我-個人的品德。

“倫”本義為“輩”。《說文》曰:“倫,輩也。”引申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國古代的“五倫”就是指五種人際關係: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理”本義為“治玉”。《說文》雲:“理,治玉也。”引申為治理和物的紋理;進而引申為規律和規則。可見,中國的“倫理”就包括如下兩個意思:一方面是外在的規範-行為應該如何;另一方面是人際關係的規律-行為事實如何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

2、概念涵義

我們是在如下意義上使用“道德”和“倫理”這兩個概念的:“道德”指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和規範在人們身上形成的心理自我-品德:“倫理”指行為事實如何的規律和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

要正確理解“道德”與“倫理”這兩個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道德與倫理是“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的涵義

作為“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的道德與倫理是指社會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應該如何的非權力規範。

第一、關於道德和倫理“具有社會效用”

道德和倫理都是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應該”是道德和倫理的重要屬性。但是,並不是它們的特有屬性;因為 “應該”如何的行為規範並不都是道德和倫理。以吃飯為例,西方人習慣用刀叉,印度人習慣用手指,中國人習慣用筷子。這三種習慣都是應該如何的規範,但皆非道德和倫理。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使用刀叉或筷子,是道德的和合乎倫理的,而使用其他的手段是不道德的。

道德和倫理的“應該如何的行為規範”的關鍵在於具有利害社會的效用:道德和倫理是社會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的對社會“具有利害效用”的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

第二,關於道德和倫理是“應該而非必須的非權力”規範

道德和倫理是行為“應該”如何的規範,但法律也是“應該”的行為規範。這兩種的區別在於什麼?過去的觀點一般認為是法律規範依靠“強制力量”來維繫,而道德和倫理規範依靠“非強制力量”來維繫。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所謂強制,就是使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意志而服從他人意志的力量,強制包括肉體強制、行政強制和輿論強制。實際上道德和倫理也依靠“強制力量”維繫,是依靠“輿論強制”。因為,輿論同樣具有使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意志而服從他人意志的力量。俗語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舌頭底下壓死人”,就是“社會輿論”強制力量發揮的作用。

因此,倫理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的區別,不在於是依靠依靠“強制力量”,而在於是否依靠一種特殊的強制:權力。權力是管理者擁有且被社會承認的迫使被管理者服從的強制力量。法律規範是權力規範;倫理道德規範則是非權力規範。

(2)道德是“規範在人們身上形成的心理自我-品德”的涵義

作為“規範在人們身上形成的心理自我-品德”的道德,是指一個人的道德人格,是一個人在長期的道德行為中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狀態。所謂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所表現和形成的心理自我,是一個人在長期行為中表現和形成的穩定的、恆久的、整體的心理狀態。一個人長期地遵守或違背道德規範地行為,以致於形成和表現為一種穩定的、恆久的、整體的心理狀態,就是道德的另一個涵義-品德。如果說“規範”是人們外在的道德,那麼“品德”則是人們內在的道德。

(3)倫理是“行為事實如何的規律”的涵義

作為“行為事實如何的規律”的倫理,是指人的行為所固有的具有利害人己的屬性的規律。這裡所說的“行為”,是指“倫理行為”,是具有利害效用的行為。“倫理行為事實如何”,也就是人生而固有的各種倫理行為之本性,也就是道德哲學家所說的“人性”。它是 “行為應該如何”的道德規範產生和推導出來的根據,因為只有客觀上存在“事實如何”的某種行為類型,才會談到“應該如何”的道德規範,如果某種行為事實上就不可能存在,那麼,提出對這種行為“應該如何”的道德規範,就是無稽之談。


西門戒戒


道德的本質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道德即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一般的社會屬性。道德是具體的和發展變化的。道德: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入江學海


道德理論有弗洛伊德,康德,科爾伯格,皮亞傑等人提出的。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我們把它簡稱為三水平六階段,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最經典的就是“漢斯偷藥”的故事,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

皮亞傑道德理論,皮亞傑對於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道德情感與道德判斷兩個方面。皮亞傑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兒童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關於公正、責任、欺騙、獎勵等道德發展問題,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寫成《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


京津冀生活


感性的塑造就是在沒有說教的情況下,人們通過親身接觸時代而形成的道德觀。這樣形成的道德觀,一般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所得出的結果也往往不全面,好處是親身的感受更真實,更覺得可靠。比如“我”對朋友道德觀,別人說這個朋友不咋地,但我親身感觸還不錯,我當然相信我的親身感受了,於是我就初步形成了“我”對這個朋友的道德觀,知道了對他我該怎麼做和不該怎麼做,比如該不該借錢給他,該借多少錢給他等道德意識,但是親身感受也往往不全面,因此好多的朋友又有分離的,又有成仇的。很多情況下,認識一個人往往需要一輩子的親身感受,因為我們都是時代的產品,而時代又是在變化著的。

理性的塑造就是在被說教而非親身感受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道德觀。比如父母的說教,老師的說教,朋友的說教,媒體裡邊的說教等等,理性所塑造的道德觀一般比較全面,可以較多和較快地形成很多的道德觀,人們的大多數道德觀都是因此而形成的,缺點是這樣的道德觀不真實,容易動搖。

人們的很多道德觀大都由感性和理性共同塑造成的,也就是說是由被說教和親身感受共同塑造所形成的


鈺萱生活記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百尺高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古人云:“大丈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個人的道德素養。勞倫斯·科爾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對其作了首次闡釋後,不斷修正,大家可以借鑑。《道德的理論和實踐》是現代傅季重、黃萬盛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該書共輯論文二十二篇,內容涉獵較廣,需要詳細瞭解的可以深讀


長春億通手機批發


中國的道德理論

道家學說的道法自然以及《道德經》就是道德理論,還有《太上感應篇》。

儒家學說的道德理論就是“仁義道德”博愛親仁,養浩然正氣。

佛家的道德理論,講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也是道德,今生修來世,積德行善,庇護子孫

墨家學說兼愛非攻,也是道德理論。

外國的道德理論,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以及《聖經》都是道德理論。


祁華勝


道德的本質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道德即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一般的社會屬性。道德是具體的和發展變化的。道德: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平凡倆口子


道德的本質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道德即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一般的社會屬性。道德是具體的和發展變化的。道德: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亮亮觀銅都


道德理論指的是不同道德或倫理體系之間的理智評測和比較,例如,倘若我們比較結果論和人道論,那我們就是在進行道德理論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任何為自己道德體系辯護的人,都或多或少的進行著道德理論的研究


活的像風


道德,是講人道,只講道德,不講理論,也是不妥當,道德與理論相結合,平常多做一公益事業,為民造些福,講講理論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