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茶葉香氣跟口感哪個更重要?

福龍茶廠專業製茶


茶葉的劃分按照色,香,味,形,四個特點,色,指的是茶葉的顏色和泡出來的湯色。新鮮綠茶,本身較綠,也有發黃的,例如西湖龍井,霍山黃牙,湯色指的是泡出來的茶葉顏色,綠茶新茶湯色微綠。

香,指的是茶香,天然綠茶本身有一種淡淡的香氣,炒幹以後,氣味收縮,再遇水沖泡的時候,氣味四散開來,香氣襲人,十分舒適。

味,指的是味道,新茶入口會有一股淡淡的茶香。用舌頭,嘴唇嘖吧嘖吧一下,整個舌頭都有一股酥酥麻麻的感覺,陳茶就不行了,沒有香味。茶湯泛黃。

形,就是看外形了,分2部分,第一,炒幹後的樣子,第二,泡出來的樣子。茶葉小,說明採摘時間早,茶葉嫩,葉片大說明採摘晚,茶葉老。泡出來的樣子,看在杯子裡了,剛沖泡的時候在杯子裡會一根根直立起來,那就是好茶。

例如下面的茶葉就是我老家今年剛剛上市的新茶,嶽西翠蘭,小眾茶。









阿坤旅遊達人


實際經驗告訴我茶香是更重要的,氣味永遠要比口味感官更早的進入茶客的心裡。

作為一個茶農我都被坑過一次,去年買了一些名叫黃金葉的茶,買回來之後,沖泡出來,一股濃烈的貓尿酸味刺人鼻子,我直接就不敢去品嚐味道了。

以為是自己的感官有些問題,泡出來請朋友感受了一下,朋友也是連連搖頭,我索性就把茶全部丟掉了。

一款好茶,它的香味不管是什麼樣的,但一定是能讓人心情愉悅的。感受到愉悅的茶香,才有興趣去品嚐口味。




霍山茶農小陳


我認為,喝茶的時候口感是非常重要的。說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我曾經買過茉莉花茶,當時問那個茶香真的是美妙極了,但是我回到家裡品嚐的時候,茶葉入水,就沒有那麼香了。我想這裡面是有貓膩的。是不是添加了什麼東西?不敢確定,但是那種茶的口感一點都不好。


白米48


我以我的七年經驗來說,茶葉這款飲品真的多如牛毛,口感香型也是千差萬別,如果非要將口感和香型來做一個比較,我覺得口感的勝率會很高。

為啥我這麼篤定的說這樣的話,肯定是有緣由的,具體啥緣由,我這裡稍微講一點,看看是不是這個理。


首先說茶葉是飲品,首先要過我們的鼻子,鼻子是味蕾的,而味蕾又是大腦的,大腦通過味蕾來了解事物本身的特點,鼻子的味蕾用來聞味道,這個感覺會被傳輸到大腦,由大腦來判斷這個味道自己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就會愉悅,不喜歡就會厭煩。

這是第一道關卡,第二道關卡就是舌頭,這裡的舌頭佈滿了味蕾,這個味蕾更加直接,感受更加貼切,酸甜苦辣鹹,基本都是味蕾來判斷,不同的舌頭部位,對應不同的感知,有專門感覺苦的,有專門感覺甜的,分工不同。


喝茶喝的足夠多了,就會形成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先聞一下茶葉,這裡叫聞香,通過這個來初步判斷茶葉好壞差別,茶葉入口就是第二個判斷茶葉好壞之分的,有的茶葉是聞起來很淡的,基本沒什麼味道。

比如安吉白茶聞起來味道就很淡,再比如巖茶,巖茶的幹茶味道確實不是很好聞,泡的茶葉味道還行,還有熟普洱的味道,基本味道一樣,幹茶聞起來都有一股發酵味兒,不是很好聞。

普洱茶年份茶,是很好喝的,入口爽滑棉棉的,有一股淡淡的棗香氣,這是特有的香氣,也是通過嘴巴來辨別的,還有就是老白茶,幹茶基本沒有味道,但是經過煮沸的白茶,味道濃烈,香氣繞樑三日不絕,喝起來更是獨領風騷,有一股甜甜的感覺,如果是年份茶,要多好喝就有多好喝。


所以我覺得聞起來味道不如喝起來的味道,也因人而異吧,有的人就喜歡聞幹茶葉的味道,比如說西湖龍井茶,它的香氣就有很多人喜歡,但是喝起來就不如聞起來好,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我建議大家都去體驗一下,喝茶不聞茶就像吃飯沒筷子一個道理。


相魄


又是發表獨特見解的時候了,說白了我是從茶農茶山市場上出來的,和他們從網絡的軟文書籍上來的不同,殊不知普洱產量不到茶葉總產量的百分之十,消費寥寥無幾,出口更是不到百分之一,軟文和書籍佔了一大半,你還信港臺茶葉騙子搗鼓的理論?

茶葉最要緊的是外形,就像網上看到的黑暗料理大多數人都是缺少胃口的,茶葉也一樣,幹茶沒有一個很好的形狀顏色,都一堆碎片老葉老梗,都粗枝大葉,甚至發黴氧化成藍汪汪的,你有興趣喝嗎?你能心裡忐忑的把自己都疑心過期發黴茶葉泡出的茶水一口燜下嗎?

其實茶葉是不復雜的,都是拿茶文化的布把茶葉圍起來才山頭年份的雲山霧罩,茶葉回到品鑑的位置,茶葉不復雜,茶葉比人誠實。從市場買茶還是茶農在仔細觀看茶葉的成品半成品,都是從香味口感開始的嗎?都在觀看外形,外形好了才會有下一步的品鑑。

沖水泡開,首先體會的是香味,好茶自然好香 ,不要拿雲山霧罩的木香陳香黴香來忽悠我,茶葉茶葉自然是芽葉發出的香味,清香豆香甜香都可以,再接下來也不是口感,茶水還熱著呢,燙嘴。接下來是湯色,看著茶葉在杯中壺中舒展開放,清澈明亮的湯色,心神舒暢,濃濃的醬油湯像中藥,又是港臺茶葉騙子忽悠人的東西。等湯涼些,一口茶水在嘴裡慢慢嚥下,茶香入水,甘潤爽滑,不苦澀,而後微微回甘,這就是好茶。

這是我品茶的簡單步驟。具體的顏色死色活色,嫩黃之間等等篇幅有限,敬請諒解。





龍井茶痴


弄清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你要知道,茶葉內什麼物質決定香氣?什麼物質決定口感。讓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茶葉香氣的由來

茶葉內的香氣是鮮葉內的芳香物質形成的。這種物質在茶葉中國的佔比量很少,一般比重佔0.03%-0.05% 但是種類很多。有醇類、醛類、酮類、酸類、酚類、酯類、含氮化合物等400多種。

(1)甜香、花果香、木香的決定物質

方樟醇、苯乙醇、香葉醇、紫羅酮、順—茉莉酮、水楊酸、甲酯及多種萜烯

(2)鮮爽香

丁酸—順-3-乙烯酯、丁酸-反-3-乙烯酯、乙酸-順-3-乙烯酯。

(3)清香、新茶香

壬醛、正葵醛

(4)吽炒香

吡咯、吡嗪類

以上是茶葉香氣的由來和決定茶葉的香氣物質。


第二:茶葉口感的由來

茶葉口感是茶葉內的物質對人的味覺的直接反應,表現有鮮爽、苦、澀、甜、厚。

影響茶葉滋味口感的物質:茶多酚+其氧化物、氨基酸、咖啡鹼、糖類、和果膠物質。

(1)澀味:茶多酚 佔18%-36%

(2)鮮味:氨基酸類。含量佔3%-8%不等。

(3)甜類:甜醇類物質、可溶性糖類、糖分子OH(羥基團)

(4)厚:可溶性果膠,具有粘稠性,表現為“厚”感

(5)苦:咖啡鹼 含量佔比40% 白色結晶物質。

我們從健康的角度去分析:

茶葉的保健功效有兩種,第一種物質上的。第二種:精神上的。

好了,其實聽了這些之後我們就明白了香氣和口感到底怎麼來的。那麼香氣和口感哪個更重要,個人覺得沒有答案。口感是身體物質方面的反應。香氣精神物質的愉悅享受。看你比較喜歡哪種感覺了。


滇品小寨茶


一字一句為你說下自己的見解

香氣也是口感的一種 兩者相輔相成 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 好茶需要色香味俱全

好的茶葉,香氣貫穿泡茶始終。幹茶有幹茶香,高溫潔具再搖香醒茶後激發出的茶香。洗茶潤茶也會進一步激發茶葉香氣,洗茶後公道杯的杯底香。再到品飲茶湯時聞到的茶香,品飲時口腔的茶湯的水含香。甚至於品飲過後的餘味,也是絲絲香甜掛喉。口感是對品飲茶湯滋味的一個總體表述,也是茶葉中可浸出物的一種具體感官感受。多酚類物質呈現出的苦澀,瞬間化開並轉化為甘甜和生津。內含物質呈現出的茶湯厚度、飽滿度和香氣,以及茶湯進入人體後的一些具體感受。比如茶氣足的茶可以感受到茶湯在身體遊走,後背手心微微發熱。體感因人而異,略有不同。






南陽陳昇號阿飛


首先,茶葉的品質特徵主要表現在外形內質兩方面 。

外形是指茶葉的外觀特徵,及茶葉的造型、色澤、勻整度、勻淨度等直觀能看到的特徵;茶葉的內質是指經沖泡後所表現出來的茶葉的香氣、湯色、滋味及茶渣,也就是葉底的形態、色澤等特徵。統一概括來說,茶葉的品質特徵即是茶葉的色、香、味、形。題主提到了茶葉的兩個品質特徵,一個是香氣,一個是口感

現在咱們一起看一下茶葉香氣的形成。茶葉的香氣類型主要是由茶葉品種、鮮葉質地、採製季節及製茶工藝決定。茶葉品種不同,鮮葉中內含物質及組織結構均有差異,所以芳香物質的成分與含量也不相同。

現在是春天,馬上春茶就下來了,所以咱們現在聊一聊綠茶。

綠茶的香氣一般為板栗香、烘烤香或清香,這主要通過高溫殺青和乾燥工藝形成。高溫殺青使鮮葉中大量青草氣物質揮發,部分轉化為中低沸點的清香型香氣物質,同時,少量高沸點香氣物質顯露花香或果香,再經高溫乾燥後,形成帶有烘烤香或板栗香的芳香物質,共同形成綠茶的香氣特徵。茶葉的口感也可以稱為茶葉的滋味。

茶葉的滋味是由鮮葉中的呈味物質,經一定的加工工藝適度轉化,並經沖泡後溶於茶湯而形成的鮮葉中的呈味物質。按其溶解性可分為水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水溶性物質直接參與滋味的形成,水不溶性物質雖不直接參與呈味,但經不同的製造工藝,在酶及水熱作用下,有部分轉化為水溶性物質而對滋味產生影響。鮮葉中的物質主要有多酚類、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鹼等,經過不同的製造工藝可形成各不相同的滋味特徵。 以綠茶為例,綠茶滋味是在其加工工藝中各種呈味物質,因溼熱水解作用,易構化作用等使多酚類含量下降,苦澀味減少,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茶湯的鮮爽度增強,可溶性糖和水膠性果膠也不斷增加,使茶湯甜醇度增強,最後形成綠茶濃醇鮮爽的滋味特徵。



大家清楚了茶葉的香氣和口感以後,咱們再來比較一下香氣和口感,哪個更重要?喝茶喝茶,重要的在一個喝字上,也就是品嚐茶湯的滋味,香氣雖然能獲得顧客的好感,但是真正喝起來以後還是滋味更重要。以上,謝謝。

歡迎大家轉發+評論區留言,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趙州禪茶


感恩提問者,普文是原產地茶山經營者,對您的問題做個人解答,你覺得茶葉香氣跟口感哪個更重要?普文認為這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襯托,好茶可以湯中含香,不一定是您鼻子所聞,而是茶湯入口,湯中含香,滿溢口腔。

茶葉的香與口感都是感官引導

我們不難發現,當你去去買茶葉的時候,賣家給你先泡茶試喝的時候,總是先給你看一看茶葉的外形,緊接著會讓您聞一下這款茶葉香不香,其實這是一個過程引入,讓你不知不覺的進入品茶的狀態,這並不是誤導,對於普文來說,每一次教學生泡茶時,總會這樣去做,其中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平時看你總是不修邊幅,但是你一坐上泡茶臺,怎麼這麼安靜,我們不由自主的就被你帶入要品茶的狀態了”,其實很簡單,一個茶藝師,想泡出一款好茶,最關鍵一點,心在茶上。日後普文另外發文講解,只是為了說明一點,聞茶香能讓你心收下來,進入品茶的狀態了,也體現了這款香型上製作的好壞。

當茶藝師將水衝入蓋碗,從公道杯給你的品茗杯注入茶湯時,你已經進入聞香品口感的階段了,聞香飲湯,這是一個品鑑的過程,香提升了你品鑑的動力,湯的口感決定了你對這款茶的評分,相輔相成,湯中含香,香溢口腔,這樣的一款茶能不打動你的心。

你覺得茶葉香氣跟口感那個更重要?

從普文個人的出發點來看,非要分重要,普文覺得口感更重要,口感決定了這款的生命力,對人體的直接作用,合適不合適自己,身體反應的感觀,再香的茶,喝了讓你不舒服,至少普文不會推薦你們與自己常飲,品鑑是為了鑑定,那是身不由己,口感反應幾項指標:

1.生態環境好不好。

2.茶品純不純。

3.茶品的製作工藝好不好。

4.自身身體能否接受。

5.值不值得喝,基本在口感能做定論。

真茶君—普文


真茶君—普文


首先,茶葉的香氣,靠嗅覺感知,口感靠觸覺判斷。香氣和口感來自於兩個渠道獲取。

一頓好的飯菜,是色香味俱全,好茶是自帶香氣,口感醇厚。所以非要問哪個重要,缺一不可。

人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綜合物體,喝茶時,我們去觀想這片葉子來自於優美的山谷,常年雲霧繚繞,鳥語花香時就尤其想嚐嚐它的味道。

捧在手中聞上去,沁人心脾的幽香,有泥土的芬芳,有蜜香花香,又一次刺激了大腦發出想喝的信號,同時胃也發信號,嘴巴也發信號,整個身體的細胞都發出信號告訴你趕緊喝,快嚐嚐。所以,茶味道之外的條索和香氣都給它的口感營造了無限想象空間。喝之前,可以不以貌去取茶,但是絕對不能不以香氣取茶。

茶是用來喝的,口感不過關,喝了有什麼意義呢?但是茶好不好喝,口感再好,也要看是什麼心情。大家信嗎?你心裡苦,就覺得那茶湯也是苦的,你心裡甜,嚐到的就是滿嘴甘甜。當經過茶香微燻的你擁有了喝茶前的美麗的心情,茶伴著沖泡滿屋飄香,這時你發現好茶的口感真是妙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