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家庭教育以及相處模式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處理好了,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友好的與同學、朋友交往,能夠積極樂觀、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

如果處理不好,家長可能就要為孩子的冷漠、自私、任性而煩惱了,親子關係也可能越來越差。

那麼,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呢?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那麼,兒童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呢?北師大心理學家20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主動性與自制力是青少年優質發展的突出特點,也是健全人格的核心要素。成長與教育都是有規律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應有以下特點,如父母的愛心陪伴與理解尊重,確定規則並養成習慣,堅持積極的解釋風格等。同時應注意父母的榜樣作用,以良好的夫妻關係影響親子關係。

孫雲曉老師的《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課程

將與家長們分享國內外心理學、教育學專家的研究發現,分享他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為家長們詮釋如何陪伴與尊重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等,幫助家長們更好的理解孩子,營造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氛圍。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本期嘉賓介紹

孫雲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集團京師雲校素養課堂特邀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二級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搜狐教育·名師課

為助力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 “停課不停學”,搜狐教育推出搜狐教育·名師課

特殊時期,每期邀請一位教育界校長、名師及跨界名人通過直播、視頻等方式為“在家上學”的學生及家長朋友們分享家庭教育、親子閱讀、課程學習、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優質課程。

“把脈”親子教育困惑與難題

由於“居家防疫”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增多,遇到孩子“頂牛”、不愛學習、自理能力差、玩手機、玩遊戲……父母們心急如焚。孫老師以從事四十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經驗指出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如果親子關係是好的,教育大有希望;如果親子關係是糟糕的,很可能教育是挫敗的。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裡?

(一)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與家長交流?

孫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家長們共同回憶一下,一家人怎樣在一起吃晚餐。比較多的情況是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吃晚飯的時候難得相聚在一起,家長看著孩子愛吃飯很開心,但想起孩子學習成績很爛或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就忍不住嘮叨了,對孩子進行指責、批評、數落。造成孩子心情不愉快、親子關係變差、聽不進家長的教導。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孫老師指出教育孩子的時間、地點、場合需要智慧。“餐桌訓子”害處多,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餐桌上談點愉快的事情,教育孩子可以在餐後或餐前一兩個小時開展。

(二)孩子成績不理想,學習主動性差怎麼辦?

孫老師分享了北京師範大學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的研究數據,發現四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反映,父母最關心他們的是學習成績,期望孩子能考到班裡前三名的佔45.9%和24.2%;期望孩子能考到班裡前十名的佔29.8%和42.7%。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種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屬於過高的期待,孩子會感到壓力和焦慮。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孫老師還分享了他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開展的一項《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係比較研究》,發現唯有中國父母(監護人)與孩子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習,中國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最多的原因也是學習問題。孫老師指出對孩子的培養既要重視學習,也要重視其他素養,並且給孩子適中的期待與壓力。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三)怎樣才能培養出積極、自主的孩子?

孫老師指出國內外大量研究發現,孩子發展最理想、健康的狀態,是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都發達。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現代的教育。

孫老師分享了北京師範大學陳會昌教授對北京200多名孩子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孩子發展最根本的就是看兩顆種子——主動性和自制力。美國科學家約翰·梅迪納的觀點也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是在自由發展智力和制定嚴格規範之間找準平衡點。

如何才能找到平衡?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蔣佩蓉的解釋特別形象。她說,就像開車一樣,主動性是油門踏板,自制力就是剎車踏板。其實,任何人的人生都像一輛車,需要把主動性和自制力結合起來。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四)你是一個“兒童友好”的父母或老師嗎?

孫老師指出對孩子的教育需要兼顧年齡和情緒性的問題,既要理解,又要嚴格要求。當今比較倡導的理念是“兒童友好”。這一理念在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環境會議決議中首次提出,即兒童優先、尊重兒童的權利、未成年人受到優先保護。做為家長與教師要經常問一問自己,你是一個“兒童友好”的父母嗎?你是一個“兒童友好”的老師嗎?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教育孩子要從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根本角度去反思。並不是有一顆愛心就能把孩子教育好,還需要正確的教育的理念、方法。孫老師建議父母們認真反思一下:

真的理解、尊重孩子嗎?

真的瞭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嗎?

真的瞭解孩子的潛能嗎?

真的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嗎?

孫老師指出家庭教育的本質是改變父母自己,只有改變了自己才能改變孩子。近年來,社會新聞報道了多起家庭教育失敗的“慘案”,這些慘痛的教訓在告誡我們家長需要反思,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沒有理解和尊重的愛是可怕的。做為家長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友好的對待孩子才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把脈”父母的養育風格

(一)如何判斷自己的養育風格屬於哪種類型?

孫老師分享心理學們發現父母的養育風格,直接決定了親子交往的質量,是影響教育效果的神奇“開關”,對於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影響深遠。父母的養育風格可以分為4種類型: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權威型

父母關心孩子,傾聽孩子,對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應,給孩子貼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所必需的,而不是從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緒出發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貫的。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對他提出這些要求,同時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

家庭的氣氛:父母和孩子很親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信賴父母,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發展:孩子易於形成友善、真誠、合作、自立的品質,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社會適應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學習。

◎專制型

父母對孩子控制得很嚴格,並且要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的各種要求,一旦孩子違反,會嚴厲地懲罰孩子。與權威型父母相比,他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很少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使孩子幾乎無法獨立選擇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不關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們的溫暖和支持。

孩子的發展:在這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為上的兩面性,而且焦慮、退縮、不滿、對人缺乏信任,同時也缺乏自信,心情不開朗,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和攻擊行為。

◎縱容型

父母無條件地愛和接受孩子,但對孩子沒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堅持讓孩子做到,大有儘量讓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發展:由於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該不該做、做得對不對。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裡的“小皇帝”,但是內心常常焦慮不安,而且心理發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進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

父母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關心孩子,也不對孩子提要求。對孩子漠然、拒絕,親子之間缺乏交往和溝通。

孩子的發展:產生很多行為問題,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研究表明發展優秀的孩子是主動性與自制力兼具的,與民主權威型的家庭教育風格具有密切的關聯。民主權威型父母的孩子通常在童年時期就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對社會以及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在青少年期有非常好的社交技能,有道德感和合作能力,成績也普遍較好。

(二)如何發現孩子的潛能與優勢?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教育應該在全面開發每個人大腦中的多種智能的基礎上,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從而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水平,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個性。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帶孩子去科技館、博物館,讓孩子自由去探索看對什麼感興趣,如果與家長或老師的看法一致,就有可能是她的潛能與優勢 ,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鼓勵,

讓孩子自己探索追求、發現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斯坦福大學米歇爾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延遲滿足”理論,研究發現讓孩子適當的等待或有所要求後再滿足孩子的需求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直升機”式的父母,給孩子太多關照與替代,孩子沒法獨立。

只有具備自主性與自制力的孩子才能獨立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各類難題 。

家庭教育智慧“良方”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一)教育孩子需把握孩子12歲以前的“黃金時間”

孫老師指出孩子在12歲前父母的陪伴特別重要,十二歲前孩子對父母是依戀的、崇拜的。有愛心、有質量的陪伴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利於孩子好習慣的培養。

當孩子超過了12歲進入青春期不願意與家長交流的時候,孩子對家長的嘮叨、囉嗦是比較反感的,可以換個方式,例如寫信、微信、郵件等。不要跟青春期的孩子叫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叛逆的本質是孩子獨立性的體現,是長大和獨立的需要。

(二)尊重孩子的質疑,引導孩子思考與探索未知。

孫老師舉了一個他與女兒溝通的例子,當時孫老師開展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主題研究,認為日本的青少年在諸多方面優秀於中國的孩子,他的女兒提出了質疑,孫老師給孩子的反饋是:你質疑爸爸的觀點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可以憑感覺說,你最好有事實、有數據來說話。你可以做點調查。於是他的女兒設計了問卷,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中開展《中日學生勤苦狀況研究》,最終統計結果發現:中國的孩子在學習方面比日本孩子刻苦,日本的孩子在體育方面比中國孩子刻苦。

孫老師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家長們,要尊重孩子提出的質疑,引導孩子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問題的成因與改善的措施,從而促進孩子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的發展。

(三)給孩子儘可能多體驗的機會,同時要給孩子建產規則意識。

孩子的發展一定要有豐富多彩的體驗。例如通過旅遊、研學等活動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在親子溝通中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不能做的,哪些是規範和底線,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習慣是長久的,一個孩子養成幾個好習慣,足以成就她的人生和夢想。孩子內心的滿足與成功體驗是具有更強大動力的。家庭是孩子培養好習慣的學校,家長更要身體力行,不讓孩子做的,家長別做;讓孩子做的,家長也要做到。

(五)“積極的解釋”能夠培養自信、樂觀的孩子

現代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則與方法就是堅持“積極的解釋”。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影響特別大的一種親子關係問題是“解釋風格”,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積極的解釋能夠培養孩子自信、樂觀,消極的解釋可能導致孩子悲觀、絕望。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孩子對家長說:“我的數學成績沒考好,不喜歡學習數學,怎麼辦?”

家長“消極的解釋”

你看你是不是沒好好聽課?

你看別人怎麼都能學會?

你可能像我了,我數學就學不好

……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家長“積極的解釋”

孩子,你別灰心,別難過,你肯定能學好。這次沒考好,可能沒有準備充分,再堅持一下,努力一下,一定有希望的,你一定能學好!

孫雲曉:孩子健康成長需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

結語:孫雲曉老師在課程的最後感謝大家的觀看,提出相信教育的智慧在民間,希望在大家的身上聽到更多“創新”的經驗,祝福家長們都能夠有所收穫,孩子們都能夠健康成長。

關注“搜狐教育”獲取更多教育信息,微信ID:sohujiaoyu。若有意洽談搜狐教育採訪、合作等事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