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時期的軍閥為何都緊緊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

小小棣


北洋軍閥的歷史可追溯到晚清時期,在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敗北後,於是清廷仿效日、德陸軍建制新建了拱衛京畿的軍事防禦力量,後來擴展到了全國各省區,人稱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原是計劃每省編1鎮新軍,全國編成36鎮新軍,目標是建成鞏固清政權統治的國防軍,但後來因為辛亥革命的偶然發生,僅編成了14鎮,清廷就宣告滅亡了,其中北洋軍佔6鎮,其中每鎮(師)轄步隊2協(旅),每協(旅)2標(團),每標(團)3營,每營4隊(連),每隊(連)3排,每排3棚(班),鎮是最大的單位,鎮長也就是師長職,1鎮(師)在一萬兵力以上。

民國之後,各地方繼續鎮編為師,沿用此軍隊建制,所以,師級是當時軍隊中最高指揮者,師長的含金量也等同於現在的司令員,故而北洋系的軍官們都覬覦師長一職。


另外,師一級的自主性很強,是最底層的士兵到最高層司令之間的核心過渡職務,也是最高的實權建制單位,而師長以上的領導職務雖然官銜不小,但是都是要以師為基礎的,如果上級對師一層的管理出現了問題,那麼再高的軍銜也都是被架空的虛職,因此,師長的重要性就在於其既有著對基層的實際控制權,又能夠左右上層的意志。

但是自北洋晚期後,軍閥兼併戰爭激烈,地方軍閥的人馬也越擴越多,兩軍已經不再是初期幾萬人之間的角逐,而是數十萬大軍之間的決戰,所以軍長、司令等職也就應時代所需而生,成為師長的上級單位,所以師長一職就出現了貶值,大軍閥頭子都更加熱衷於總司令的稱謂。
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並非是軍隊編制層級越多越好,因為層級過多會降低指揮效率,加大管理難度,反而還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因此,減少指揮層級,實現軍隊組織扁平化管理才是軍改的科學趨勢,如撤師歸旅,撤團歸營,既能大幅減少軍費開支,也能提高軍事效率,還能提升內部組織結構的穩定性。


納蘭談史


北洋時期的師長,都是本人核心的武裝力量,是安身立命的本錢所在,不會輕易丟棄掉。自然就是如此了。

北洋第三師訓練:

比如曹錕。1907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北洋第三鎮統制,辛亥後正式成為第三師師長,到1917年才讓職給親信吳佩孚。

曹錕:

吳佩孚又長期兼任師長,1924年北京政變後第三師被北京奉系明確宣佈解散。吳佩孚也就讓出職務給親信張席珍,該師於北伐戰爭中覆沒。

吳佩孚:


四川達州


北洋時期的軍閥為何都緊緊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

因為師長這個職務,對一個軍閥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很多軍閥,寧可不當都督或督軍,也要當師長,因為,丟了師長這個職位,基本上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件事,從北洋第三師的師長延續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北洋第三鎮,肇始於清朝的北洋新軍第三鎮,是北洋六鎮之一。第一任統制為段祺瑞,後來成了皖系軍閥首領,他的勢力就是在擔任北洋第一鎮統制期間建立起來的。

北洋第三鎮的第二任統制是曹錕。1907年,曹錕帶著第三鎮出兵東北,支持徐世昌在東北搞官制改革,讓東北成了北洋軍隊的大後方。東北剿匪過程中,吳佩孚擔任管帶(營長),功勞很大,被曹錕賞識,提拔為統帶(團長)。

民國建立後,北洋第三鎮改為第三師,曹錕繼續擔任師長,吳佩孚是炮兵第三團團長。袁世凱實行帝制時,吳佩孚就做到了旅長的位置上。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皖系軍閥掌握北洋政府,謀求武力統一。段祺瑞最聰明的一點是,自己不直接掌權,而是讓自己的四大金剛徐樹錚靳雲鵬等人出面干預政治。1918年,段祺瑞扶持徐世昌當總統,讓靳雲鵬當總理,又讓徐樹錚組織安福系掌握議會,靠著老徐和小徐,段祺瑞就掌握了整個北洋政府。

1919年,圍繞巴黎和會的討論的山東問題,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並且迅速蔓延全國,皖系軍閥統治面臨最嚴峻的考驗。段祺瑞讓徐樹錚聯絡張作霖閻錫山等人,並且專門告訴徐樹錚,注意探聽吳子玉的意見。

徐樹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吳佩孚算個什麼東西?能和一省督軍相提並論?

吳佩孚確實資歷太淺,從兩年時間升了旅長又當了師長,對於徐樹錚這樣的北洋老人來說,實在太嫩,但是,徐樹錚不知道,在北洋體系中,一個有分量的師長,能量絕對超過一個省的土皇帝都督。

可巧的是,吳佩孚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年後,就是吳佩孚帶著第三師,以及王承斌、閻相文、肖耀南3個混成旅從湖廣地區北上,徹底擊潰了皖系軍閥。段祺瑞和徐樹錚組織的安福系土崩瓦解,從此,以曹錕和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掌握北洋政權。

吳佩孚能力實在太強,利用直係軍閥掌權的前兩年時間,把河南、湖北和湖南收入囊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更是讓吳佩孚成“中國最強者”,吳佩孚和曹錕的地位發生逆轉,吳佩孚成了主角,曹錕成了配角。

段祺瑞、曹錕和吳佩孚都是北洋第三師的三任師長,而他們又存在著北洋政權的繼承關係。不得不說,做師長,是北洋時期最為有前途的工作。

為什麼北洋軍隊中的師長職位這樣重要?筆者認為,主要有這樣三個原因。

1,師是北洋軍隊中最高一級的編制。清朝一開始籌劃建立36鎮,到滅亡時,也僅僅建立了26鎮,形成了後來的26個師。這26個師,分別駐紮全國各地,互不統屬,誰要是能把自己的師戰鬥力經營起來,就能稱王稱霸了。

2,一個師兵力達到一萬二千多人,足以掌控一個省,擁有自己地盤,就能繼續擴軍成就霸業。比如張作霖的27師,雖然不是北洋嫡系,而且在民國時期才建立,可是張作霖就利用27師掌握奉天,進而控制東三省,成了東北王。較弱小的閻錫山和馮玉祥,都是民國初期的混成旅旅長,後來也又不錯的發展。

3,作為一個師長,或者混成旅旅長,就有在政治舞臺上發聲的權力,在政客們的縱橫捭闔中,攫取更大權力。典型例子就是1919年爆發的湖南驅張運動,湖南人除了搞轟轟烈烈的請願運動,還請出了與張敬堯有矛盾的吳佩孚師長和馮玉祥旅長,這兩人表示,給一筆開拔費,直接撤出湖南。張敬堯的湖南本來就是吳佩孚和馮玉祥打下來的,這兩人一走,張敬堯自然就任人宰割了。

師長這個職位,在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是高級將領,放在國民黨時期的新軍閥混戰中,有是舉足輕重的地位。

蔣馮戰爭前,韓復榘被馮玉祥免去師長職務,懷恨在心,中原大戰中帶著國民軍第20師投靠老蔣,得到了山東省主席的職務。另一個師長石友三,帶著24師投靠蔣介石,則得到了安徽省主席的職務。

蔣桂戰爭中,蔣介石重金收買了桂軍的三個師長鬍宗鐸、陶鈞、夏威,這三人表示通電下野,服從中央安排。於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都沒咒唸了,只好宣佈失敗。

不同的是,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新軍閥混戰,雖然每次兵力也就是十幾二十萬,並不比直皖戰爭直奉戰爭規模大多少,可是他們的編制明顯高很多,上千人就能組成一個師,然後上面有軍,軍上面有路軍、方面軍、集團軍等。所以這樣看起來,師長這個官,好像並不大了。

軍閥混戰的年代,能掌握一萬多人的一支軍隊,誰敢輕視?這就是民國師長職位被人們追捧的真正原因。


歷史知事


在經歷了義和團這些亂子之後,清朝終於意識到了,他們一直仰仗的八旗軍已經爛到家,繼續依靠這些軍隊,根本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國家,之前的洋務運動沒有徹底改變國家的頹勢,只是稍稍緩解了矛盾,對軍隊的改變也不是非常大。

在內憂外患中,清朝不得不放權給袁世凱,讓他到小站操練新軍,正是這個決定,直接就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袁世凱操練出來的這些軍隊,也是當時中國最能打的軍隊之一,軍隊融入了西方的一些體制思想,他們被後世統稱為北洋軍。

正是靠著手裡的北洋軍,袁世凱帶頭推翻了清朝統治,他沒想到自己也沒能活多久,在他死之後,北洋軍徹底崩潰,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像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拉幫結派,這就形成了北洋軍不同的派系軍閥,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很多地方都開始出現一些自立的軍閥,這些軍閥沒有能徹底摒棄舊時代的思想,他們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他們開始主導中國的政壇。中國也進入到了長期的軍閥混戰中,那麼很多軍閥為了能擴張地盤,也是想要爭奪政府的一些重要位置。

不過在這些軍閥爭奪的職務中,師長才是最吃香的,無論是剛剛崛起的軍閥,還是已經成名的軍閥,他們都死死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這是為什麼呢?

師長並非是最高的軍事領導人,在它上面還有很多的高官,可在北洋軍裡面,師長是最高一級的軍銜,能得到師長的位置,自己就已經能成為一個軍閥了。像張作霖,吳佩孚這些人,都是先緊緊抓住了師長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部隊,然後才漸漸擴張了自己的勢力。

北洋軍與現代軍隊還是有一些特殊性的,袁世凱死了之後,北洋軍就已經私有化了,底下的這些師長都掌握了實際的權力,他們受到的限制非常小,軍隊就等於他們私人打工仔。這些師長,也是非常有希望成為軍閥頭目的,在當時的體制裡面,師長的俸祿也是最高的,一個師的士兵數量非常多,能獲得的軍餉也是非常高,在亂世裡面,有槍有錢就是老大,這點大家心裡都清楚,像段祺瑞這些人為什麼到了後期就不行了呢?

很多軍閥晚年都失去了權勢,像張作霖這種,到死都能掌握軍隊大權的人是少數。他對於自己骨幹師的保護與建設是非常成功的,說到底,這些軍閥還是體制較為落後,當初他們發展的時候,是借鑑了西方的軍事體制,可中國的傳統理念畢竟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很多軍人,他們並不懂得如何改革體制,讓自己的權力更加穩固,他們只是盲目爭奪權力,在獲得一些虛職的時候,還失去了自己起家的根本。

當然,這些軍閥對於底下的掌控力並不是非常強,北洋軍閥的派系太過複雜,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新的人物,單單看這些軍閥掌握著師長的位置,就能看出他們對於自己的控制力沒有太大的信心,正是這種落後的體制,再加上這些軍閥愚昧的思想,讓他們最終成為了歷史,這些人註定是沒有辦法獲得天下的,到死也只能是個軍閥。


貓眼觀史


“死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題主所問好像有些內涵啊,話中有話的意思便是北洋軍閥時期,70多個軍閥頭子都將自身的長遠目光放在了“師長”這一職位之上了。但是師長以上還有軍長或者司令呢,北洋軍閥頭子為何只將畢生心血付諸於謀求師長呢?但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回答上來了,看過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時期)的影視劇作品的讀者都幾乎對這麼一個鏡頭似曾相識吧?那就是北洋軍閥當中,級別職位最高的就是師長了,當然,北洋軍閥政府的總統和副總統除外。其實,題主發問還應該完善一下,那就是“北洋時期的軍閥除了緊緊抓著師長一職,還有就是北洋政府總統的職位了”。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張作霖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不假,但是他依舊是名副其實的第27師師長,直系首領吳佩孚則是名副其實的第3師師長,只不過後來張作霖坐到了大元帥、吳佩孚坐到了總司令的職位上。

在北洋軍閥時期,師級是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也是一個政府最為基本也是必須要有的作戰單位。因為北洋軍閥時期,在其本質上雖然說政府只有一個,但是地方政權卻數不勝數。再加上,混戰時期,武力資本才是立足於世的首要因素。另外,北洋軍閥時期,浮現出一個尤為明顯的現象,那就是“重武輕文”,因為民國同宋朝不一樣,宋朝的中央集權很緊縮,而民國前期軍閥遍地都是,權力十分分散。故“重武輕文”現象比較嚴重,而“師長”一職又是當時軍隊中的最高編制單位,所以說,諸位軍閥頭子才死死地抓著師長的職位不放。有些官職較低、勢力較小的地方軍閥甚至將“升至師長”當做畢生夢想。(畢竟當時全國的師長也沒幾個,而北洋政府的最高軍隊編制也只有師長)


不知道大家可曾知道北洋官制是清朝新軍官制的後來繼承者,也就是之前新軍官制的原封不動地繼承。1912年8月,北洋政府根據南京臨時政府軍銜制又重新編定了北洋政府軍銜制,在此基礎之上緊接著又頒佈了《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因為當時主要以陸軍為主,所以說陸軍軍官仍然分為三等九級,有上、中、下三等官銜之說,在其之內,還有更為細分的“九級”。當時陸軍雖然也設有比較系統完善的軍銜制,但是主要有所側重的便只是師長一職。當時的師部軍官編制軍銜:①師長-中將;②參謀長-上校;③副官、軍法、軍需、軍醫處長等官職,皆為中校。


綜上所述,北洋時期的各地軍閥頭子之所以都緊緊抓著師長一職而不放,究其根本,還是當時在師長這一職務之上最有實權。因為處於當時軍閥混戰的情況之下,一方面各地軍閥要接受北洋政府的軍隊編制,另一方面還要暗地裡培養自己的實力,這樣“兩不耽誤”才是生存的王道。


小鎮月明


北洋軍閥,是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演繹而來,自然脫不了原清末軍隊的某些風格,因而其確立和沿用的軍事制度,包括軍銜制或多或少地沿襲繼承了清末新軍的制度。

北京政府陸軍部,北洋軍的最高統帥機關,實際上乃袁世凱一人掌控耳,軍隊的師和混成旅,均為獨立單位,是從清末新軍的“鎮”和“混成協”演化而來的。

袁世凱在位時,擔任師、旅一級的高級軍官,皆為袁氏的心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維持其對北洋軍的絕對控制,各級皆不設副職。

當時,軍隊中的師級編制,最初是由袁世凱借鑑日本部隊編制組建的,師下轄旅,旅下轄團,每個師的編制有1.8-2.5萬人,每個旅的編制有5000-8000人,旅長的基準軍銜是少將,而師長的基準軍銜則為中將。

當時,全國的軍隊編制和員額並不多,只不過14個師和18混成旅,被稱為“東北王”北洋軍奉系首領,日後成為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的大帥張作霖,在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任命其為中華民國陸軍第27師中將師長。

張作霖指揮的陸軍第27師,下轄3旅9團,有兵力3萬餘人,居然能安排其他人擔任東北數個省的省長了,綽號吳大舌頭的吳俊生,儘管是個旅長,被張作霖安排當了黑龍江省長,巔峰狀態時,其軍隊擴展到8個團將近2萬人的特大旅,已經是一個師的兵力了。

北洋軍閥時期的師,不能與此後的師相比較,那時的一箇中將師長已經非常牛逼了,整個北洋初期,也只不過封了24位上將而已,基本上都是從此前的中將師長晉升上去的。

能成為領軍的中將師長,可謂鳳毛麟角了,基本上都能夠雄霸一個或多個省了,14個師長加上18個混成旅長,基本上都能當省長了。

絕大多數的中將師長自兼省長,在一個或兩個省,都是中將師長軍政大權在握的背景下,有權有兵有地位有女人,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知道有多麼威風和顯赫。

在北洋時期,能當上一名中將師長(全國只有14個師),土雞都能成金鳳凰,自然都對中將師長的寶座虎視眈眈了,爭權奪利大有人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此美事,是男人有能力自然會去一搏。


國平軍史


這個問題嚴格的說是軍閥為什麼抓著軍權不放,倒不一定是師長的職務。

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曹錕為首的直系擊敗了奉系,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權,一時如日中天。然而直系的二號人物、曹錕的心腹吳佩孚卻意識到此時的直系有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隨著直系勢力的擴張,原來隸屬於曹錕或者依附曹錕的一些軍頭也有了自己的地盤,隱隱成為一個個獨立的新勢力。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在北洋時期由於中央政府收入有限,各省的軍隊大多是自籌軍餉,誰地盤大,能籌到錢,就能自己養更多的部隊,對於北洋政府的依賴性不大。所以一旦那些軍頭有了自己的地盤,就可以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從而脫離曹錕的掌控。

所以吳佩孚提出了一個方案,將軍權上收,也就是各省的巡閱使、督軍不再兼任軍職,專心管理地方事務,並由北洋政府重新任命他們兼任的部隊長官。然而誰都知道,軍閥混戰時期沒有軍權的督軍和巡閱使就是個笑話,所以自然引起了一片反對之聲。

不過吳佩孚不為所動,先後解除了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蕭耀南、直魯豫巡閱副使、直隸督軍兼省長王承斌、直魯豫巡閱使署參謀長陸錦、河南督軍張福來、安徽督軍兼署省長馬聯甲、山東督軍鄭士琦所兼任的軍職。

這幾人中除馬聯甲兼任的是旅長外,其他兼任的都是師長。他們得知消息以後表示寧可保留軍職,但是卻遭到了吳佩孚的拒絕,並重新任命人員出任了他們所兼任的師長和旅長職務。

從表面來說,這些人確實是死抓著師長或是旅長的職位不放,但是其實質雙方爭奪的是對軍隊的控制權。吳佩孚不僅免去了他們兼任的軍職,更重要的是不給他們重新任命部隊長官的權力,而是由自己來任命。在這種情況下,蕭耀南等於失去了對自己基本部隊的控制權。

而曹錕、吳佩孚雖然也表面上辭去了兼任的軍職,但是他們可以繼續任命自己信的過的人來管理部隊,這樣他們不兼任師長職務,一樣可以控制部隊,所以就無所謂了。

所以吳佩孚和蕭耀南等人爭奪的,其實是部隊的控制權,而不光光是一個師長的職務。


不沉的經遠


北洋時期就是一個武夫亂政的時期。作為軍人最看重的就是手底下的士兵,有的士兵他們就能割據一方稱王稱霸。

而最為有實權的就是師長,這種職位含金量相當高。因為當時軍隊最大的編制就是師了。

只有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時候,才會有軍長司令等等頭銜。這些都是臨時性的,並不是常設性的。而且也不一定能夠指揮得動手下的師長。當時所有的官銜都是空頭的,最主要的是手裡要有軍隊。

正兒八經的師長。手下有萬把人。的確是土皇帝的角色。完全可以發行貨幣甚至販毒。

過得是非常的滋潤。

真是給個司令都不換的官。

而吳佩孚則是當時非常出名的一個師長。

吳佩孚在當時就敢於和段祺瑞頂嘴。因為他的手下的第3師非常的善戰。而且駐紮在南北交匯點。

吳佩孚也是非常聰明的。無論他當多大的官,但是他一直抓著師長,這個職位不放。畢竟有兵才能夠做到說話算數


奇葩歷史大觀


北洋時期普遍重武輕文,有了兵權便是有了話語權。而北洋陸軍的最大編制,也不過是中央直轄的陸軍師而已,所以,也就出現了督軍緊抓師長職務不放的怪現象。

又如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新直系獨掌北京政權,直接統領新直系軍隊的副首領吳佩孚為加強對各省軍隊的控制權,曾提出一個統一軍權於中央的建議,即規定各省巡閱使、督理一律不再兼任師長。這個計劃對各省武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有兵才有發言權,剝奪各省軍政大員的兵權,不亞於剝奪其飯碗。

他們表示情願不做督理而要求保留師長的職位,但吳佩孚志在必行,先後下令解除了蕭耀南(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中央第25師師長)、王承斌(直魯豫巡閱副使、直隸督軍兼省長、中央第23師師長)、陸錦(直魯豫巡閱使署參謀長、中央第9師師長)、張福來(河南督軍、中央第24師師長)、馬聯甲(安徽督軍兼署省長、安徽第1旅旅長)、鄭士琦(山東督軍、中央第5師師長)等一批巡閱使、督理所兼的師旅長職務。吳佩孚的做法激起直系內部諸將的公憤和內訌。1924年5月,王承斌、馮玉祥、齊燮元先後提出辭職,想用“同盟罷工”的方式來倒吳。就在4月30日,上海《新聞報》曾發表時評分析說:“直系諸將同盟示威,迫曹氏制裁洛吳耳!為曹氏計,安能允其所請?假如曹聽諸將辭職,彼等必將假部下擁戴之名,起而反抗,則直系之分裂立見;或曹迎合諸將之意,告誡洛吳,洛吳不甘受,分裂亦見;即使曹模稜兩可,敷衍其間,彼等知曹無能主持,必自起而與洛吳爭,則分裂仍不免。”


魚知吾


北洋軍一開始的時候,被稱為北洋六陣,當然這個鎮,其實我之前也就分析過了,大概就1萬多人,其實也就是師長的別稱,滿清的話,他稱呼的時候想稱呼的文雅一點,所以就叫作鎮。

這都不礙事,關鍵問題就是北洋軍一開始有六個師。

可能看了後面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後大家覺得一個師能夠幹什麼事情,在戰場上面一個師都快成一個炮灰了,其實大家進入了一種誤解,認為在當時尤其是在民國初期的時候,一個師是一個臨時編制的一支部隊,這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低下,裝備地下,所以不成氣候,當一個師長有什麼前途要當就當一個總司令。

對於當時的軍閥來講,能夠掌握一個師,實際上,這就算是權勢滔天了。

怎麼說呢?可能是因為袁世凱對於北洋軍的訓練太過於深入骨髓了,所以在北洋軍內部,最大的部隊編制就是師,而北洋軍掌握的資源又是全國頂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北洋軍內部的一個師,那當然是通過重金打造出來的一支精銳部隊,掌握了1萬裝備精良的士兵,你在中國可以橫著走了。

這不是吹牛,袁世凱為什麼能夠逼迫革命黨把大總統的位子讓給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為什麼能夠逼迫清帝退位?不就是他手裡掌握著6萬多精銳的裝備精良的北洋軍嗎?有著6萬多裝備精良的北洋軍就能夠稱大總統,而當時掌握了一個精銳師的師長,就能夠成為一個省的省長!

其實對於北洋軍來講,能夠成為一個師的師長,總好過去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大總統,軍隊的兵權才是所有權利之中的重中之重,成為一個能夠直接掌握一個師的師長,比起什麼軍隊都沒有的大總統,這當然高下立判,如果你這個師長的頭銜被其他人給抹消掉了,那底下的士兵又不認識長官到底長什麼樣子?他們只認誰是師長就聽誰的命令,那這支軍隊自然就劃撥給了其他的人。

而當時的北洋軍對於更高級別編制的軍隊,又沒有具體的代稱和名稱,所以一個師的師長那當然部隊的編制算是最大的,掌握的軍隊算是最多的,所以當時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幾個北洋軍的大軍閥都會掛著一個師長的頭銜。

後來隨著軍隊的擴建,以及對於軍隊編制的不負責任,幾千多個拿著木棍的部隊都能夠自稱自己為師長,那這師長頭銜確實也爛大街了,再加上更高等級的編制開始出現兒師長自然也成為了大家眼中一個類似於炮灰一般的角色,一個高級炮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