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有意義嗎?

一個1說真話的人


存在即合理。


元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元朝的存在對明清歷史和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上的意義。在這裡,我們不討論這種意義是好或不好,僅僅討論有哪些意義。


元朝類似於承上啟下的朝代,把高度繁榮、相對自由的宋朝轉變到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明清。你很可能對於宋朝的印象是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等反應經濟文化的標誌詞語,對明清就是特務政治、文字獄等反面性的標誌詞語。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元朝的存在。


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蒙古族是遊牧且善於征伐的民族,它的漢化政權“元”雖然汲取了一部分農耕文明的先進性,但由於民族政權的特殊性,加上民族防範心理,漢族人在元朝是很難得到發展的(不包含親元家族),元朝的四等民族制度就是用來遏制漢族士大夫的發展。


既然元朝的民族性這麼強,為什麼說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大略提三點。


第一,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在明清得到運用發展,當代中國的行政規劃制度來源於行省制度。

第二,元朝講究集權,用蒙古人、色目人去監督漢族人的工作,民族壓迫很嚴重。假設民族壓迫不嚴重,朱元璋何必起義?可能元之後不一定是明。明政權雖然沒有民族壓迫,但是封建集權十分嚴重,更不用說清朝,這都跟元有很大關係。

第三,蒙古民族漢化政權“元”的存在,使許多少數民族內遷中原,起到了部分的民族融合作用,為多民族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


因此,存在即合理。


高覃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肯定一點,那就是元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積極意義的。理由有五:

一、促進多民族融合,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中國是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經過了幾千年漫長 的成長、發展的歷史進程。早從漢唐以來,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周邊的少數民族與 中原王朝便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複雜關係,她們中 有一些已先後與漢族融合形成新的漢民族。元朝是蒙古族以一個少數民族完成對全國大統,並對全國各民族進行直接統治的王朝。經過元朝近百年的統治,不單中華各民族之間密不可分的兄弟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 發展,同時也加深各少數民族對中國這大家庭的主人翁感情。

契丹族與女真族(它是後來滿族先民的近支)在元代被視為漢人,而最終與漢族相融合。回族作為一個新形成的民族出現中國這塊土地上。藏族地區正式列入中國版圖,藏、蒙兩民族的政治與文化方面的特殊聯繫開始形成。畏吾兒(維族)成為蒙佔統治者主要的助力,同以主人公的身份而佔據政權的上層、並且獲得了很高的漢文化修養。



歷來的封建史家都把元朝看成為正統的中國王朝。朱元璋把自已所建立的明王朝認為是元朝正統的承繼。明與北元對峙期間雙方都以正統相標榜,朱元璋申明:“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蒙佔亦以“北元”為號,表示自己退出中原後,仍然是大元的繼續。



所有這些兄弟民族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在後來的清王朝時又得到進步的發展。離開了這些歷史的親和因素和傳統情誼,就不可能有如今親如兄弟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這是何人也不能否認的。

二、大體上確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元朝的版圖,東北直至混同江的奴兒干城,元朝在這裡設有徵東元帥府。至元二十年(1283 年)七月,元廷明頒詔旨,“免徵骨嵬軍賦”。骨嵬即今庫頁島。 《遼東志略》也明確記載:“又東北至奴兒干、梁海有吉烈迷諸夷 之地,鹹屬統內。”

在東南,元朝在至元末年首次在原南宋晉江縣所屬的澎湖島設立了澎湖巡檢司,“以週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至元二十八年,以琉球(臺灣)邇閩,未曾歸附,乃遣使招諭,不得要領而還。大德元年(1297年)成宗鐵穆耳復發兵征討擒人口一百三十餘人以歸。



在北方,元廷在葉尼塞河上游設立了吉利吉思、撼合納州、益蘭州等處五部斷事官,以比古之都護,治益蘭。

在雲南,至元幹三年在賽典赤謄思丁的經劃下,建立了雲南行中書省,將所有歸附的諸部列為郡縣,計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從此,“其民衣被皇明,同於方夏, 幼長少老,恰恰熙熙,皆自忘其往陋”。



對西藏,元廷也採“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全境分為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以及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宣慰使司之下置元帥府、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鄰近內地的漢藏雜居地區則設郡縣如內地制度。地方長官由帝師或宣政院提名,報請皇帝任命,“僧俗並用,而軍民通攝”。

在西北地區,通管畏吾兒部的大都護府設於別失八里(後治永昌)。唯伊犁河谷地區則先後屬窩闊臺汗國與察合臺汗國。這一地區的政治地圖在元代迭有變化。元代中期以後,新疆全境由察合臺汗國控制,兼有河中地區。

但很快察合臺汗國亦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據河中地區,他們的統治者已成為一些突厥化的蒙古人,自稱察合臺人。東部據有塔剌思至瑪納斯之間的地區(蒙兀兒斯坦),自稱為真正的蒙古人(蒙兀兒人)。把元朝實際控制的全部地區加上隔海的臺灣島與東察合臺汗國之域,便就基本上全同於清朝極盛時期中國的版圖。這就不難看出,元朝在中國疆域的擴展歷史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三、創立的“行省制度”影響深遠,大致奠定了中國省級行政區基本疆界。

元代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人說:“國制,中書總庶政,是為都省。幅員際天,機務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晉有行臺,齊隋所管置外州稱行臺尚書省,唐以諸道事繁準齊分置,今行省,其遺制也”。



不過元代的行省,毋寧說是金朝遺制的變更。金代尚書省率相或執政官被派到地方上行使尚書省職權時所設立的臨時建置叫行尚書省。金代後期出於抵禦蒙古的軍事需要,曾遍置行尚書省於各地,但它始終屬於權宜建置。自成吉思汗南下侵金起,蒙古人也採用金的行省官稱,授之於降附他們的中原地主武裝頭目。故凡有徵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往往稱行省或行臺。



忽必烈即位時,以都省官行某處省事系銜,派到各地行使中書省的職權,設立了不少行省機構。至元二十七年,元廷在全國範圍調整行省建制,除中書省直轄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以外,全國分置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基本奠定今日省級行政區的疆界。

四、進一步加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交通便利。

蒙古貴族向外擴張和各汗國的建立,客觀上打通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交通,元朝與各汗國的往來十分頻繁與歐洲、中亞、東南亞各國的聯繫也很經常,中國的航船一直到達非洲,我國的印刷 術、火藥、造紙術、指南針都是在這個時期傳入歐洲的。中國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來自歐洲、非洲、亞洲各國的客人,在中國長期居住,回國後又把中國的情況介紹給世界各國人民。外國的許多科學文化也傳到了中國。中國人民在元代時對世界的瞭解比過去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五、元朝的建立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由於元朝實現了全國統一,因此,元代遼闊的驅域、中央集權的有效統治、遍佈全國的驛站制度,都成了元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有利條件。特別是天文、地理、水利等學科如果沒有上述條件,要取得高度發展是有困難的。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利用這些條件,開展了世界天文史上規模空前的實測活動,從北緯六十五度的北極圈附近到北緯十五度附近的占城,每隔十度設一個觀測站,共設立了二十七個觀星站,終於編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也是最科學的《授時歷》。《元一統志》的編撰,以及航海、氣象、水利等方面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元朝實現全國大統一的條件分不開的。

以上我們著重論述了元朝全國建立的積極作用與歷史意義。當然,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也就是消極的方面來看,蒙古統治者也帶來了不少落後的制度,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造成不良的影響。它堅持民族壓迫政策。因此,在元朝時期,吏治很快便呈現腐敗,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始終很尖銳。這些都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元朝很快被推翻。簡單地把元朝看成一片黑暗,認為它對中國歷史只起過消極、倒退和破壞的作用的看法,無疑是不正確的。但是,看不見或低估、無視這些消極乃至落後的影響也是錯誤的。


常棣tandy


元朝的建立,在我國曆史上意義深遠。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結束了中國土地上分裂的局面,重新實現了大一統。自北宋建朝以來,太祖趙匡胤徵遼失敗,此後上百年,再未實現統一的目標。北宋與遼戰爭,北宋和南宋與金戰爭,北宋與西夏戰爭,邊境始終處在戰亂中。尤其是金滅北宋之戰,中原土地遭遇浩劫,百姓流離失所,戶籍銳減。此外,常年的戰爭嚴重影響了陸上貿易的發展,絲綢之路已被黃沙覆蓋。元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其出現很快結束了分裂局面,先後滅金,西夏,大理,吐蕃和南宋,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宋朝建國期間,漢人政權面對的首要問題始終是少數民族入侵,民族矛盾及其尖銳,很多戰爭甚至帶有滅族的性質。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少數民族內遷已成為事實,如果不能將各民族統一融合在一起,領土分裂,國家間的戰亂將會成為常態。元朝的出現客觀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是自隋以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儘管元朝在其後的統治過程中有諸多問題,但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基本認同了同一個國家的概念,均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疆域空前遼闊,且在政治制度有了重大創新。元朝開始,中央開始對西藏,蒙古,臺灣實行有效統治,歷經明清兩代鞏固後,這些地區均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為了有效管理廣闊的疆域,首次創立了行省制度,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經過後世完善後,成為現代中國省級行政制度的雛形。

所以,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方面有首創的意義,是中國走向多民族,廣疆域的重要里程碑。


泠喃


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碰撞,曾經激起過無數絢麗的火花,為中華文化綿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進程,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中國王朝序列中,儘管該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重要的   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13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先後消滅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於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蒙古族文字產生於這一時期,並沿用至今;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複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並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
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湧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鬆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期,契丹、女真、党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對於元朝各種文化和諧並存的局面,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奇蹟”。  
 由此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歷史上出現過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現實得到普遍認可,“四海為家”、“天下一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一體格局在統一的環境裡變為事實。   兼容務實的文化政策推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   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發現元代人士因言論遭受不幸的實例。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僅是明清兩朝的幾十分之一;它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國都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在當時的整個歐亞大陸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
  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鬆,“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範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  

紫霄塵浮


每個朝代在歷史上都有他的獨特意義,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統治中原不足百年,但確為中華統一作出積極貢獻。

首先,蒙古大軍先滅西夏,再徵西遼,後克金朝,統一少數民族,讓多年的割據混戰逐步轉變成蒙古與大宋的兩房對峙。

而且,蒙古鐵騎勢不可擋,於公元1235年對大宋開展全面攻勢,歷經十餘年,終敗大宋,自此中華再次統一。

元朝可以說重建了幅員遼闊的國家,積極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發展的局面,推動社會進步,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龍五良民


前言:

每個朝代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又是一場新世紀的“華夷之辯”。

一、奠定了今天國土的範圍

忽必烈以武力奪得汗位後,建立了元朝,隨後統一了南北。終結了分裂達400多年的中土割據。這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除了終結南北分裂狀態之外,忽必烈還有其他的幾個功績在內:
(一)、將吐蕃納入了中土勢力範圍。

唐朝崛起之時,高原上的吐蕃也隨之崛起,在唐朝的歷史裡,吐蕃成為了唐中後期最大的敵人,曾經連續多次攻佔唐帝國的領土,隔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繫。

雖然隨後的吐蕃就陷入了內鬥之中,一蹶不振。可它的地理、環境、人文等等因素,成功地阻礙了後來崛起的宋王朝對其的征討。因此可以說從元朝以前,中原王朝根本就無法直接控制吐蕃區域,最多就是以政治手段來維持宗主國的權威。

蒙古帝國佔據了西域之後,這裡到達吐蕃區域的通道,相對與中原王朝所需要面對的川藏高原而言,相對更為平緩(但是是無人區)。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鐵木真逝世,原先向蒙古進貢的衛藏部突然停止了進貢。因此在公元1240年,擁有甘肅、青海及原西夏等地區作為封地的窩闊臺之子闊端,發動了對藏區的戰爭。

蒙古軍從涼州出發,由大將多塔納波率軍攻入西藏,進駐熱振、澎波地區。隨後多塔納波研究吐蕃區域內的各個勢力之後,建議闊端迎請佛學造詣很深的薩迦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贊去涼州洽商有關西藏事宜。

公元1246年,闊端與高僧薩班貢噶堅贊會務,事後吐蕃全面投附蒙古:(1)蒙古任用薩迦教派人員為達魯花赤,管轄各部頭人。(2)吐蕃各部必須造冊,將各部的官吏、戶口、貢賦理定。(3)蒙古派遣官員,到吐蕃各部,協助議定稅目等等。

公元1252年,蒙哥汗與忽必烈制定了“斡腹之策”,由宗王忽必烈率領軍隊,奔襲千里攻取大理,在此次奔襲之時,忽必烈掌握了東部吐蕃勢力的大量資料。為以後元朝建立,建立宣政院直轄吐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宣政院的建立,是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的開始。

另外,元朝是中土第一個在吐蕃建立驛站、驛道、軍站、駐軍的,其勢力達到今天的尼泊爾區域。

(二)、將大理納入中土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版圖之內

大理,是建立在唐朝時期南詔國的基礎之上。從南詔國於公元751年時,大勝唐軍(殺了唐軍八萬人)以後,就獨立在中原王朝之外,已經獨立了600多年。

公元1254年,蒙軍俘獲了大理國王段興智,佔領大理全境。隨後忽必烈建立元朝,施行了土司、親王、中央直轄三種方式,管理大理區域,這裡就成為了中土神聖不可侵犯的版圖。

(三)、終結南北、西域分裂

自唐朝覆滅之後,西域、銀夏、幽雲等區域,就已經脫離了中原王朝400年之久。

自女真金國崛起,黃河以北區域,脫離漢家文化達120年之久。

僅靠“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就能統一了?意淫網文穿越小說才有的事。

為什麼清朝要攻取西域、吐蕃、外蒙等區域,就因為清朝的皇帝頭上的頭銜,有著蒙古國大汗的稱謂。

要不然,就如同某些國說的那樣,漢人歷來都是在黃河區域內的。

二、為明朝重塑華夏文明奠定基礎

唐亡之後,宋朝建立,此時的北方已經融合了大量的民族,為此,宋朝時期,儒家思想出現了一次轉變,一種全新的“華夷之辨”開啟了。

漢代時期,華夷之辨主要是儒家排斥佛教,轉而為排斥異族。到了唐時,華夷之辨則以唐太宗的“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開始時,中原政權還防備四夷,可到了唐中葉,大量的非漢族人在唐朝內部擔任軍隊要職、或是地方長官。導致了唐朝覆滅的根源。

因此宋代建立之後,儒家思想再次提倡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特別是與契丹遼國、党項西夏之間的國戰。

可是宋代時期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華夷之辨”隨著國戰的節節敗退,出現了變異,淪為了極端的反對思想。因此導致了到南宋時期,南宋上下將“淪陷”於金國統治之下的北方漢人,都定義為了異族、蠻夷。

這也讓北方儒家極其惱火。最後,當北方儒家參與金國的統治階級之中後,北方儒家思想提出了“誰佔據中原即為主”,全面否定了南宋政權的繼承性質。特別是南宋朝廷在與金國議和,是要接受金國的冊封,這更加讓北方的儒學認為南宋只是佔據了中原的金國外圍的一個藩國。

這也就意味著,當時不僅僅是中土,土地的分裂,還包含了思想上的分裂。這點在元朝時期最為表現,在元朝時,漢人是指原金國區域內的漢人,而原南宋區域的人們根本不配稱呼為漢,而是南人。

可問題在於,當元朝統一之後,反而促進了南北儒學的融合。由於元朝不奉行單一的思想,各種思想在元廷中都有一席之地,因此南北儒學開始聯合了。

所以當朱元璋發佈《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時

1、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2、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

3、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

1和2是給北方漢人看的,3是給留在漢家區域的蒙古、色目人看的。

所以明朝時候,華夷之辯出現了轉變,不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是“入我華夏者,著我華夏衣冠、說我華夏言語,為華夏之民;棄我衣冠、反就胡虜之名、為夷人”。


另外還有許多,如元朝的文學、軍事、航海技術、天文學、數學等等,這些都是以前中原王朝所不備的。其中因素就是元朝時期,儒學融入了其他的學說,傾向於更為實用之學。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蒙古族是我國境內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過著遊牧生活,併兼以狩獵。統一前,各部落之間為掠奪財富,經常相互進行戰爭。在這種“天下擾攘,相互攻伐,人不安生”的血族復仇的動亂年代,蒙古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早就渴望統一。在長期的部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鐵木真,不僅敏銳的看到了這一歷史潮流,而且開始以實際行動來順應人民的這一願望。

經過長期苦戰,公元1206年,鐵木真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統一。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大沙漠,北達貝爾加湖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蒙佔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同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河源召開大會,正式推舉鐵木真做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成吉思”在蒙古語中,是強大、鞏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推行軍政合一的“領戶分封”制,較快地實現了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各封地內的牧民必須向政府和封主交納物品和擔負軍役;這些牧民被編為十、百、千、萬戶,是一種在奴隸主新貴族統轄之下的軍事組織,平時畜牧生產,戰時出征作戰。這就是蒙古人所謂的“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人皆為兵的制度。

蒙古國沒有固定的疆域防守,其國防純屬攻勢。成吉思汗的策略在於強化戰爭機器,壯大軍事力量,它對內採取強有力的軍事統治,防止各部落的分裂;對外以進攻的態勢,進行武力征服。蒙古統一以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

公元1209年,蒙古軍大敗西夏;1218年,蒙古軍攻滅了西遼,1234年又攻滅了金朝。至此,中國由幾個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轉變為蒙古與南宋的對峙。

公元1235年,蒙古貴族對南宋王朝展開了全面的軍事進攻。至1279年,已建立元朝並遷都大都(今北京)的元太祖忽必烈,對退守廠圭山(今廣東新惠縣南海中)的宋朝發動最後進攻,滅亡了南宋,中國復歸統一。

從蒙古統一到整個中國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割據的分裂局面,重建了幅員遼闊的國家,對於促進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貢獻的著名帝王,他們所建立的大元帝國更是古今中外“以兵立國”的典型。



緣禦寒


 這個問題咋一看,像是高中歷史考試最後一道壓軸題,今天我就我理解的元朝在歷史上功績方面簡單闡述一下。

第一:先看一下元朝的簡介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第二:元朝的疆域

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經由歷代蒙古諸汗的經營及三次西征後,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成吉思汗時期分封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鐵木真之弟,大多分封於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從屬性較強;西道諸王則是鐵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長子朮赤於鹹海、裡海、巴爾喀什湖以北的欽察草原,後由拔都建立欽察汗國;封次子察合臺於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臺汗國;三子窩闊臺分封於乃蠻舊地,後由海都建立窩闊臺汗國;塞北、漢地、東北、青藏及新疆東部則由幼子拖雷獲得,後由元朝直轄。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臺汗國瓜分窩闊臺汗國,元朝取得窩闊臺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 (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轄的京畿地區(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以及十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國。其中有兩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別行政區徵東行省與緬中行省。西北方面,1268年窩闊臺汗國的海都意圖奪回汗位而聯合欽察汗國與察合臺汗國反元,史稱海都之亂。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廷與這三大汗國達成和議,並與伊利汗國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成為元朝的藩屬國,而且元成宗並賜伊利汗國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實質上也承認其獨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臺汗國聯合攻滅窩闊臺汗國。元文宗年間編纂《經世大典》時,將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列為元朝的藩屬國

第三:元朝的政治制度

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領六部,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中書省下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設置尚書省,負責財政;設置御史臺,是最高監察機關。

在地方,設置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西藏事務;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設置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具體事務。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第四:元朝的法律制度元代始終沒有頒佈完備的法典。元朝的法制體系,主要是由因時立制、臨事制宜而陸續頒發的各種單行法構成的。政府下令,凡在朝及地方各衙門均應分別類編先後頒發的各種格例,使官吏有所持循。《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格律類聚都是具有法典性質的政書(見《通制條格》。元朝法律大體上遵循前代"同類自相犯者,各從本俗法"的原則。元代法律從維護蒙古貴族和地主階級利益出發,制定了種種不平等規定。

那麼元朝的建立,對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意義呢?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朝代.它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使社會走向安定,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促進了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

政治方面

1. 它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2.元朝建立了疆域遼闊的版圖,為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創造了條件;漢族和邊疆各族相互遷徙、雜居,加強了民族融合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3.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4.建立行省制度,加強中央對全國各地區的統一管轄,是歷史的進步和發展.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一直沿用至今。

思想上: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並用的,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這也促成朱、陸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學的發展,也為明朝朱學與陽明心學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開端。

文學上: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敘事性文學如戲曲、小說第一次成了主導地位。元朝使華北誕生元曲,江南則出現以浙江為中心的文人階層,孕育出《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長篇小說。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昇華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臺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係密切;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崑劇和粵劇。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科技方面:

A天文曆法:元朝在天文曆法方面比較發達,元世祖邀請阿拉伯的天文學家來華,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學的技術,並且先後在上都、大都、登封等處興建天文臺與回回司天臺,設立了遠達極北南海的27處天文觀測站,在測定黃道和恆星觀測方面取得了遠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學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紮馬魯丁等人。,1267年紮馬魯丁撰進《萬年曆》,郭守敬等人修改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編訂了《授時歷》,《授時歷》於1280年頒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類曆法史上的一大進步。

紮馬魯丁與後來的郭守敬研製出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窺幾、正方案、候極儀、立運儀、證理儀、定時儀、日月食儀等十幾種天文儀器,回回司天臺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迭裡月實等修定歷數。

B地理:

地理學方面《元一統志》的編纂、河源的探索、《輿地圖》的問世及大批遊記類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統志》由政府主持,紮馬魯丁、虞應龍具體負責。該書對中國各路府州縣的建置沿革、城郭鄉鎮、山川裡至、土產風俗、古蹟人物均有詳細描述,具有較高史料價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實探求黃河河源,認為星宿海(火敦腦兒)即河源,比較接近實際。潘昂霄還據此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華北、華東、中南等廣大地區地理形勢,參閱《元一統志》等地理學著作,以"計裡劃方"法,繪製成《輿地圖》,成為元朝地理學及中國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人物。

C農學科技:

元代的農業技術主要可見於《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與《農桑衣食撮要》等三部書。

商品方面

由於蒙古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然而因濫發紙幣也造成通貨膨脹。商品交流也促進了元代交通業的發展,改善了陸路、漕運,內河與海路交通。

文化方面: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甚至能準須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點評。


弱國無外交


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雖然一百年不到,又是以相對落後民族征服相對先進的民族,但是他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行省制度及村社制度的建立

忽必烈建元以後,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在全國設置了十路宣撫司,宣撫司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權力相當的大,既有行政權力,也有經濟權力如能夠對地方徵稅,還有軍事權力。因為宣撫司的長官一般兼中書省的宰執,“行某處中書省事”,即在所在地方代行中書省的權力。不過這一時期的宣撫司,還是像前朝一樣,只是臨時性的派出機構。

行中書省有中書省宰執,行中書省丞相、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參知政事。後來忽必烈對行政機構進行改革,廢除了行中書省兼任的中書省宰執,並把行省的派出性質固定下來,不久又覺得行省的權力過大,所以不再設置丞相。至今,省作為地方的最高權力機構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現在。

2、定都北京

忽必烈統一整個中國以後,覺得應該有一座象徵他身份的宮廷,他本來打算建在開平的,畢竟這是他稱帝的地方,但考慮建到在開平建都有兩個壞處,一是開平在遊牧區域,容易讓南方的百姓覺得那是入侵他們的地方,從而覺得元朝是侵略者,忽必烈要安穩的做皇帝,給老百姓這種形象肯定不行;另一方面,上都是忽必烈稱帝的地方,忽必烈不想讓蒙古族丟掉遊牧狩獵的能力,留著他,可以用來訓練子侄。

最終忽必烈決定建一座新城,並把地址定在了原金國的中都(改名為大都),在建造的過程中,忽必烈調用了底下各民族的能工巧匠,歷時十八年,於1285年完成。

元是第一個把北京作為都城的大一統朝代,此後除了明朱元璋、朱允文短時間把都城放在南京外,元、明、清、民國和當代的都城都在北京。

三、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成吉思汗和他的黃金家族建立的元帝國,橫跨亞歐大陸,幾乎佔領了當時所有先進文明地區,蒙哥死後,雖然蒙古帝國僅僅維持表面上的統一,甚至彼此之間還互有徵戰,交流卻是暢通無阻,特別是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和元帝國之間,欽察汗國在當時就是東西方文化、商業交流的中轉站,元帝國的商品都是通過欽察汗國運到歐洲的,歐洲的也一樣。

馬可波羅在忽必烈當政期間來到中國,並寫下了《馬可波羅遊記》,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事件。


小可樂故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

元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朝建立的歷史意義有四點:

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

元朝的統一,使社會走向安定,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

今天的臺灣,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

疆域超越了漢朝和唐朝!

三.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多民族發展。

元朝時,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

還有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包括新形成的回族,與漢族雜居相處,逐慚交融。

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融!

四.促進了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

元朝對遼闊的邊疆,因地制宜,加強中央統治。

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設行政機構。

中央政府從此正式對西藏行使行政管轄,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

從以上四點來看,元朝的建立對中國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