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魯肅起到了什麼樣的關鍵作用?

小小滴吟兒


赤壁之戰時魯肅起到維持孫劉聯盟戰略的重要作用。

魯肅在《榻上策》中告訴孫權東吳要想完成霸業現階段必須要走孫劉聯盟策略,不然東吳必被曹操所滅。正是這個策略使魯肅受到孫權的重用。而在赤壁之戰中,由於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害怕諸葛亮以後對東吳完成威脅,所以一心想要除掉諸葛亮。

所以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被破壞,夾在諸葛亮和周瑜之間,想盡辦法替他們調解兩人的關係,在魯肅在世時,一直維持著孫劉聯盟不被瓦解。


sunnyf888


赤壁之戰的整個過程,前前後後都是魯肅在周旋,他入荊州探聽清楚了虛實,掌握了劉表和劉備方面的實際情況。他帶來了劉備的軍師孔明,利用孔明打壓了東吳投降派,促成了孫劉聯兵抗曹。他說服了孫權下決心抵抗曹操。他屢次出手幫助諸葛亮脫險,保全了孫劉聯盟的持續性。

如果不是魯肅鞍前馬後來回奔波,東吳是不能確定劉備這個強有力的外援是否可用可信的。沒有外援,東吳也就沒有那麼強的士氣。因為曹操來勢洶洶,實力遠高於東吳,所以東吳投降派也不在少數,連孫權這個主公都三思了好些日子才下決心抵抗曹軍,更何況其他臣子。

外表看,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劉備集團的勝利,實際上得利的是裝傻充愣的魯肅,他利用諸葛亮的毒舌,狠狠教訓了那些貪生怕死的主和派,唯有讓這些人先閉嘴,下一步才能有力說服孫權發兵抗拒曹操。

孫權決定抵抗以後,周瑜和諸葛亮明爭暗鬥,但他們倆都知道軍事上不能出現絲毫閃失,他們都殫精竭慮的在為東吳策劃擊敗曹兵的方案,表面看魯肅就像一個皮球,被這倆人踢來踢去的利用,實際上魯肅只是裝作什麼都不懂,故意來充當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潤滑劑,犧牲小我,顧全大局。

假設周瑜暗害諸葛亮的計謀得逞了,諸葛亮死在江東,劉備方面也有幾萬人馬,勢必會聯合曹操伐吳,或者是趁孫權曹操交手的時候進攻江東,那樣的話東吳的局勢就危險了。

而魯肅再三暗地裡幫助諸葛亮,誇讚諸葛亮技高一籌,實則是在滿足諸葛亮的虛榮心,令他更有動力為破曹出謀劃策,更願意顯示自己的能處。如此一來,眾人合力才把曹操的百萬雄兵一把火燒掉,一舉粉碎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鞏固了東吳偏安江東的地位。

《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魯肅,懦弱無能,總是被人利用,被諸葛亮和周瑜來來回回耍的團團轉,實際上他是一個顧慮周全,盡忠報國的良才,自己不露聲色而能成事才是真正的韜略。我認為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魯肅,外柔內剛,大智若愚。


非想


先說觀點:

在赤壁之戰中,魯肅起到兩個關鍵性的作用,一是在紛亂的局面中,迅速找準劉備作為江東抵抗曹操的盟友。二是精確地分析利弊,幫助孫權下定作戰的決心。

01 勸說劉備,孫劉雙方建立聯絡

在魯肅原本的戰略構想中,荊州的劉表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江東長期以來將荊州作為主要的攻伐對象,希望能夠吞下荊州,將江東和荊州連為一體,佔據長江,與北方的諸侯爭奪天下。

但是隨著劉表病故,曹操揮軍南下,荊州的局勢發生劇烈的震盪。劉表將州牧的位置傳給了小兒子劉琮,這造成長子劉琦和幼子劉琮的不和。在荊州士族的推動下,劉琮已經決定獻上荊州,投降曹操。這時候,曹操鯨吞荊州的勢頭已不可逆轉。

曹操擁有荊州,這對於江東孫權而言是致命的威脅。江東的長江天塹優勢不復存在,同時荊州還擁有上游的優勢。曹操在吞併荊州水軍之後,幾乎瞬間補齊了原先水軍不強的短板,可以順流而下攻擊江東,這是孫權不可承受的。

在這關鍵時刻,魯肅果斷地搶在曹操之前出使荊州,並精準地選擇劉備作為抵抗曹操的合夥人。當時的劉備正準備撤到長江以南偏遠的蒼梧郡,以躲避曹操的兵鋒。

魯肅追上劉備,分析利弊,力勸劉備和江東聯手對抗曹操。劉備同意後,派諸葛亮和魯肅一同去江東,商討聯盟事宜。可以說,孫劉抗曹的首次建議,是魯肅發起並促成的

02 陳述利害,助孫權下定決心

拉來了外援,魯肅還需要搞定江東內部的意見。在曹操得到荊州,並將視線轉向江東之後。江東士族的表現和荊州士族一樣,驚慌失措,無數人向孫權進言,希望投降曹操。

作為主公的孫權,其實內心是主張抵抗的,奈何大多數人都希望投降,包括首席重臣張昭在內。即使是孫權,此時也難以做到力排眾議。

魯肅向孫權闡明利害,做臣子的如果投降曹操,怎麼樣都能有個官做,也能保證不錯的待遇。唯獨孫權作為主公,下場會是如何呢?

這一番話直接從孫權的立場剖析利害關係,給了孫權強有力的支持和聲援,幫助孫權下定抗曹的決心。之後,魯肅又勸孫權將周瑜召回,從軍事層面商討抵抗曹操的詳細方案,進一步增強孫權的信心。

因此,在赤壁之戰中,魯肅雖然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並不出彩,但是在前期的戰略決策階段,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正是魯肅的精準判斷和穿針引線,促成了孫劉聯盟,才有了後面的赤壁大戰。


歷史步行街


說起三國曆史,魯肅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周旋於孫權和劉備之間,讓孫劉結成了堅定的盟友。很多人可能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赤壁之戰的頭功是諸葛亮,也有人認為是黃蓋,因為他用苦肉計騙取曹操信任,最後火燒戰船。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人物,他在這場戰役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就是魯肅。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他對孫權說,我們這些人投降曹操,還可以得一官半職,為曹操所用,但主公您若是投降,曹操會怎麼對待您呢?孫權聽完,頓時打消了投降的念頭。他堅定了江東孫氏聯劉抗曹的決心!




當烈焰戀上雪


說起三國時候,當時的魯肅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能夠在三國之間周旋,可以說魯肅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才讓東吳可以和魏蜀兩國擺在同一級別上。 說起魯肅這個人,很多人都非常敬仰他。當時天下混亂,老百姓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魯肅連自己家裡的事都不管,卻拿出來很多錢給老百姓。有時候甚至把自己家的土地買了,然後救濟老百姓。他喜歡和一些賢明的人在一起談論事情,因此非常受老百姓的愛戴。周瑜在居巢當官的時候,就聽說了魯肅的名聲,於是就帶了數百人來拜訪他。

那時候周瑜非常需要糧草,想要借點糧食。魯肅連考慮一下都沒有,就把家裡其中一個大糧倉借給了他。也是因為如此,周瑜認同魯肅絕不是一個一般的人物,便和他做了關係特別鐵的朋友。由於戰爭混亂,魯肅的家鄉也被波及到了。為了避免家裡人受害,沒有其他辦法,只好領著家人搬到其他地方。誰知道正好這個地方在袁術的管轄範圍之內,他知道魯肅這個人有才能,於是想讓他幫助自己做事。魯肅待了一段時間發現袁術管理制度鬆懈,根本成不了大事,就想領著數百人去投靠周瑜。袁術知道之後,趕緊派人去攔住他。

魯肅安排年紀大的老人先走,讓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墊後。追兵追來之後,魯肅對追兵說了一番大道理的話。他說天下混亂,應該讓他們看清形勢,就算立功了也不一定得到好處,立不了功也不會罰的。最後追兵覺得魯肅說的不錯,就象徵性的做做樣子,沒有盡力去攔截魯肅。最後魯肅領著數百人順利到達了周瑜的地方,周瑜高興的親自迎接這位老朋友。周瑜非常喜歡魯肅這個人才,他希望魯肅能夠和自己共同為東吳效力。在魯肅辦理好祖母的後事之後,他的一個朋友知道他的才能,就建議他去投靠去其他地方效力。

這時候周瑜見形勢不太對,就真心勸說魯肅留下來。他說現在的天下情況,應該找一個賢明的君主。像東吳的孫權繼承了他父親和他哥哥的家業,非常重視人才,將來肯定會建起一番大事業的。現在正是施展自己才能的時候,你不必聽你朋友的建議,應該遵從自己心中的想法,找一個值得追隨的明主。魯肅心動了,他正是想追隨一個明主拯救天下。於是周瑜趕緊向孫權推薦,說他非常有才能,可以輔佐他建立基業。孫權非常高興,因為他非常信任周瑜說的話,他推薦的人絕對不會錯的。

於是他立刻見了魯肅,和他聊得非常愉快,甚至和他一塊坐下來喝酒談論大事。果然魯肅沒有辜負周瑜的大力推薦,也沒有辜負孫權的信任和重用。每次遇到大事,他都能幫助孫權解決,而且想得特別長遠,特別周到。尤其是在赤壁的戰役之中,曹操親自帶領大軍攻打東吳。魯肅堅決不同意投降曹操,他私下向孫權詳細說明不能投降的原因,讓孫權下定決心迎戰曹操。孫權特別欣慰,因為他心裡也是不同意投降。

可是很多大臣提出投降,他想不出什麼怎麼去說服這群人,而魯肅卻給他解決了這個難題。而且魯肅還在孫劉兩家合作之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每次都是魯肅親自前往劉備那裡商量合作的事。因為孫劉兩家合作是形勢所逼,這是最好的辦法。如果兩家不合作,最後都會被曹操一一消滅,只有兩家合作才能有一線希望。而後來也確實如此,這場在赤壁之中的戰役,曹操敗得差點命都保不住了。孫劉兩家取得勝利,東吳也因此奠定了基礎。





周朝文DMU


在整個赤壁之戰的過程中,魯肅雖然不是最高決策者和主要指揮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當魯肅戰後回見孫權時,孫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可見孫權也將魯肅視為赤壁之戰的首要功臣。






緣禦寒


魯肅是赤壁之戰的幕後推手。演義裡面全都給了諸葛,但正史裡面,決定作用的人,在劉方是被演義矮化成只會哭的劉皇叔,孫方則是魯子敬。現代人看過去的事情,都帶上帝視角,地圖全開外加下知五百年,做出合理推斷不難。

可歷史的親歷者沒有那麼幸運,在情報不足、戰爭迷霧遮擋的情況下,做出足以左右歷史走向的決斷,難度之高,是外人無法想象的。皇叔和曹老闆是不會言和的,所以情況再狼狽,決策也不難,折而不撓苟到底。孫家的選擇就困難很多。劉表集團的體量,不比孫家小,而聲望更高。所以當時江東土豪們,不少傾向於歸降曹老闆。孫家面臨困難選擇,戰還是和?怎麼戰,聯合誰?盟友利益怎麼分配?

而魯肅的眼光獨到,統領全局的觀念,政治敏感度極高,一連串組合拳各個都是政治上的高招。

聯合皇叔,其實就是整合荊州的反曹派,讓他們有個頭領不至於鳥獸散(和孫家仇太大他們絕對不會直接聽命江東)。這第一步,就把曹老闆閃電戰各個擊破的計劃給破壞了。然後再把皇叔作為抵抗組織的頭領,引薦給江東。這相當於“樹立觀點”——各位大佬,不是隻有投降一個選擇,還可以打一打的,你們看連抵抗勢力都找到了。最後再和孫權開小會給他把事情分析明白,決策就此抵定。明白人吶,知道開大會純屬浪費時間不可能討論出結果,也知道渣權的野望然後針對性的說服。這幾步走完之後,曹老闆已經從猛虎下山摧枯拉朽的獵手,變成獵物,渾然不知到前面有人陰謀設好陷阱要和他玩命幹一仗。

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魯子敬的操作,完美提現這一宗旨,可以說是決定江東孫家歷史命運的關鍵。這種貢獻有一個就足以封神。所以到後來渣權對魯肅吃裡扒外各種不滿之餘,依舊沒忘記赤壁定策的功勞。

我是老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研究歷史!!!


隔壁老王談歷史


魯肅的關鍵作用,首先是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其次是替孫權統一了內部的聲音。基於這兩點,孫劉聯盟才能全力以赴打贏赤壁這場戰役。

一、爭取寶貴時間

先來捋一下時間線吧,曹操7月出徵,劉表8月去世,劉琮9月投降,12月赤壁之戰爆發。從劉琮投降到大戰來臨,前後只有3個月的時間。從劉表去世開始算也不過4個月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東吳方面至少有3件事情要處理:

1、 必須搞清楚荊州的實際情況是什麼?

2、 做出重大決策:是戰是降?

3、 打應該怎麼打?調兵遣將、調撥物資也都需要時間。

所以,魯肅出使荊州,帶回來重大消息和盟友,將直接促成孫權一方快速做出決策,才能有時間為打仗做足準備。

三國時期的信息傳遞畢竟還是慢的。魯肅得到劉表病逝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向孫權請纓出使荊州,以弔喪的名義去探聽荊州方面的情報。結果魯肅緊趕慢趕,走到南郡的時候,劉琮已經降了。他又抓緊去追劉備,在當陽遇到後,快速與劉備定下聯盟的事宜。以當時的行軍速度來看,魯肅再度返回柴桑,恐怕已經進10月了,距離赤壁大戰只剩2個月的時間。

而且,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劉備到底會不會抗爭到底?劉備這輩子改頭換面的次數太多了,東吳方面與劉備的接觸一直也很少,如果不能第一時間掌握劉備最新的動態,東吳方面做決策會很被動。因為單靠孫權一方,很難與曹操打對抗賽。

這裡要額外提一下,魯肅在最早給孫權制定的戰略方向中,是沒有劉備什麼事情的。他也從未定過三分天下的規劃,而是堅定要全據長江以爭天下。所以,拿下荊州一直是東吳戰略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在得到劉表死訊以後,魯肅快速調整目標,改二分天下為三足鼎立,並將劉備作為鼎立的一方,就不得不說他超強的戰略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了。

二、統一內部聲音

江東方面,文以張昭為首,武以周瑜為尊。而張昭才是孫策臨終的第一顧命大臣,所以他的態度極其重要。但張昭是堅定的主降派。

這就讓內心想要奮起反抗的孫權很難搞。打仗最怕後方不穩,沒有足夠的理由就不能說服張昭,不能說服張昭,這仗根本就沒法打。於是魯肅為孫權設計了三步曲

1、魯肅勸孫權。“魯肅這樣的人降了,官照做不誤,未來還是能當一方牧守的,主公,您要是降了,曹操會怎麼對您呢?”說白了,無論曹操怎麼對待孫權,孫權的皇帝夢都徹底沒了。

2、諸葛勸孫權。在返回東吳的路上,魯肅一定和諸葛亮有過深入地探討,如何與孫權對話將決定能否減弱投降聲音。所以在議事廳內,孫權首先提問,為什麼劉備不降?既然諸葛亮人都到江東了,這種問題,其實沒多大意義,根本就是給張昭等人看的。這是典型的設計好的對話。所以諸葛亮的回答很妙:“我家劉豫州誓死不能降,像孫將軍嘛,能打就打,打不了降了就是,猶豫什麼?”孫權勃然大怒:“我坐擁江東,豈能受制於人?打!”

其實仔細品品,這段對話挺有意思,孫權不該先問問,憑什麼能夠和曹操對抗,再決定打不打嗎?怎麼還反過來了?

3、周瑜勸孫權。接下來,魯肅又趕緊勸孫權把周瑜召回。再唱最後一齣戲,由周瑜做出形勢分析,給東吳重臣打一劑有理有據的,東吳必勝的強心針。所以周瑜的發言很簡單:“曹操是漢賊,不是漢相;曹操後方不穩、不習水戰、供給不足、水土不服,瘟疫橫行,必敗!”

孫權立馬拔劍砍向奏案,“你說的甚合我意啊!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再有說投降的,如同此案!”

至此,張昭們徹底閉嘴,東吳全力應戰。


孤罔炎史


在整個赤壁之戰的過程中,魯肅雖然不是最高決策者和主要指揮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當魯肅戰後回見孫權時,孫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可見孫權也將魯肅視為赤壁之戰的首要功臣。


數碼小沈


魯肅字子敬,是漢末三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在整個赤壁之戰的過程中,魯肅雖然不是最高決策者和主要指揮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數主降,只有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魯肅還在孫劉兩家合作之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每次都是魯肅親自前往劉備那裡商量合作的事。因為孫劉兩家合作是形勢所逼,這是最好的辦法。如果兩家不合作,最後都會被曹操消滅,只有兩家合作才能有一線希望。而後來也確實如此,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基本格局。

赤壁之戰的勝利,魯肅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